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做水文章

2020-11-18 08:00:01
相关推荐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

做水文章,景泰川里别样美

金秋时节,景泰县景电工程和沿黄灌区各乡镇稻谷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象。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寇明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

景泰县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万里黄河一路奔腾,在景泰以东流经110公里,北上河套。

“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风沙不断头,十种九不收”。曾经,生活在景泰川黄河高地上的人们,尝尽缺水的辛酸,只能“望河兴叹”。牵来黄龙入旱塬。被誉为“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建成后,昔日的戈壁滩变成了“米粮川”,灌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利用黄河水资源,做好黄河水文章。近年来,景泰县不断优化灌区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废弃盐碱地发展渔业,以黄河石林大景区为引领发展全域旅游,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河”,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生态粮仓”新崛起

景泰川紧依黄河,川高河低。50年前,除沿黄五佛乡、中泉镇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可以实现引黄自流灌溉外,景泰川干旱少雨、连年灾荒。

为彻底改变落后的发展面貌和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1969年,景电一期工程上马开建。近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顶风雪、冒酷暑,攻克了各种技术难题,在1971年国庆期间,终于使黄河水跃上了数百米高的山坡,进入景泰川。

景电一期工程,首开我国大型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之先河,创造了跨省区、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被誉为人间奇迹。

“百丈清泉上古塬,千里荒漠变良田”。景电一二期工程建成后,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0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景泰24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景泰人民的“救命工程”“翻身工程”。

经过黄河水50年的滋养,如今的景泰川,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形成了一道美丽风景,大量的灌区生态植被得到了恢复,有效地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

“生态好了,风沙小了,种地有收成,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草窝滩镇农民万有全说。

渠道纵横、林网交错,田陌相连。景泰县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措施的落实,还将节约的水资源配置到移民搬迁扶贫区、生态脆弱区和沙漠农业区,确保水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长期以来,景泰县的骆驼养殖以个别农户散养为主。一没水、二没草,无法形成规模和效益,这让当地想依靠骆驼养殖增收的人“望而却步”。景电二期供水工程上水,为当地养殖业带来了水源和动力。

红水镇红砂岘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吸收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因地制宜发展奶骆驼养殖,做强特色产业。同时,依靠黄河水,红砂岘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旱地种植模式,全村582户人在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等致富产业的带动下,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以渔还田治盐碱

景电提灌工程灌溉着景泰县90%的水浇地,长期以来有灌无排,使地下水位抬高,肥沃的土地积存了大量盐分,形成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地。上世纪80年代,景泰县地势相对较低的五佛乡、草窝滩镇、上沙沃镇等地开始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

到目前,全县有20多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成为许多被迫弃耕、撂荒土地的真实写照。

土地没水受旱,有水又遭受盐碱。在处理水与土地的矛盾方面,景泰县将盐碱地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利用工程治碱方式有效降低地下水位。经过不懈探索,2016年盐碱水养殖试验技术在景泰县获得成功。同年,当地政府提出以渔还田的“治本之策”,利用盐碱水和撂荒地发展水产养殖。

在草窝滩镇记者看到,技术人员在盐碱区开挖鱼塘,同时在鱼塘周边取土筑田,抬高耕地。据介绍,盐碱水不仅适宜鱼虾养殖,鱼塘周边的地下水位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盐分溶进水塘,抬高后再造新田碱度降低,形成了可以恢复耕种的低碱度台田,而且每开挖100亩鱼塘就可以形成60亩农田。就这样,一个渔农综合利用系统在全县盐碱地上逐渐建构起来。

自2017年以来,景泰县积极推广盐碱地渔业养殖项目,目前已在多个乡镇相继建设渔业养殖示范基地,在减少土地盐碱化危害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当地特有的盐碱水资源优势,对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挖一片池塘,改良一片耕地,修复一片生态。如今,景泰的“盐碱产业”一天一个样,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全县1200亩盐碱地完成了华丽变身,新抬高平整的耕地上,葡萄、甜玉米、西红柿等农作物长势喜人;

2018年,南美白对虾的大批量淡化和鲟鱼水花培育取得成功;

今年,景泰县首次实现鲟鱼盐碱水域全人工繁殖,试验养殖的小龙虾也成功上市……

处理好水与地的关系,让盐碱地变废为宝。目前,景泰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5万亩,抬田造地1200亩,改良治理盐碱地2万余亩。

文旅融合显活力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河石林大景区,黄河拐了个大弯,出现了河水由东向西“倒流”的奇特景象,孕育了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今年国庆假期,景区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黄河战鼓、川剧变脸、宁夏花儿民俗非遗展演令人目不暇接;黄河楼艺博馆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带来了别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体验;模特秀、小丑表演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青海游客周层叶说:“在网上看到黄河石林的宣传片后,决定假期过来游玩。没想到这里的黄河这样美,各种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后我还要带家人朋友再来。”

近几年,位于黄河石林大景区内的龙湾村依靠便利的黄河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水平,升级改造服务设施,全村人几乎全部参与到了旅游业发展中,人均年经济收入达1.8万元。

随着景区的发展,“驴的”成为当地一项旅游特色产业。龙湾村村民以前用于耕作的毛驴,套上板车成了接送游客的“驴的”,现今已经是村里增收致富的“快车”了。村民卢桂芳是一名“驴的”经营户,她说:“我们村以前用黄河水种地,现在依靠黄河有了旅游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景泰县全力打造黄河石林亮丽旅游名片,在黄河石林大景区先后成功举办百公里越野赛、国际雪联越野滑雪夏季滑轮积分赛、黄河石林国际自行车越野赛多项体育赛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生态旅游产业。

在传统“靠水吃水”的基础上,当地还不断加速文旅融合,依托黄河资源提升景泰旅游品牌影响力,为群众添了财气,为地方发展增了底气。今年“十一”假期,全县共接待游客30.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9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双创新高。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⑩」做水文章 景泰川里别样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学习在路上作文 生命诚可贵作文800字 初一英语作文80词 别作文 坚持不懈作文 写人写事作文600字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 反思作文500 六年级作文第一次 少年中国作文 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难忘的作文400字 暑假旅游作文400字 夏夜交响曲作文 人生如梦作文 有趣的游戏作文 小人物作文素材 作文快乐中秋 作文纸条素材 写物的作文200字左右 以不可怕为话题的作文 珍惜现在作文 万物贵其真作文 美德作文开头 校服英语作文 出去玩作文 走进初三作文400字 描写小草的作文150字 游瘦西湖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