石垭口村:让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
“让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石垭口村第一书记黄宗川驻村帮扶工作侧记” 石垭口村位于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镇,这片美丽的大山深处,正迎来了一位青年才俊——黄宗川。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他积极投身于驻村帮扶工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通过引进优质种植技术、搭建销售渠道和扶持产业发展,黄宗川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他也积极组织青年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和拼搏精神。他的故事鼓舞了整个村庄,成为了新宁镇的希望之光。
近日,石垭口村贫困户罗廷安的妻子李中琼来到村委会,把一面印着"为百姓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的锦旗送到了开江县档案馆副馆长、石垭口村第一书记黄宗川的手里。这是他到村工作318天辛勤付出的最好答卷。
6月,开江县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轮换。黄宗川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到石垭口村去工作,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他熟悉开江边远山区农村情况,作为单位分管领导,他更熟悉脱贫攻坚政策。他带着对农村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以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作风,把青春和热血洒在大山深处的石垭口村。
6月28日到村工作后,为尽快熟悉工作,转换角色,他与群众打成一片,说农村话、吃农村饭、干农村活、办农村事,和老百姓交心。村民们都争着把他往自己家里拽,非要让他喝杯茶,聊聊家常,他熟悉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主要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情况、在外务工情况、主要收入情况,他说只有弄清群众诉求和发展意愿,才能掌握扶贫工作主动权。他认真学习吃透各项扶贫政策,他认为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本功,扶贫干部不能因为政策掌握不清楚而让贫困户利益受损。
村民脸上的笑容就是他心血和汗水最有力的见证。在石垭口村经常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户贫困户家中都留有他坚实而温暖的足迹,他与村民心手相牵,不胜不休。
夜以继日,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今年大年初二,在接到镇党委政府的疫情防控指令后,他放弃与妻儿团聚的时间,离开仅9个月的儿子,立即返岗。以"疫情一线党旗红,共产党员当先锋"为引领,迅速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招募志愿者,抽调精干党员,成立党员突击队。多次到县医院排队数小时为心脏病患者陈玉珍、高血压患者陈孝英等购买药物。帮助群众代购面条、酱油、牙膏等生活必需品200余次。在抗疫物质紧缺的情况下,捐赠口罩50只、作业本500个,保障科学防疫有序开展。通过辛勤的付出,全村无1例感染者、无1例输入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精准把脉,绘就美好发展蓝图
为了掌握全村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他仅用1个月时间就遍访了全村152户贫困户,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争取群众信任。季节性缺水严重、产业发展受库区生态环境限制、土地贫瘠,因病、因残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占比达到80%以上。现实摆在面前,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外出考察学习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经验,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问诊把脉,广泛征求老党员、老干部、致富能人等意见。围绕办好"三件实事",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一是培育壮大晚熟脆红李产业,依托去年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优势,采取种植大户领办、群众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前期投入的股份合作社新模式发展100亩示范基地,带动群众发展1000亩,把石垭口村打造成开江晚熟脆红李名片,。二是补齐安全饮水短板,,合理选择水源,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节约后期使用成本的方式,实行分散自流供水,基本实现全村人畜饮水管网入户。三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群众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评选小组,对全村常住户家庭卫生进行现场打分评选,每月每社评选3户"最清洁户",给予适当物质奖励,用身边先进典型助推宜居石垭口建设。
为民服务,提升群体获得感、满意度
秉承"讲政治、树形象、办实事"的工作定位,用贴近群众的语言,回应群众关切,用接地气的方式,沾土气的情感,真心帮扶贫困户。贫困户张某多次信访住房不安全,认为易地搬迁等好政策没照顾他,不支持村上对其房屋进行D级改造方案。黄宗川了解情况后多次入户倾听诉求并把易地扶贫搬迁、CD级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库区生态移民、土地增减挂钩等扶贫政策用最贴近百姓的语言详细解读,一个一个政策与张某家里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对,今年6月,张某的D级危房改造已完成,高高兴兴地搬入了新房。
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最美好的青春就是无私的奉献,最勇敢的担当就是扎根一线,最满足的事情就是村民的笑容,黄宗川书记正用辛勤的汗水践行新时代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孙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