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传统文化作文之传统文化高考作文

2020-11-05 15:05:01
相关推荐

篇一: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素材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 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 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 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 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 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 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 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 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 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 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 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 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 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 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 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 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 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 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 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 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 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 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 活力的土地里。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 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 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 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 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 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 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 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 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 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 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 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 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 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 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 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 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 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 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 电话,上次网见见面, 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 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 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 稚的向往;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 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 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 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 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 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 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 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 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 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 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 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 “ 月 ”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 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 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 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 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 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 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 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 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 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 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 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 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 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 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 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 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 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 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 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 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 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 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 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 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 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 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 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 “三国” 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 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 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 ”,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 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 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 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篇二: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阅读此文需支付 2 元 传统文化与高考作文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化意蕴越来越深厚,对考生写作的文化 要求也高了起来。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 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社 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国大百科 辞典》)龙应台认为,所谓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 的总和。文化美的内容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各个历史 时代所表现出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是每一个审美的个体所表达出的 主观想象和思想感情。这是因为一定的社会现实状况、社会思潮、 审美思潮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状况在具体的历史环 境中,其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实质和表现都是大同小异, 或者异曲同工的。 文化,是洋溢着鲜明地方特色的物质财富,因为它,我们的生活才 丰满富足;文化,是浓缩着特有的人生智慧的精神财富,因为它,我们的 生活才精彩纷呈。不要以为文化是内涵抽象的概念,因而莫测高深,其 实我们天天都在与文化打交道。当你品尝一口家乡特有的水果时,那 甜在心头的滋味就是文化;当你聆听一段祖母叙述家乡地名的最初 故事时,那可能神秘而充满幻想的传说就是文化。你在校园中,享 受的是校园文化;你在街市中,感受的是街市文化。当你读好书时, 经典文化的韵味就在字里行间流淌;当你游览山水时,名人的足迹 和美丽的传说就是文化。你穿的衣服中有服饰文化,你吃的饭中有 饮食文化,你接受的教育中有传统文化,你每天都行走在文化中, 文化与你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 但经过岁月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却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散发着永恒 的魅力。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戏曲文化,诗 词文化等等,它们是我们民族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其中有不少精华今天仍值得借鉴。 家乡文化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从小处说就是融化在每个人血液 中的乡情,从大处说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我们国家地域辽 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各不相同的自 然风光、民情风俗、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服饰餐饮等,都是每一 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永恒的文化烙印。 文化艺术,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它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人们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文化艺术 让人们发现,他们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历,他 们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它让人们深 深地感动并且陶醉,让人们懂得生活与审美的意义。文化艺术是一 种“精神底色”,它追根究底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怀,人性的完善、 和谐和全面是它的目标,自由、平等、公平、和谐是它的最高理想, 文、史、哲、艺等皆为其载体和组成部分,并以其奇妙的组合,带 给人们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文化艺术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 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具有永恒的 价值。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已经有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经 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 他在政治、经济、 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 的基础。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学说中平政爱民和举用贤才的政治 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以人为贵”的管理理念,不仅超 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一些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和政治人物 在制定本身的现代管理概念时,也都从儒家的经典中寻找 智慧并取得了成功,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 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作出巨大贡献:儒家以“求道 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 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无 论如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学而优则仕,克己复礼等等, 都有它与时俱进的意义。因此,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 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中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 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同时,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 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 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 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 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 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 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 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当然,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 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 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古老的节日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 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 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 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 文化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十分发达,影响较大的有春节、立春、 元宵、上巳(三月三日)、清明、端午、夏至、七夕、中秋、重阳、 冬至、腊八、祭灶、除夕等。中国是个农耕的国家,节日起源都与 时令节气、宗教祭祀有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过节的习俗和主旨 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孕育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在不 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国际视野中,我们没有理由忽视 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它在海外华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重 要传统节日来临的一刻,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情感。应当站在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并重建中国的节日文 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彰显多元文化的民族性尤其显得 重要。 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 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 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茶文化是中华传 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 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 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真正爱茶的人品着茶的“味”外 之音——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盖 着一个清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的诗的烟霞,提升着一种 道德的精神素质。 民族文化 京剧、秦腔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云南歌 会展示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安塞腰鼓”传递着黄土地的文化信息, 琴棋书画被文人雅士视为必修课的“四艺”,各民族舞龙、舞狮更是 聚合人们情感、表现民族精神的载体。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和 民间传说,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牛 郎织女等,都内蕴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表达着多种的情感意向。 高考题例 [05 年上海高考题]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 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 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 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 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 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 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 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 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 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思路解析] 这个作文题目用意主要是基于中学生对于流行文化的了解,这个题 目对于中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好写的,因为这个作文材料把目前存在 的几乎各种流行文化都包括进去了。(1)没看过武侠小说的可以写 写广告。(2)没看过韩剧的也可以写写时装表演,思考范围十分宽 广,中学生基本上都有话可讲。(3)抓住“对于流行文化的看法”这 个点,文章的文体应该写成议论文比较好。(4)需要注意的是这三 个镜头中,镜头一、二,说的是如何看待流行文化,为何流行文化 会流行;而镜头三因为说的是广告对经典文化的消解,它与镜头一、 二谈的不是一个问题,所以下笔时应该注意。 [06 年北京高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 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 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 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 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 ”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思路解析] “北京的符号”,它是城市 “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 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你可以写“故宫、四合院是北京 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 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 园是北京的符号”,还可以写“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 出新的北京符号”等。 “符号很多,考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 但是,考生如果能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 来,那是最好不过,不仅显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从整 个文章感觉上来看,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 感觉。思维角度可以有以下一些:( 1)写某一种或一类符号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2)写为什么(或怎么样)保留以往的符号。(3) 写为什么(或怎么样)创造新的符号。(4)写北京符号继承和创新 之间的关系。(5)写某一种或一类符号的文化特征和传承价值。 ( 6)批判某一种或一类符号。( 7)介绍、说明某一种或一类符号。 (8)讲述某一种或一类符号的故事。当然,提笔时要写自己所熟悉 了解的事物,防止因一知半解而造成失误。 [05 年浙江高考题]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 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800 字。⑤不得抄袭。 [思路解析] “一枝一叶一世界”内涵丰富,可以多元理解,包含小与大、有限与 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 (1)可以理解为一枝一叶组成一个世界。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 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 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 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 芒依然闪耀。(2)也可以理解为从一枝一叶看世界。由小见大,见 微知著。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3)还可以 理解为一枝一叶就是一个世界。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 限,瞬间就是永恒。话题大及无穷,深至无底。对生活阅历、文化 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不同的考生来说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 写作角度和题材内容,人人有话说,自由发挥的空间大。文学历史、 生活琐事,社会现象,可以尽收笔底;伟大渺小、神圣卑微,亚历 山大大帝铁蹄,古希腊文化、大汉盛唐,一阵秋风、一枝残荷、一 本书,尘埃和宇宙,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千秋万代,任何人、事 与物都可以切题,都可以写。 [05 年湖北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 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 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 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 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 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要求:自订立意,自拟标题, 自选文体,不少于 800 字。 [思路解析] 这个命题选用了一组俗语,很美,很有意蕴,充满了审美情趣。提 示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 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给考生以思考得起点 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1)首先要认真地阅 读材料和准确地理解提示语:材料首先选用了五句关于 “ 三 ” 的俗语, 它们内容虽然不同,形式虽然多样,但都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 人生哲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选自韩愈的《师说》,意在说 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三个臭皮匠,顶个 诸葛亮”则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实,材料中每一个含有“三”的诗 句,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需要考生丰富的文化积 淀和知识储备。比如, “三长两短”、“三朋四友”、“三生有幸” 、 “三寸不烂之舌”、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角 度。(2)文章要好,还要做到丰富有文采。比如,我们提炼出“三 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角度,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也有 很多的材料可以利用,古今中外,诸如此类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比如古代臣子典范廉颇和蔺相如,当代航空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 他们因为彼此帮助,互相合作,获得自己的成功和人生的精彩,赢 得世人的敬重和仰慕。(3)至于“有创新”,可以独辟蹊径,避开常 规主题,选择话题的一个侧面,辩证分析,比如“三个臭皮匠,未必 顶个诸葛亮”,“‘三思而后行’当真可行么”,这样的文章既有创新, 又在“思想深刻”这一点上可圈可点,自然也会得到欣赏。( 4)当然, 作文题目下笔容易,但是若要得到高分,必须注意不能泛泛而谈, 应抓住某一点进行突破,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07 年湖北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 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 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人们交流思想感情,欣 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 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思路解析] “母语”是个很感性的词语,将母语作为谈论的对象,不仅给写作提 供了一个开阔的思想表达空间,也营造了一个情感抒发的空间。写 作角度:(1)写我爱母语,为什么,即母语有哪些优越性,从特点 上说,汉语最古老又新鲜,最丰富简练;(2)从功能上说,母语是 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思想感情交流的 工具。(3)可针对世界“汉语热”,国人漠视、糟蹋母语的现象,写 应该如何重视母语。(4)今天我们谈论母语,毕竟有一个当下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问题,即“多元文化竞争和交汇的时代”,在这样 的背景下,母语的现状如何,人们对母语的态度怎样,就格外具有 思考和阐发的必要。以咱们的汉语为例,如何看待汉语受到的来自 强势外语的冲击,如何看待网络文化对纯正母语的入侵,如何看待 母语教育中民族精神和 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等等,都是有强烈时 代色彩和丰厚内涵的命题。如能敏锐地洞察到材料的现实指向,在 行文中表达对汉语以及民族的情感,对汉语处境的忧思或乐观,一 定能具有更强的思想与情感冲击力。 [05 年广东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篇三: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 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 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 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 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 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 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 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 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 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 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 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 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 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 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 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 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 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 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 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 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 “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 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 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 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 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 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 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 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 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 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 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 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 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 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 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 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 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 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 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 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 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 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 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 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 稚的向往;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 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 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 为伴,与 “缺月 ”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 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 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 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 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 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 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 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 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 “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 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 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 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 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 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 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 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 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 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 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 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 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 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 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 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 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 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 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 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 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 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 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 《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 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 “三国” 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 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 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 ”,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 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 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 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 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 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 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 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 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 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 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 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 是不堪设想唉 !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 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 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 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 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 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 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 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 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 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 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 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 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 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 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 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 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 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 !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 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炊烟是什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 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 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 孩子的柔声呼唤……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 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 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 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 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 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 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 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 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 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 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 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 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 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 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 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 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 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 呵。 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 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 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 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 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选自《教师报》) 述评炊烟有代表贫穷落后的一面,但在作者的眼里,它更代表 自然古朴、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浸染的诗意的生存环境;它是一种文 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 与自然母体的链接载体;它也是精神家园,是一种让人怀恋的纯朴、 远去的宁静。在文章中,作者对炊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是对 质朴世态人情的一种追念;这眷恋是对一种纯朴、宁静、诗意的生 存环境的向往;这眷恋也蕴涵着作者对温馨精神家园将逝的一种深 深的忧虑;这眷恋是更作者对现代物质文明消蚀古朴自然生活形态 的伤感。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佚名)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 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 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如今,我们的心灵和眼球 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呢? 低级庸俗的小说随处可见,商业报刊杂志铺天盖地,明星逸闻秘事 的书刊一路畅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被时代的步伐踩于足下,更不 用说古代的礼仪道德了。 当现今的中华儿女在圣诞之日狂欢庆贺、在情人节忘情浪漫时,我 们应当看见传统文化受伤的表情:端午节时的冷冷清清、重阳节时 的寂寥。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时代潮流,却也遗弃太多祖先的东西。 传承千年的文化、兴盛了万代的习俗在物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已是 渐行渐远。 中国乃博大精深的文明国度,可我们的文化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过去端午节是很盛重的节日,可龙舟竞渡时的人山人海、粽子飘香 的美丽传说已被时代潮流带离了中国。而我们的邻居韩国却将其占 为己有,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文化遗产。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 人都会愤怒,都会 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出谋划策,而不是把西方的圣诞节奉为狂欢 的主。 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几乎都能讲上流利的英文,都能对哈韩文化信手 拈来,可又有几个熟识孔孟之道,知晓五经六艺,甚至都忘了历史 的痕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已被尘埃覆盖,反而那些外国 的潮流占尽风头。传统文化见证了华夏的成长,是历史的结晶,也 是我们的国宝,我们虽不能全盘吸收,可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 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在当代中国,粗俗丑陋的言行随处可见,压老欺幼、恶语伤人之事 常见报端,再看看日本韩国,礼仪节数周到平常,仁与爱的理念深 入人心,可那些原本都是中国的东西啊!我们丢失了、遗弃了,却 在他们那里奉为真理教义,这是国人的悲哀,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遗憾。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文字、 那些彰显着气度的礼节、那些散发着真理的教义,每一样都值得中 国骄傲。可是否又是每一个人都继承和发扬着先人的血统呢?当全 球化的浪潮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泛滥时,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 的青年理应坚持自我,而不是对西方习俗的顶礼膜拜,对庸俗文化 的疯狂着迷,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把自己 传流本土的文化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浪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期待作文 半命题作文 发现作文 初一的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六年级 关于梅花的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 感恩父母 作文 新年英语作文 足迹作文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 晚霞作文 改变作文 我的梦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