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2020-04-29 14:42:01
相关推荐

学生:岁次乙未年冬至祭祖,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慈鉴,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在民国时期,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孩子们,自幼深受儒释道圣教的薰陶。他们熟背三百千千,熟读四书五经,圣贤教育的涵养使其智慧明达,颖异非常,见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具备独到的见地。

在他们的思想中,饱含着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雨露甘霖;在他们的心灵中,有着长江、黄河、天山、昆仑的壮阔雄大。他们思接千载,纵横万里,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在他们天真无邪的心灵中,思考着国计民生的问题与强国复兴之道。可以说,他们不仅是肩挑天下兴亡的匹夫,更是立志弘毅载道的儒者!

孩子们的想像力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的赤子之诚是感人至深的,孩子们的爱国之心是真诚无私的。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民国初年小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篇章。

壹、伦理道德篇

顾名思义,伦理道德即是指中国传统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由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落实圣贤的教化,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立身处世,这是人伦的基本规范。

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在《释孝》一文中,小作者用问答体的形式来阐释孝道。开篇即言:“生我者何人乎?父母也。养我、教我者何人乎?父母也。”因此,父母对于我们可谓是恩重如山,那应当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孝也。”就是一个孝字。

下文继续设问:“孝何如始,何如终?”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引用《孝经》的经文来彰显主题。因此,圣贤是以“孝”教人,孝子是以“孝”立身。这是以劲练的结语来收笔。

父母生我、养我、教我,不惮劬劳,推干就湿,我们终身都要尽为人子女的孝道,如何落实?我们不但要善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才是孝行的落实。天下父母心,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能够深体亲心,涵养道德,成圣成贤,光宗耀祖,这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孝道。

每逢秋高气爽,大雁南飞之时,大自然给予人类怎样的省思?有一位小朋友写下了《雁行雁阵辨》,他说,当雁子在秋天飞行时,“其飞也成行”,因此用群燕飞行的行列来比喻兄弟,称为“雁行”。群雁飞时排列整齐,像军队的阵势,称为“雁阵”。

说到这里,这位小朋友感慨的说:“窃怪夫今世之人,有兄弟如参商者,亦知雁行之谓何?有军旅如秦越者,亦知雁阵之谓何?”参商是指参星和商星,参星居西方,商星居东方,由于它们各居一方,彼此隔绝,不能相见。秦越两国,秦国地处西北,越国地处东南,比喻距离疏远,互不关心。最后,文章结尾说:“呜呼,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难道人还比不上大雁鸟吗?

兄弟之间是同气连枝、同体相生的关系。《弟子规》说:“兄弟睦,孝在中。”人生在天地之间,若不能够做到兄友弟恭,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对祖先的不敬,又如何能够和天地并列三才,而为万物之灵长?为人兄弟者可不深思?

贰、爱我中华篇

清末民初,国运衰败,列强入侵,民生凋敝,因此,在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中,留下了强烈的时代印记,他们对国富民安的憧憬,对实业报国的希冀,一一都镌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

在《说狮》一文中,小朋友用狮子来比喻自己的祖国。文章开篇引用《孟子.滕文公下》的典故,谈到“周公相武王,驱猛兽”,猛兽指的是虎、豹、犀、象,在本文中则暗指西方列强。下文用设问的笔法提出,难道狮子的威猛比不上虎、豹、犀、象吗?不是这样的。

于是,他接着说,“狮为百兽王,兼有虎、豹、犀、象之能力,一吼而百兽惊”。这个比喻是指中国汉唐时代,国富民安,国运昌隆,中国是一头一吼而天下惊的东方雄狮。

但是,他一转笔,又回到现实中,“独虑其睡耳”。最怕的是这只狮子睡着了,一旦它睡着了,百兽都会起来欺负它。最后在文章的结尾,他的结论精简而有力:“若一吼而起,百兽又将摇尾乞怜帖耳而慑伏也。”这是预料著中国的未来。

多么精妙隽永的文章啊!作者将拳拳的爱国之心、赤子之诚诉诸笔端,警策世人,流诸后世。体现出那个时代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东方睡狮的形象在另外一篇民国小学生作文《拟日记》中亦跃然纸上。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新式学堂中的一日生活:“某日晨起,盥漱临颜帖,觉鲁六书法力透纸背。”早晨起床,从临摹书法开始。

早餐之后就开始上国文科,“先生为讲汉初鲁两生遗事,概想古儒气节,不役役于功名富贵,致失节为贰臣。”先生讲述古人忠孝节义的故事,使学生深受启发。接着学习算数和地理,听到“俄国人蚕食蒙古,英国人鹰瞬西藏”的消息,内心感到十分愤慨。这时,钟已经响了十二下了。

吃过午饭之后,稍微休息了一下,阅读报纸,然后开始上格致科、图画课,“偶绘一狮,张牙舞爪,如酣睡之初醒”。这张图画似乎也是隐喻当时的中国。接着上体操课:“强国强种关系至大。”这虽然只是一篇短短的日记,但是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少年的爱国之心,这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上完体操课之后,这一天的课程就结束了,晚餐之后,再温习功课一个小时,“十句钟就寝”。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在叙述一天的生活,在叙事之中兼有评论,这就使得文章的语词慷慨激昂,这篇作文就很有可读性了。

参、山河壮丽篇

热爱祖国的人,一定会热爱祖国的山河大地。熟知中国地理之人,谈到山,首先都会想到五岳,所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有一位小朋友在《说山》中,则是纵横华夏地理,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说山”。

首先,他提到“然如地理家言亚东山脉多出帕米尔高原”,这是总纲。接着分别用叙笔、侧笔、撇笔,叙述葱岭之外有天山山系、阿尔泰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中国境内的岭脉多出于昆仑山系(昆仑山被称为万祖之山,传说中的瑶池金母即是在此山);因此,他的结论是“五岳非最高之峰也”。

接着,此文用旁笔作收,提出“若夫海上之三神山烟云飘缈,可望而不可即”,这就不是用地图可以查到的了。

《论说轨范》对此文的评价是:“笔笔变化,觉尺幅中常有灵气”,可谓是次序分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真是一篇好文章!

另一篇佳作名为《说海》,开篇即引《尚书.禹贡》说:“江汉朝宗于海。”而作者说,中国境内流向大海的江水不止江汉(这是翻笔),全国有三大流域,“而扬子江居中部,其北部为黄河,南部为珠江,皆同流入海。”(这是折笔)。

下文引用成语来作转笔,非常精妙:“嗟乎,海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海水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所以能够成为波澜壮阔的汪洋大海。文章的结尾是借海喻学,寓意非常深远:“人能博习群经,贯通六艺,为儒林之表率者,亦得谓之学海。”鼓励读书人要勤勉好学,博通群经,做读书人的好榜样。

肆、汉字古文篇

古今中外都出现过神童,唐代的刘晏是其中的佼佼者。《三字经》说:“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刘晏举神童论》就是以此为题材的作文。

文章开篇即断言:“呜呼,刘晏之颖悟何可及也!”确实非常人所能及,为什么?据历史记载,刘宴七岁就举神童,唐明皇授予他“太子正字”的官。正字这个官始于北齐,唐代沿袭,与校书郎同主仇校典籍,刊正文章。

文章接着说:“夫字造于仓颉,为之解者有《说文》一书,部分类聚,虽皓首不能穷其义。”中国的汉字最初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及至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说解九千多个汉字。然而,多少人尽其一生皓首穷经,都无法全部明了汉字的义理。

有一次皇上询问年仅七岁的刘晏说:“你正得几个字呢?”他回答说:“天下字皆正,惟有‘朋’字未正。”可想而知,这神童之名真是名不虚传!因此,作者评价说:“抑何精核若此,宜他日以理财名家欤!”精于正字的刘晏生性节俭,一生为官清廉。他历仕四朝,在代宗时期主管全国的财政,使得唐朝虽经历安史之乱,经济能够很快恢复,并使大唐的国运又延续百多年,刘晏确实是功不可没。

文章结尾赞叹说:“刘晏之颖悟何可及也!”与开篇的断语遥相呼应,再次突显主题。

另一篇作文《作者之谓圣论》,亦谈及仓圣造字的典故:“孔子圣由纵尝曰述而不作,诚以创物之圣人自有人在也。”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论语》中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是夫子一生修学态度的写照。“述而不作”说明他没有自己的创造与发明,他所学、所修、所教、所传的全是绍承古圣先贤的教诲,教导世人如何处事待人接物。

下文接着列述上古创物的圣人: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伏羲氏定嫁娶制,神农教民耕种和医药,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黄帝的正妃西陵螺祖开始养蚕作丝,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一部上古中华文化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句句典核,气势蓬勃。

文章的结尾点题,笔致跌宕起伏:“呜呼,此皆开物成务之圣人也。《乐记》曰:作者之谓圣。信然哉。”以此呼应开篇“述而不作”的论述,以“作者之谓圣”作结。这样一篇用典繁多的文章,以轻灵的笔致来叙说,在精简的文辞中,便包罗万有,如同将历史熔铸于一炉中,十分耐人寻味。

在《论说轨范》中,有两篇提倡复兴文言文的文章,亦皆是出自小学生之手,其蕴含的意义发人深省。

唐朝诗圣杜甫曾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古至今,凡是国祚将兴之时,必有文宗振臂高呼,匡正时弊,兴复文风,这是因为文章起著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及至清末民初,世风不古,人心浇薄,许多学者从西方留学归来,极力主张废弃汉字、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使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诸多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坚持捍卫中国的汉字和文言文。这个历史印记深深的铭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

于是在民国年间出现了《论说轨范》一类的书籍,强调“吾欲求国粹之保存,必于芸芸青年加意而植之”,希望年轻人能够继承中华道统;也出现了《与友人论文书》和《答友人论文书》之类的佳作,这些文章体现出孩子们发自内心最为真切的心声。

《与友人论文书》这开篇笔意近古的文章,娓娓道出一位年轻人的忧虑:“近日学校林立,科学日形发达,而文辞日就卑靡。”他对友人无尽感叹的说:“文辞至今,遂有一落千丈之势,可胜浩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究竟如何才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在《答友人论文书》中,作者引侯朝宗语曰:“先哲论文谓,秦以前之文主骨,汉以后之文主气。”作者接着评论说,近来文辞的弊病,都是由于“无骨、无气”所造成的。因为中国人丧失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所谓的魏晋风骨、大唐气度悉皆荡然无存了。

文章说:“六经诸子之文皆敛气于骨,史汉八家之文,皆运骨于气。”我们想想看,这样的评语哪里是一名小学生所能写得出来的!若非熟谙上古、汉唐古文,哪能如此细致入微的洞悉圣贤行文之真谛?于是,作者深深希望能够有贤德之人出兴于世,效法唐朝“文起八代之衰”和五代“抑太学之体”的文宗,扶挽狂澜,匡正时弊,重振文风!

这篇文章的评语也特别感人:“文章足以华国,文运之隆污关系世运之隆污。”这两者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世运的兴衰关系著文风的兴衰。近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唯恐“天丧斯文”的悲剧会在这个时代重演。于是这两位年轻人借书信问答的形式,痛斥新兴的白话文,而极力提倡汉字、文言文。评语的结尾力劝莘莘学子要多读古文,才能够力挽狂澜,“庶几人心世道不致沦胥于夷!”结劝悲心恳切,发人深省。

行文至此,不禁掩卷长太息,感叹今日之华夏儿女数典忘祖,感叹汉字、文言文已久被遗忘!若不及时挽救,我们将成为最为愧对先祖的一代,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伍、童心童趣篇

《说西瓜灯》是一篇有趣的短文。人们将西瓜瓤挖掉,把皮留下,中间点只蜡烛,就做成一盏“西瓜灯”。西瓜皮上可以刻画山水、花草鱼鸟等图案,点上蜡烛之后,它们的形体就显现出来,十分美丽。于是这位小作者感慨的说,一个西瓜皮都可以制作成灯来游戏,“宜竹头、木屑古人以为有用之材乎”!

“竹头木屑”是指陶侃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制过船。他派人把剩余的竹头、木屑收起来,后用木屑铺地以防雪灾,又把竹头制成钉子来装船,真可谓是物尽其用。

西瓜灯这个题材能够启发人们惜物、爱物之心,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若能惜之、爱之、善用之,皆可成为有用之材,何况人乎?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诚哉是言也!

另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名为《说鸡与犬》,鸡是禽类,犬是兽类,他们对人类都是有功劳的,为什么?“鸡司晨,犬守夜也。”因为鸡能够报晓,犬能够看家的缘故。

这位小作者接着引申说,鸡和犬都具有美善的德行。“鸡破晓则鸣,不失其时”,这是信德的体现;“犬非主则吠,不旷厥职”,这是义德的体现。小朋友的想像力真是丰富,而其所言也是入情入理。

文章的结尾则是痛斥流俗:连鸡犬这样的动物都具备君子的信义二德,“世有鸡鸣狗盗辈,犹腼然立于人类也耶?”结尾余音袅袅,令人不胜唏嘘感叹。

结语:文以载道

阅读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孩子们可爱的脸庞仿佛跃然纸上,令人敬佩无已。

在中国古代,学习古文是从先秦诸子开始,进而阅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及至清朝时期,安徽桐城派古文非常盛行,曾有“天下文章,出于桐城”之说,使文风为之一振。方苞提倡“义法”说,主张文章要宣传孔孟圣哲的义理;姚鼐集桐城派之大成,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能偏废。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就沿袭了这个传统,因此,李联珪先生在《论说轨范》的序文中赞叹说:“觉宗旨纯正,一以孔学为依归,于世道人心裨益不浅。”这也是邹登泰先生编辑《论说轨范》的用意之所在。时至今日,这些文章仍是篇篇文以载道,句句发人深省,值得后人认真观摩学习。

以上是惭愧弟子妙音恭敬整理的乙未年冬至祭祖专刊文稿,仅此敬呈师父上人及诸位大德仁者。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顶礼敬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为话题的作文 本周趣事作文 反思作文五百字 制作小风车作文 画画作文100字 关于汽车作文 亚龙湾作文 秋天的树叶作文怎么写 中秋节作文500字左右 写珊瑚的作文 打丫鬟屁屁作文3000字 我是什么作文800字 看新闻写作文 最美的时光作文800 以感恩为题作文 教师节作文500 写珍珠鸟的作文500字 江阴马蹄酥作文 什么是话题作文 星期天作文300字 我喜欢旅行作文 温暖优秀作文 成长的启示作文600字 最美逆行者作文 三年级的作文 自编故事作文600字 国庆生活作文 爱情作文300字 朋友吵架作文 我想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