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16篇 不可错过!

2020-09-27 21:30: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16篇,不可错过!

2018年高考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时代热点?

1、十九大“新时代”

2、厉害了我的国

3、工匠精神

4、不忘初心

5、“中国故事”

6、“双一流大学”

7、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8、人工智能

9、民生红包

10、打好蓝天保卫战

每一个热点的背后都是实时的社会事件,每一个热点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背后深层的社会背景。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当然要表现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那些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能量或负作用。高中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对社会进行思考,从而以积极健康的认识完成写作的任务。

如何站在积极客观的角度上,对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如何让自己的写作任务展示出思想的深度,每一个高考生都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以灵活自由的写作,完成自己的任务。

河北高考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共16篇,大家可以参考。更多时政热点及相关作文素材,请大家持续关注!

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十六篇

时事链接: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时 评: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人。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一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

(人民论坛)

《战狼Ⅱ》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吴京塑造的“中国英雄”“中国硬汉”形象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为正义、为和平、为中国而战的“战狼精神”,让无数中国观众提气,表达了一个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强大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应有的国民心态和精神状态。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群众中诞生的英雄推动、引领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精神成果、文化经典,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将、豪杰义士,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是我们的“床前明月”,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中华民族的历史闪耀着英雄的光辉,因英雄而精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侮、伤痕累累,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永不言败、决不退缩,那些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革命先驱,那些东奔西走上下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开路先锋,都是国家的英雄。一个能哭着微笑的人不会被打倒,一个饱受屈辱还能泪眼望远的民族不会停下脚步。

只要英雄的情结和精神尚存,英雄的血性和气概还在,散落一地的基因和细胞就会聚合成钢筋铁骨,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人物,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民领袖,那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大众,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坚强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蓝图记录下英雄的荣耀,因英雄而多彩。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的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没有英雄豪气的人会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会没有希望,缺少英雄的国家没有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那些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强烈责任的身体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勇敢担当者,那些心系人民呕心沥血、面对灾难赴汤蹈火的无私无畏者,还有那些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国家功臣、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呼唤着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

英雄不问出处,好汉各有来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你就是英雄。不必抱怨没有脱颖之机、用武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英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为我们开启了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好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开辟了群英荟萃、英才竞现的宽广舞台。把“战狼”点燃的激情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你我都是英雄。

名校生饮酒而亡,畸形的“酒桌文化”害了他

(2017 09 13 20:27)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连续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种烈酒的“特调鸡尾酒”,总饮酒量1800毫升。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

有人认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栋,他们不该开展如此夸张的饮酒免单活动;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更有人说:那些给王耀栋“加油喝彩”的看客让这个不胜酒力的年轻人下不来台,他们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没错,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围的看客,都对王耀栋的死负有责任,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坏的选项。面对这种情况,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无法还原整个事件的逻辑。害死王耀栋的凶手,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栋身亡的酒吧之所以会推出这种“饮酒免单”的活动,王耀栋之所以会“自认英勇”地站出来,周围的人之所以会加油喝彩,背后都有这种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在这份“死亡名单”上,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从无业游民到富商巨贾,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酒桌面前,“众生平等”,谁也无法逃脱。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续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他们自己或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社会的不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

无论何时,别忘对惨剧受害者温柔以待

仲鸣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电影里的台词。喝过很多讲宽容的鸡汤,却依旧做不到宽容这一点,则是很多现实人心的写照。某些人对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的态度,就印证了这点。

在遭到“天价索赔”的质疑后,遇难者家属、男雇主林生斌日前接受采访时作了回应。他否认曾提出“一个孩子一亿”赔偿方案的网络传闻,称“怎么可能提这个要求,我妻儿是无价的”“四个最爱的人走了,我一个人要什么钱呢?”就在7月12日,他还在微博表示,决定联合朋友发起设立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促进家政业完善保姆甄选管理机制等。

有网友说,林生斌是少有的体面人。就目前看,他当得起这样的荣褒。“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许多人奉若箴言却未曾做到的,他做到了。

丧亲之痛,其悲孰甚?他也有悲痛溢于文字的悼念,但没有打悲情牌厉声控诉,也没像祥林嫂“我真傻,真的”般溺于悲伤,而是不卑不亢、克制表达,哪怕谣诼当前,也未怒形于色。设致力高层防灾的基金会,从个体际遇照见公共隐患痼疾,则益显其人格厚度。

但受害方的不怨不尤,不是外界可以搅浑水或泼脏水的理由。跟他的体面比,有些人的心态何止不体面,甚至还有些龌龊。比如造谣称“男主人和女保姆有染”,比如渲染未经充分证实的结论——受害者家属要求“一个孩子索赔一个亿”,指责其“吃亲人的人血馒头”,逼其自证清白。这些人或是不嫌事大的看客,或是自以为真相在握、将质疑之箭乱射一通的“伪理中客”。

“宽厚”本是种价值正确,但到了现实层面,总是苛责别人容易、理解别人太难。对从无端造谣、质疑中获得围观快感的人来说,他们投出质疑的飞镖容易,“毋行苛刻”太难,他们掂量“苛刻”与“理解”对应的注意力收割量时,会罔顾瞎质疑可能对受害方造成的二次伤害。

在舆情事件特别是惨剧中,无论何时,对受害方,公众本来都该更加宽厚。“礼不伐丧”,对个人亦应如此,我们未必做得到物伤其类、理解他们,但尽量不去凭着未证实或不具备事实基础的信息对其围困,避免造成“再度伤害”,则是可以做到的。

拿该事件而言,男雇主要求物业彻查真相,合情合理;即便索赔,索赔金额再高,也是其权利主张。对其诛心,是认知扭曲,也失去了起码的人文精神。

想起某辩论节目曾讨论“丑闻主角是否该被万人虐”,主持人马东就说,要分清悲剧主角跟丑闻主角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而当下,企图把悲剧受害者扭成丑闻当事人的,总不乏其人。

可以肯定,这个社会像这样朝受害者乱扔石子的人越少,公共空间会越澄明。

外卖骑手的本分与情分

西坡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弄清本分与情分。在由各种各样的契约将陌生人编织在一起的现代社会里,分清这一点尤为必要。

比如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让座是情分,而不是本分。要能明白这一点,因让座而引发的大量争执都会烟消云散。

但偏偏很多人拎不清。近日一名外卖骑手向媒体记者吐槽,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客户让他带垃圾下楼,又不好意思拒绝,他感觉这不太尊重人,希望记者呼吁一下,大家不要让外卖骑手带垃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骑手有同样的苦恼,但也有骑手认为带垃圾是举手之劳,甚至有主动要求给客户带垃圾下楼的。《楚天都市报》

骑手是送外卖的,按时按点把外卖送到是他的本分,如果他主动要求带垃圾,这是情分。但客户不应该将骑手的情分当本分。

为什么外卖骑手不能直接拒绝非分之请呢?很简单,客户掌握着给骑手打分的权力,得了差评就会扣分,积分低了就接不到距离近酬金高的单子。大数据的威力一览无余。

由电商普及起来的客户评分制度真是一个好东西。小小的一个打分,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可以说,中国的消费者正生活在史无前例的幸福时代。我们可以给滴滴司机打分,他们便不敢绕路或抱怨;可以给银行柜台办事员打分,他们再不耐烦也要保持微笑。我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政府办事大厅全部引入匿名打分制,并且将评分与收入、晋升挂钩,就不会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了。

但有时候打分制这个好东西也会“异化”,比如网购买家用差评要挟卖家或者卖家为消差评而骚扰买家。里说,一位中年妇女没签外卖就先把垃圾递过去,她很可能就是在暗示自己拥有差评权。

有些人可能是被“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给误导,真把自己当上帝了。在餐厅里冲服务员吆五喝六,跟在家里理直气壮地让骑手丢垃圾,都是同一副嘴脸。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并流行起来,有其合理性,甚至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所谓不过正不足以矫枉,集体主义年代顾客的地位太低了,需要刻意拔高一下。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顾客就是上帝”应该淘汰了。

顾客不是上帝,服务员也不是孙子,顾客就是顾客,服务员就是服务员。没必要刻意拔高一方,贬低另一方,双方公平交易,地位平等。其实聪明的顾客不该奢望当上帝,因为当面被迫卑躬屈膝的人可能转眼就会骂娘使绊子。双方先各归其位,回到本分,再来谈情分就不尴尬了。送餐的准时准点,点餐的平等待人,再谈多一些体谅或多一些服务。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谁的过失?

胡建兵

中考体育测试本是为让学生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为拿高分,竟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这不仅背离考试初衷,更会危害学生健康。是什么让学生、家长如此铤而走险?当体育被异化成一种应试,学生又能从中收获多少健康、快乐?7月14日中国青年网

兴奋剂丑闻一般出现在国际、国内大型比赛中,出现在一些著名运动员身上。而这一丑闻如今却出在即将毕业的初中生身上,这就有点奇怪了。而且这些学生服食含有兴奋剂类药物,是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甚至是一些家长指使孩子服用的。兴奋剂虽然在短时间内能提高体育成绩,但对学生的身体危害很大,那家长明知兴奋剂对学生身体有很大伤害,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呢?

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中考体育成绩好或差,影响到孩子的总成绩。如果体育测试过不了关,那等于无法上好的学校。而时下,各地都在搞应试教育,功课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学生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更谈不上抽出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了。无奈之下,只得临时抱佛脚,选择让孩子食用兴奋剂来提高体育成绩,至少要让孩子过体育测试关。

其次,反映出教育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生服食兴奋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根本不当一回事,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根本没有歇一歇的机会。教育部门虽然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作出过“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每天不少于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哪个教育部门能真正到学校去督促落实。试想,如果学校把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位,学生天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那么,体育测试时,用得着服食兴奋剂吗?

另外,对兴奋剂的监管存在漏洞。学生在体育中考时服用兴奋剂,这种现象已存在一段时间了,不少家长微信群里都在私下交流体育测试的“过关秘笈”,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体育测试的招数,甚至有人直接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有关部门难道一点也没有听说吗?发现了怎么不去认真查处呢?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还能够从药店、网店轻而易举地买到兴奋剂类药品,说明药品监管上存在漏洞,对于一些带有兴奋剂成分的药物,有关部门为何不明确进行限制。

兴奋剂入侵中考体育,有关部门要认真反思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堵住各种漏洞。最关键的是,要减轻应试教育的压力,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真正落实,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源头上改变人们不重视体育的坏习惯。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兴奋剂也就没有了任何用处。

李文星之死何以引发热议

南都社论

李文星死了。据警方消息,7月14日18时55分,天津静海警方接到报警,“在静海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口沟内发现一具死尸”,死者是东北大学2016届毕业生李文星。经法医检验“未发现有外伤”的李文星,在其身后引爆了互联网上一场异常热络的讨论。

大学毕业生李文星的非正常死亡,在传销之恶、招聘网站之责的公共讨论中,人们甚至还来不及给死因寻到一个相对明确的结论,“意外溺亡”可能是最接近客观真实的说法。警方根据李文星随身携带的传销笔记等物证,分析认为其“极有可能误入传销组织”。

媒体遍寻死者合租室友、家人以还原李文星生命中最后两个月时间里的点滴线索,这个毕业时间不长的大学毕业生,不幸堕入对招聘网站的“信任黑洞”。在求职网站、传销组织与李文星之死中间进行责任的归咎,并非难以实现的目标。指责求职网站的工作疏忽或者说“难辞其咎”,也是常见的公共愤怒。

互联网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公众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需要技术性的背书和信任托底。信息是否安全可信,互联网一代对某种网络产品的使用和依赖,是建立在现行法律对互联网产品的约束和规范基础之上。法无禁止的自由不是一种无限制无条件的自由,网络产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交流的平台,招聘网站恐怕无法用技术失误来为类似李文星之死做解释。

网络产品并不天然具有公信力,“网上说的”并不天然可信或者不可信,网络产品的公共形象和信任度依然需要市场不断锤炼和检验。问题在于,算不上卓越的某个互联网平台一旦导致巨大的社会悲剧,其善后所需要的成本同样是巨大的,李文星之死如何追究招聘网站的责任,民事抑或刑事,过去面对类似的公共事件,甚至责任方体量庞大如都带来社会治理的难题。

李文星在不幸身亡之后,舆论将大学毕业生甚至是985大学作为某个标签,公共表述之中似有言外之意。大学或者说重点大学,其毕业生被人们认为具有天然辨别诈骗的技能,“连大学生都被骗”,或者说“连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被传销组织骗”,传销之恶、传播之广为公众所忧虑。提防和辨别诈骗成为一种公众所希望掌握的技能,这也是对公共管理部门及时履行职责所提出的要求。新的时事热点被传销利用进行蛊惑和洗脑,对传销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存在执法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辨别传销不仅是公众所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也应当是地方积极履职和对传销加强打击的重点突破口。

以往突发个案发生以后总会有传销窝点被精确打击,这样的连锁反应令人尴尬。社会欺诈与信息安全的疏漏并不是人的经验和阅历足以抵御的。李文星之死引发公众热议也在加剧和复刻人们的个中体验,社会是否有能力为之求解,依然是个未知数。

疯狂的暑假,拿什么缓解年轻父母的焦虑

甘琼芳

七八岁的孩子被父母送去参加“军事夏令营”,针对中小学生开办的国外游学动则开价数万,还未上小学的六龄童一周要上18节课……这两天,类似屡屡刷屏,无怪乎家长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孩子则“暑假比上学还累”。

尽管从不缺乏对父母们“疯狂报班”的批评,但我们很少听到来自当事人的反思。这其中,既有望子成龙的传统中国式教育观在起作用,因为艺术特长、体育水平不仅与升学考试挂钩,能成为孩子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从更长远的个人发展方面来说,其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情操等方面,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被大环境裹挟的无奈。“身边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孩子不学就要落后了”是家长们普遍的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恨不得孩子的每一秒都被学习填满,在暑假这一整块时间里,这种无形的竞争更是在看不见的角落打得硝烟四起。站在这个角度看,虽然“攀比式育儿”、“炫富式教育”让人反感,但其中透露的,是身处各阶层的父母们在面对孩子教育时难以言说的沉重心理压力。

家长们当然是用心良苦,但不能掩饰很多做法缺乏理性的本质,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既搞错了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曲解了教育的内涵,最终让孩子压力山大,也让自己疲惫不堪。这样的教育焦虑症互相传染,堪比传销。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开宗明义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人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要激发和引导,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一些父母碍于升学考试、面子、攀比心理等因素的考虑,不顾孩子是否适合与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被动中选择的课程、培训、活动,对于好奇心强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实在让人怀疑,甚至是否产生反作用、让孩子产生厌学和消极心理也说不定。

其次,我们经常说教育要循序渐进,除了少数天才,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学习什么,是由其特定的认知水平、心理因素等决定的,教育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规划,科学引导其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但在一些热衷报班的家长们眼里,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别人孩子都在学的、社会上火爆的才是衡量是否该学的三要素,比如针对给六七岁的孩子报“军事训练营”的热潮,有专家就指出把握不好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此外,遵循教育规律还应当包含家长们要综合衡量家庭实际情况。一些父母不顾家庭的承受能力,过度追求更“高大上”的培训班,让大人小孩都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得不偿失。

第三,对于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暑期教育绝不仅是学习一门技能、一种乐器那么简单,独立、勇敢和团队精神也不一定要报班才能实现,暑假更应当是培养亲子关系、巩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的好时机。对于现在学习繁重的孩子,父母的陪伴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做饭、洗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生存技能,或者与孩子一起开展亲情阅读、外出旅游、社会实践等亲子活动,都是很好的过暑假方式。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各种培训班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抢占孩子们原本最有资格快乐的暑假,不能说不讽刺。仅从家长层面而言,培养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少点冲动和攀比,真正遵循孩子的性格和爱好,让孩子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有意义的暑假,应成为父母重视的必修课。

社会常识也是必修课

金台论道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然而,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堕入传销深渊。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竟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大学生为什么会成了“弱势群体”?想必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样,现在不少学生知识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无常”。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察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如果要给如今大学生的“常识缺乏症”找原因,互联网的影响是怎么也绕不开的。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 90 后,他们几乎从小开始接触互联网——学习、娱乐、沟通、搜索、求助等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网络上,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实现交流,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但不可否认,网上知识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且长期接触容易滋生思考惰性,陷于肤浅、习惯轻信;网络交流也多是浅层次、与现实脱节的,缺少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相处等带来的情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此外,网上各种一夜暴富、耸人听闻的事件和观点,也容易对那些急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大学生形成误导,助长浮躁风气。

所以,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少一些在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轻信,多一些走入火热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不仅是为毕业做准备,更是为人生打基础。

笔者上大学之初,就有老师告诫我们,在大学里,课堂、自学和社会实践三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课堂学习为知识和思考打下坚实基础,看书自学和网络学习开阔眼界,社会实践则是“用自己耳朵听、用自己头脑思考、用自己双手创造”,后者对于成长成才来讲尤为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中,可以试一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与各类人群交流、碰撞,能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亲身体验、历练,能够更多地培养爱、善良、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了这些经历和品质,何愁无处安放丰盈人生?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人民论坛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领导人引用的这句古语,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并不胫而走,成为描述金砖国家合作的“金句”。

这句话源于《魏书·吐谷浑列传》。据载,吐谷浑国王阿豺临终时,命 20个儿子各取一支箭放于地上。阿豺让同母弟慕利延拿起 1 支来折,慕利延很轻松地折断了;然后又让他拿起另外 19 支箭一齐折,结果怎么也折不断。阿豺告诉大家:“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折箭遗教”的历史典故,映照着和睦、合作的东方智慧。中国还有句古谚,“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金砖五国虽然山海相隔,但怀着合作共赢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金砖国家就像五根手指,伸开来各有所长,攥起来就是一只拳头。回首金砖合作走过的 10 年,金砖国家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让金砖的成色越来越足,分量越来越重。“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10 年的光辉历程说明,“和”与“合”是加强国际合作的正道,始终拥有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

巴西青年马科斯的真实故事,可成为金砖合作日益走深走实的生动样本。两年多前,马科斯惊艳于物美价廉的中国石材产品,果断进军厦门石材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公司快速成长,去年出口额已达 1000 万美元。在创业期间,他与一位中国姑娘喜结良缘,成就人生美好姻缘。今天,打开跨境电商平台,俄罗斯糖果、巴西“人字拖”、南非的“百洛油”、印度的香料被中国网友放入“购物车”,而手机、服装、电子产品等“中国制造”,也成为其他金砖国家消费者的热门选项。当金砖国家彼此间的联结日渐紧密,携手前行汇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五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和”意味着互尊互助、开放包容,“合”则指向齐力同心、相向而行。厦门会晤期间,不少人把目光定格于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的会标。霓虹绽放、多彩汇聚的简洁图案,既象征伙伴关系,也喻示朴素哲理:朋友多了路好走,团结起来有力量。聚力打造“金砖+”合作模式的“金点子”,正是植根于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中华传统理念,也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独特魅力。对话会上,习最高领导人连用四个“加强团结协作”倡议大家同舟共济、携手前行,联手营造有利发展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厦门会晤发出的“金砖声音”,将传之久远、影响弥深,赢得更多回应。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一域难以独善其身,如果不主动汇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只会踽踽独行,固步自封。“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作出判断: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因应现实挑战、破解发展难题、防范潜在风险,无不需要播撒“和”与“合”的中国理念。

“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崇扬“和”“合”,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更加精彩的故事正等待我们去讲述。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

继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之后,有高校学生推出共享厨房,某公交站台惊现共享马扎。日前,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现在北京一小区内。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间内,有空调、空气净化器、跑步机、电视等设备,扫码支付后即可进行健身。共享业态究竟能释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时 评:

“逻辑可以让你从A走到B,但想象力可以让你走到任何地方。”不得不承认,那些共享模式“操盘手”具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有相时而动的市场敏感,也有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一个个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仅让创业者行走在共享新业态的前沿,也丰富了共享模式的内涵,这正说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用户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是瞄准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约一帮朋友唱歌越来越难,迷你KTV应运而生;对食堂饭菜不够满意,干脆来个共享厨房;嫌健身房太贵或太远,那就在家门口建造一个私人化的健身空间……一定程度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用户所想,就是创业者所向。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当一些人抱怨市场低迷、缺乏机遇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转益多师;当有的人慨叹创意枯竭时,也许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脑洞大开”?一个开放且有无限活力的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比拼创意的舞台。

共享模式的风生水起,吸引着资本大举进入,让不少资本把共享模式当成最能变现的风口。有投资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某共享健身项目,并完成了打款,足可见共享模式的吸引力。资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比抢占地盘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盘。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共享模式显然尚未做到尽善尽美。比如,有的共享健身房名不副实,仅有一台跑步机,以至于有网友谑称“把跑步机搬到小区里,就是健身房吗”?而一些共享项目也因管理不当极其耗费资源,引发公众担忧和遗憾。凡此种种都提示人们,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把共享经济的文章做好,不能只是把共享当成噱头,只拿共享说事而缺少真诚。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而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以让“青少年想唱就唱”的迷你KTV为例,它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诉求,但也给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管理难题,比如,经营者是否应该取得相关许可?备案制管理让新业态飞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规范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

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这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会走得更从容。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老年人亦是“无现金技术”的新契机

人民网

近来,“无现金社会”成为了热词。有老外表示,在中国基本上一部手机就能过日子,连坐公交地铁也是刷一下就好。正在试水的“无人超市”更是免去了排队、找零诸多烦恼。在北京街头,甚至连街边练摊、收停车费的大爷大妈都会熟练地从怀里掏出个二维码来收费。对此,有人惊叹“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的魔力,但也有人担心这对老年人来讲难操作、太冷漠。

其实,类似的担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电脑、手机刚问世的时候,同样有人怀疑老年人能不能跟得上潮流,然而到今天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网瘾不小还“玩的挺溜”,网约车、炒股票驾轻就熟。所谓的“银发经济”有不少正是生成于互联网时代的手机与键盘。可以预见,“无现金社会”的科技与商机将在相当程度上被老年人的需求、心理与习惯影响,反过来会形成许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基本共识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交往、支付的前提在“便捷”二字,不便捷的产品与服务注定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因此,针对判断力、行动力有所下降的老年消费者,网络支付终端并不需要逆向而行,只需朝着“便捷”方向再迈出一两步,这决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有位广告里的女孩子踩着滑板逛超市,从选饮料到结账只掏了一下手机,没停滑板便搞定一切。显然我们不能指望老年人的身姿如此潇洒,但在他们的“老人机”中嵌入简易程序,或者把购物相关信息与子女时时互联共享,注定不会是遥远的空想。

当然,很多人提醒的这个“技术爆炸”过程中的风险点仍然是值得重视。比如,有的生鲜超市在过渡时期便明确要求只能软件支付,还“急吼吼”地在超市入口帮大爷大妈安装指导,这违反了人民币使用法律法规不说,而且也不是商业行为应当遵循的平等、自愿范式。此外,无现金支付的网络环境、安全隐患,会不会催生针对老年人的新型诈骗,都要进行更充分的评估与预案设计。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支付平台过度集中在两三家知名商业公司,会不会由此引发私营垄断以及道德风险,怎么样合理引入外部性的公共服务,是根本上保障老年人“无现金权利”的重要顶层设计。

无论货币形态如何变化,支付手段怎样调整,至少目前看来市场经济的内生规律未曾改变。生逢互联网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必须摒弃保守心态,牢记恩格斯那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尤其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老年人,都可能在科技面前变得“笨笨的”“弱弱的”,而这“笨笨”与“弱弱”是政府需要呵护的对象,是企业可以掘金的宝矿,更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与契机。

莫让“拼命”一语成谶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病魔会到来,悄悄把一个人带走。9月7日下午,看到一条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确认了90后女演员徐婷病逝,因为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很遗憾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个美丽的姑娘,一个年仅26岁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时候真的很脆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挣钱”。然而“拼命”这个词对于徐婷来说,在怀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挣钱,将几十部戏的酬劳全部奉献家人之后,却一语成谶,最终,病魔让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与徐婷的情况非常类似的是每年都会发生的 “过劳死”现象。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医科大学金丹被发现在医院宿舍逝世,年仅45岁,另一名则是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经路人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同事对他们的评价很一致,“平时工作很拼,经常熬夜”。 有报道称,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过劳死。

为什么要“拼命”?从个人角度来讲,“拼命”是对于工作的负责,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是有上进心的表现;从家庭角度来讲,“拼命”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能买到更好的学区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让父母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来颐养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钱来弥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讲,“拼命”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可是连命都搭上了,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有多少个0都是徒劳。

人生,不能只 “低头拼命”,也要“抬头休息”。首先,每个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对待工作仍需一丝不苟,但是不能没日没夜,正所谓“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员工也变傻”,不仅变傻,还有可能会“瞑目”,工作与休息娱乐相结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个家庭也要给予家里的顶梁柱更多的关爱,少给他们压担子,多给他们“讲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够多帮女孩排解压力,给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许她就不会那么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会向她袭来;再次,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对每一位劳动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轻人们更多的包容与关爱,尽量减少“白加黑”“五加二”的出现;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位劳动者都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维护自己劳动与休息的权利时有理有据。

诚然,拼命的精神是好的,做什么事都是需要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恒心和毅力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现在社会残酷,拼命努力的人有可能会最后成功,但是没有努力过的的人就注定没有收获。如果有一天感觉自己的拼命让自己很累,这个时候,应该放下所有,放松自己,世界那么大,去看一看,缓解下紧张负压的心情。劳逸结合,身体不会吃不消,也能得到自己的回报,岂不是一件好事吗?人不在于活得富贵,而在于顺心如意!家庭不在于穷富,而在于温馨和睦!

交“有用”的人不如读“无用”的书

“无用”的书会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年代,让人重温我们民族骨子里共有的淳朴,让我们以儒者的宁静面对芜杂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如其来的风雨

前些年,我结识了一位实业家,和他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他同时是一位藏书10万册的藏书家。我经常在他的一排排书架前一待就是半天。这朋友其实没有多少时间看书,但他有一天告诉我,他知道这些书在这里,就好像知道有那么多智者在身边,心里就踏实多了。他时常回乡下老屋住住,也是为了去陪陪那些书。朋友的话让我思忖良久,在这个什么都讲实用的时代,与书为邻,实为幸事。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谆谆教导读有用的书,有时候我看看《史记》或其他典籍,也会被人善意地提醒,不要把时间花在这些无用的书上。于是书就被人们分成了有用的和无用的两种。有用的书就如同日常饮食,饿的时候需要它,解决的亦是眼前问题。而所谓无用的书,它的用处不在当下,却能培元固本,是可以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好起来的东西。

有位作家讲过一个故事:在秘鲁的一座小城,那里的警察脾气暴躁,市民意见很大,市长想了一个办法,给警察每人放三天假,要求他们在这三天里读三部文学作品。后来,警察们的脾气有了改观,市民们的怨气也小了很多。无法考证这个故事是否真实,警察们又读了什么书,但我想,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告诉大家,书,尤其是“无用”的书,可以让人先安静下来,然后哪怕只获得一点点熏陶或唤起心底一点点善意,人与人的态度就起了一点点变化。这样的阅读,或许就是阅读的“无用之用”。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推荐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你读什么书,决定了你是什么人》。的确,我们的经史典籍解释和规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并且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如果不知道这些,只读实用的书,就只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人生还谈什么灵魂和境界呢。正如《颜氏家训》“勉学篇”里所说的,“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我们现在开始重提“斯文”,也知道“斯文在兹”的意思,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家教的斯文的人。

时下,不少人每天都在朋友圈里寻找“有用”的人,或者寻找一切机会结交有权有势的所谓有用的人。若真的读了那些“无用”的书,就可以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打开《诗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意象会让许多渐渐远去的日子又回到眼前;翻开《围炉夜话》,很容易读到这样几句:“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就是这样一些无用的书,把我们带回遥远的年代,重温我们民族骨子里共有的淳朴,让我们以儒者的宁静面对芜杂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迎接突来的风雨。

交十个所谓有用的人,不如读一本所谓无用的书,因为那十个人只会让人知道什么是功利,而一本无用的书教给我们的往往正是与功利无关的崇高,这才是立身之本。母亲常常对我说一句话,“我没用了,什么都帮不到你们。”可是母亲就是一本书,就跟藏书家朋友说的那样,知道她在那儿,儿子心里就会踏踏实实。对于我们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什么有用的人有用的书,而是母亲倚在老屋门框上送我们的目光,还有父亲转身回屋那弯曲的背影。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人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人民论坛

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 36 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文 :网络、图:互联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于自主招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拒绝作文 英语六年级作文 手工制作作文 作文竞赛 热点作文 北京的作文 伤心作文 恐龙作文 问题的作文 作文甜 作文6年级 作文绽放 比较作文 牛作文 合作文案 英语作文疫情 江西作文 300字作文怎么写 动物英语作文 军人作文 不一样的作文 英语计划作文 唱歌作文 作文 色彩 作文 色彩 写同学作文 作文我的家 关于小学作文 朋友的英语作文 作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