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浅谈作文审题

2020-09-28 14:40:01
相关推荐

一、审“准”题,定准思路,有的放矢。这是审题能力的基础层次。这种能力,只要愿意学习,而且学习方法得当,又经过适当训练,人人均能达到。这个过程,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审准命题意图。“中考”作文命题看似高深莫测、扑朔迷离、错综复杂,难以把握。其实,只要我们审准题目、材料和作文要求,就可以准确把握命题的意图。“中考”作文的材料和要求,一般难度不大,只要细心就不会跑题。“中考”作文的题目是有规律可循的。如:1995年河南省题《生日》,1997年安徽省题《我的一天》,1998年山东淄博市题《星期天》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时间内的人和事;1991年沈阳市题《班级新事》,1996年广东省题《放学路上》,1997年黑龙江省题《回家路上》等,作文的内容必须是写在限定的地点内发生的;1992年成都市题《母亲》,1997年福州市题《我和我最要好的伙伴》,1998年江西省题《朋友》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人物;1992年广州市题《我成长中的一件事》,1995年广东省题《我的课余生活》,1998年四川省题《童年趣事》、河北省题《心事》等,作文必须是写限定的事情;1997年广东省题《爱心》、广西题《温暖》、江西省题《美,在我们的中间》,1998年上海闵行区题《乐在其中》等,作文内容必须是表现限定的主题。限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主题等,这是“中考”作文命题的规律之一。审准这个特点,就找准了作文的出发点。

2.审准范围。这要求考生根据作文的题目、材料和要求,确定写作的内容范围。“中考”作文内容的范围,既广泛又狭窄。说它广泛,是因为“中考”作文命题必须取材于生活,而生活则是五彩缤纷、包罗万象;说它狭窄,因为它又必须是以学生为“圆心”,以他们的生活为“半径”。如1997年北京市题《我有一双 的手》、新疆题《我长大了》、山西省题《我的未来不是梦》,1998年北京市题《我和书的故事》、山东省题《我的快乐和烦恼》等是写自我生活;1992年辽宁省题《我的家风》,1995年成都市题《家庭给我的 》,1996年南京市题《今日家事》等是写家庭生活;1994年天津市题《我和班集体》,1997年湖南省题《敬礼,老师》,1998年辽宁省题《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等应写校园生活;1991年天津市题《家乡变了》,1996年广东省题《放学路上》,1997年黑龙江省题《回家路上》等可写社会生活。有的作文题可以写多种生活。如1994年南京市题《掌声》,可写晨会的掌声,或课堂的掌声,或校会的掌声,或家里的掌声,或邻里的掌声等。1997年重庆市题《盼》,既可写我的期盼自我生活,又可写家庭的期盼家庭生活,还可写师生的期盼校园生活,也可写社会各界的期盼社会生活等。这样的“中考”作文题,近年来比较多,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写此类作文,动笔前一定先明确要写的内容范围。

3.审准重点。“中考”作文有一个常见的严重的弊病:重点旁移。审题时把握重点的能力差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把握重点的能力,一靠平时语文素质的积淀,二靠正确的思维方法引路。确定写作重点的常见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三种。第一,审准写作对象。如:1993年北京市题《我在中考的前一天》,1996年山东省题《五年以后的我》等,写作对象应该是“我”;1995年四川省题《他她有一颗美好的心》,河北省题《我投他一票》等,写作对象就是“他”;1997年陕西省题《一次难忘的照相》、云南省题《心事》等,写作对象则是“事”;1995年山西省题《照片》,1996年云南省题《 礼物》等,写作对象是“物”等等。第二,审准关键词语。如:1992年吉林省题《快乐的星期天》,关键词语是“快乐”,“星期天”是内容范围,写作的重点一定要突出“快乐”,但有些考生却把此文写成一般的星期天;1993年河北省题《成功的喜悦》,关键词语是“喜悦”,重点必须写“喜悦”的内容和来由,而不少考生却写成了没有喜悦的“成功”;1995年广州市题《记一场 比赛》,关键词语是“比赛”,写作的重点应该是比赛的过程和场面,但当年该市有不少考生,却重点写了比赛的准备或赛前的气氛等。因此,我们说把握不准关键词语,是作文审题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审准题眼。抓住题眼,也就掌握了写作的重点。有的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但也有的不是。如:1997年贵州省题《争 》,本题不存在关键词语,它的题眼是“争”,整篇作文必须围绕“争”展开,可写“争”的过程、“争”的情景和气氛、“争”的行动和对话等。有的题眼是偏正短语的附加成分,如1995年四川省题《难以忘记的一件事》,题眼是“难以”;1995年河南省题《我真想得到 》,题眼是“真”。有的题眼是短语中的动词,如1994年北京市题《我爱我的 》,题眼是“爱”;1995年扬州市题《这件事教育了我》,题眼是“教育”。

二、多角度审题,打开思路,写出作文。这是审题能力的第二个层次。在考场上,很多考生看着作文题,不是抓耳挠腮,就是左顾右盼,或者苦思冥想,或者愁眉苦脸。形成这些写不出作文或不会写的窘态的原因有很多,思维缺乏灵活性和敏捷性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个能力层次中,我们必须强化下面三个方面的训练。

1.审“活”切入点。不少学生拿到作文题,不知从何处入手。此时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审“活”切入点。如1997年广州市题《好消息》,就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切入。我们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就会找到无数个切入点。以“谁的好消息”为发散点,就会找到我的、同学的、老师的、班级的、学校的和社会的等切入点;以“好消息的内容”为发散点,以“班级的好消息”为例,就会找到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班风班纪、文体活动和各类竞赛等多个切入点;再以“班级的文体活动”为发散点,又可以找到歌咏比赛、朗读比赛、舞蹈比赛、广播操赛和各类球赛等多个切入点。切入点多了,切入点也就“活”了。

写作时选准切入点更加重要。每个作文题的切入点很多,那么到底从何处切入?我们建议在众多的切入点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一点切入。如1995年广州市一名考生写《记一场篮球比赛》,他就写比赛的最后一分钟:比赛双方仅是一球2分之差,双方的攻防转换特别快;比赛场面异常激烈,气氛非常紧张;比赛进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一场篮球比赛的切入点很多,要写的内容更多,选取最精彩之处来写,这就是小作者的高明之处。又如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新“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38页,写花生的角度很多,而作者只从“花生的好处”切入;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而作者重点写的是爸爸的话——“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读此文,如同剥冬笋,层层是新,层层深入,真不愧是名家之笔。

2.审“活”立意。审题必须通过立意体现出来。有些考生拿起笔来,既知范围,又知对象,也确定了角度,但还是不知到底具体写些什么。这就是立意不明的表现。如何立意?我们以1997年上海市“中考”题为例,做点分析。作文要求以《良师》为题,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上,可以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角度立意:记叙文可以写“良师的故事”;议论文可以写“对良师看法和意见”;说明文可以写“什么是良师及其特点”等。“良师的故事”又至少有三大立意的角度:我的良师的故事;他人的良师的故事;良师自身的故事。“良师自身的故事”又可以从多角度立意:思想上良师,知识上良师,文体上良师,审美上良师等。“思想良师”还有多个立意角度:爱国的良师,道德的良师,修养的良师,见义勇为的良师等。从上述立意中任取其一,都可以写一篇好文章。审“活”了立意,就不愁没有文章可写了。

3.审“活”内容。部分学生的作文缺乏活力,内容简单、枯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另一方面是思维不活,不善于联想和想象。如1997年广西题《温暖》,就必须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内容,来表现和歌颂“温暖”。此文的内容,既可写人,又可写事。写人,又可以是家人、亲戚、老师、同学等;写事,则可以是家事、班事、校事、社会事等。具体写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神态等方面去写;具体写事,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等方面去写。而这其中的每一点,都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但是,在考场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合理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只有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作文的内容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路,写好作文。这是审题能力的高级层次。这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必须把题审深审透,力争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言人之所未言。初中生中能够达到这个能力层面的人,只有极少数。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要达到这个能力层次,一靠平时勤观察,广积累,多练笔;二靠会思考,有灵气,悟性强。下面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1.求同思维可以使作文审题深刻。大数学家高斯在8岁时,老师让他作“1+2+3+……+100”这道算术题,高斯不一会就算出了答案,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惊讶。原来高斯发现了100+1=101,99+2=101……50+51=101,这一相同现象,共有50对,于是用“50×101=5050”就得出了答案。这个计算过程的特点就是异中求同,这就是求同思维。审题时非常需要这种思维。1997年河北省的小作文题是:

有一位同学不注意文字书写的规范,经常写错别字,当别人指出他的这一缺点时,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我将来要学习电脑打字,现在写好写坏,写对写错都没关系!”请你就这位同学的言行,写一篇200左右的短评,题目自拟。

有的学生评“有错不改”,这属于偏题;有的学生写“小议错别字”,这基本符合题意;有的学生议“错别字与电脑的关系”电脑也有错别字;电脑的型码打字字型必须准确;电脑并不能代替手写等,这是真正符合题意;若能谈到写字事小,但能够体现人的性格,反映人的修养等,这只有审题高手方能达到。这四个层次其实是不同思维方法的产物。第一种只看到了现象,未见本质;第二种,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第三种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第四种不仅抓住了核心,而且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如何做到第三、四点?运用求同思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即异中求同,去异求同,透过现象,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求同思维的基本要求。

2.求异思维才能使作文审题新颖。司马光小时候,与伙伴们在一个盛满水的大水缸旁边玩耍,一个小孩不慎掉进缸里,情况十分危急,他立即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孩。在通常情况下,水缸是应该保护的。但在危急关头司马光“一反常态”,冲破传统的思维束缚,果断地把水缸砸破,这就是求异思维。审题中恰当地运用求异思维,能使人“柳暗花明又一村”。1992年安徽省的一考生,写《我渴望 》一题时,她确定的题目是《我渴望能变成个男孩》,开头是“人们都说我长得漂亮,是上帝的杰作,可是我一点儿也不高兴,我讨厌自己是个女孩,这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家没有男孩。”全文是写“我”的家庭盼子盼孙、致使“我”不得不希望变成男孩的事实原文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初中毕业生怎样写好中考作文》一书。此文切入点“异”:题目新奇、醒目,出人意料;开头“异”:不爱漂亮女儿身,却想变成男孩,真是起笔不凡,引人入胜;立意“异”:不说自己的遭遇,不为自己诉苦,不抱怨长辈,而把笔端直指“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如此妙文竟出自初中生之手,实在令人叹服!又如1998年广州市初二学生看图作文竞赛。图的画面是一只鸟在一片被砍伐成树墩的上空,高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远方的天空有一群鸟。绝大多数学生是写鸟生存的环境被破坏,鸟儿无家可归,只好向远方飞去,疾呼: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位学生目光敏锐、独辟蹊径:写远方的一群鸟是向这里飞来,大自然中已经没有鸟的存身之地了。“飞去”与“飞来”,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思维方法却截然不同,后者用的就是求异思维。“去”变成“来”,思路多么新颖,视野多么开阔,主题多么深刻,这使人不能不拍案叫绝。

3.创造思维才会使作文审题独特。创造思维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现生活中存在而未被发现的现象和本质,如古代三国时的曹冲称象,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巧解皇冠的秘密等;二是创造出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事物,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当代的高科技核武器、宇宙飞船等。从本质上讲,作文离不开创造思维,因为文学家尚“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文赋》能把眼中之物转化为胸中之意,再将胸中之意,用手中之笔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中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应该在审题中得到充分的发挥。1998年我区广州黄埔初三“一模”中,一位考生写的《送给老师的节日礼物》,构思独特,别具匠心。写“我”送的礼物是自己亲手画的老师的肖像画。这并不独特,它的妙处在于描写画画的过程:画老师的头发,由头上的银丝,想到老师的辛劳和奉献;画老师的眼睛,由明亮的眼睛,想到老师的慈爱、关怀和鼓舞;画老师的嘴,由永不空闲的嘴,想到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在平凡中,见人之所未见,这就是小作者的独创。1992年四川省的一位考生写的《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文中描绘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开启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生热爱祖国,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希望学生将来大有作为等原文同上书。文中以丰富想象、全面思考、独特立意,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和向往,这就是此位考生创造思维的结晶。而且,近年来,不少“中考”作文命题就是要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1992年湖南题《明天的我》,1993年陕西省题《2000年的我》,1996年山东省题《五年以后的我》,1997年山西省题《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在写作训练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是作文教与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2017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doc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5512字]编辑推荐:Word文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堆雪人的作文 关于姐姐的作文 保安叔叔作文 责任的英语作文 关于保持健康的作文英语 阳光明媚的一天作文 夏天的雷阵雨作文 长城英文作文 亲情叙事作文 在我身边作文600字 点赞作文800字 作文我的老师300字 国防作文600字 关于烦恼的作文题目 我的小金鱼作文 写一篇看日出的作文 梦回故乡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800字初中 改变自己作文开头 我最喜爱的运动英语作文 关于罗斯的作文 四百字读后感作文 分享类作文 引用的作文开头 美丽的风景线作文 雨的诉说作文800字 感谢他人的作文 影子 作文 兰溪地下长河作文 表面与内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