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薛宝钗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分析

2020-11-16 10:05:01
相关推荐

【姚磊专栏】

薛宝钗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分析

原创作者|姚磊(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在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印象,所以"自我"也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

弗洛伊德又把人的意识分为三层,由内而外,分别是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者对应的是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最内层的潜意识才是人的最本质的意识。它是最活跃的精神原始欲望。平时,由于潜抑作用比如外部社会、家庭伦理等规范的影响,使这种原始欲望不会浮到意识的层面上来。但是,人们会通过本能,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如梦幻、歇斯底里、艺术创作等行为中去满足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愿望和幻想。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了探索人物内心的奥秘,为了表现人物深层的内心活动 ,把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无意识世界。虽然作者的这种表现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正是这种表现方式,大大深化了作品的心理分析,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奥秘。本文试通过攫取宝钗的一些行为表现,分析宝钗的“本我”,也就是潜意识的表现。

(一)“送药”

宝玉因为司琪的事情,金钏的事情,被贾政暴打一顿。事情过后,第一个看望宝玉的是宝钗。宝钗看到宝玉受伤,除了送药,还宽慰宝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话没有说完却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得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一向都是很理性的,无论是做事说话,都是滴水不漏,四平八稳的。虽然在黛玉之后到贾府,但却在时间不长的日子里,就能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可见宝钗的做事周到说话得体到何种程度。这么一个自我要求特别严格,非常理性的人,为什么在宝玉受伤后会说出自己觉得唐突的话来呢?

宝钗喜欢宝玉,不管是门当户对的外部条件,还是所谓“金玉良缘”的命中注定,都是宝钗的理想所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青春年少的宝钗,青春萌动,情愫暗生,她对宝玉的喜欢,也是情动于中。当看到宝玉身受重伤的时候,宝钗禁不住就把内心的感情表现出来。

这里也正是宝钗“本我”的自然流露。也就是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宝玉的感情,在此情此景时的脱口而出。所不同的是,一向理智的宝钗,能在潜意识流露一半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管束、掩饰自己的行为。或许也正是这种欲言又止的女儿态,更能增添她的魅力,凸显了她的性格。

(二)“扑蝶”

芒种时节,宝钗和众姐妹在园中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去寻黛玉,不想,看到宝玉进了潇湘馆,为了避嫌,便欲离开。宝钗“刚要寻别的姐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渡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有论者认为这一段是写的非常美的一段。大自然的美景,让宝钗释放了少女的爱美天性,草坪上、柳林里、花丛中,蝴蝶的翩翩起舞,少女的轻盈追逐,展现了真实的青春之美,人性之美。

宝钗在这没有外人的监督防范的环境里,少女的天性被释放出来。平时举止有度、端庄优雅的宝钗,竟然因为扑蝶,扑的“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作者用杨贵妃来比喻宝钗 ,用平时像仪态万方的贵妃和此时活泼可爱的少女作比较,表现了宝钗的释放自我,得意忘形。这也恰恰表现了因为礼教和规矩束缚下的“本我”意识,得到了难得一次的释放。潜意识流露的条件之一,就是因为潜意识通常是以往事件和经历的长期潜抑,甚至更早可以推到童年时代潜抑在大脑中的记忆。作为世家子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三从四德”,长期的约束下,使天性一直得不到自由生长,偶尔一次的跃出,正是“本我”意识表现的有力明证。

(三)“呆雁”

“本我”的潜意识流露的另一个条件,是在本人不注意和无意的一系列行为中,由一些偶发事件触动所引起的反应,它使潜意识在毫无准备或者说在无意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看下面一段。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哪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

这一段里,宝钗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金玉良缘”传说,这个传说是她母亲和姨妈王夫人说的。二是元春所赐之物,唯有她与宝玉相同。这两点,足以让宝钗浮想联翩,但是,这些暗示,她只能藏在心底,不能流露在表面。因为还有黛玉整日在和宝玉纠缠。当宝玉要看她的“红麝串子”的时候,当宝玉忘情于她的肌肤之亲的臆想时,她自己也一半沉浸在自己的“本我”里,一半在自己的害羞当中。无意识和意识的矛盾,表现了宝钗的微妙心理。一方面是“没有意思”,“不好意思”的潜意识的流露;一方面是因为黛玉出现,宝钗“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的掩饰,迅速压抑了自己的潜意识,让意识和无意识形成了对抗。当黛玉说“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竟然还沉湎于潜意识当中没有反应过来。黛玉的手帕达到宝玉脸上的时候,打醒了宝玉,同时也让宝钗从“本我”的潜意识层面回到了“超我”的意识层面上来。在屋内的宝玉、宝钗和站在门槛上的黛玉,形成了阻隔和对比,而宝钗处在其中,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微妙心理,面对黛玉的意识清醒和面对宝玉的无意识交流,在作者的掌控中,得到了十分真切的展现。

(四)“金蝉脱壳”

宝钗在滴翠亭外听见小红和坠儿说悄悄话这一段,是反映宝钗人格结构的重要情节。有论者认为宝钗的“金蝉脱壳” 是阴险狡猾,是嫁祸于人。再结合后面的“金钏之死”,宝钗这种为了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好像是证据确凿了。不过这里,我们不分析宝钗的社会意识,不分析宝钗的“自我”和“超我”,仅对她的“本我”做一些分析。

宝钗扑蝶,追着蝴蝶跑到了滴翠亭 ,听到了两个丫鬟的悄悄话。而这悄悄话是关乎道德名节的,所以很私密。且看这一段。

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宝钗听到小红和坠儿的谈话本是偶发事件。她原本是准备去潇湘馆找黛玉的,因为看到宝玉去了,她就回来的。看到蝴蝶,扑蝶,其实也是个偶然事件。当她随蝴蝶到了滴翠亭,准备回避二人谈话,回避而又不能的时候。在对小红为人的一番评价和推测,并准备实施“金蝉脱壳”的时候,下意识把她之前找黛玉和扑蝶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这时候,潜意识便很自然地处在一种积极潜伏状态。所以,当她还没有想完,听到“咯吱”窗响的时候,她的潜意识喷薄而出,“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

宝钗为什么从潜意识中说出黛玉而不是别人,我们可以分析的是,第一,这个潜意识的结果是前面一系列的原因所导致的必然。因为宝钗此行的目的是喊黛玉起床,这也是众姐妹都知道的事情。所以,从找黛玉,到返回扑蝶,到听到二人谈话,到设计溜走。黛玉的因子其实就身居其中了。第二,这个潜意识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宝钗和黛玉有一个共同面对的对象,就是对宝玉的情感。虽然有“金玉良缘”的传闻,但毕竟黛玉和宝玉是青梅竹马。从感情上说,宝黛之感情,比之钗玉之感情,则更深一层。所以,宝钗把黛玉视为自己感情的竞争者,是必然的结果。第三,作为大观园里有身份的客居者,宝钗也许只有和黛玉的嬉戏才是顺理成章的。在宝钗的潜意识里,也只有黛玉才能和她旗鼓相当,相提并论。喊黛玉的小名,说明二人的关系亲密。所以,宝钗说“颦儿”,也正是足以让他人信服的最充足的理由。

宝钗作为大观园一个主要人物,她的形象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礼数周到,律己甚严。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处心积虑。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就会发现,曹雪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是丰满复杂的,作为主角之一的宝钗,更不例外。宝钗的内心是丰富多维的,她不是简单平面的。在她外在表现的“超我”、“自我”的后面,还有个更能反映她内心情感奥秘的“本我”。我们只有全面多角度分析宝钗的人物形象,才能真正做到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

(本文为姚磊老师原创投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 晚霞作文 改变作文 我的梦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 感谢作文 小作文是什么意思 什么即景作文 环保主题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的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感动作文 风景这边独好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500字 放风筝作文300字 母爱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