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鲁艺油印书中的《哀乐》古曲

2020-11-23 12:40:01
相关推荐

《器乐曲选》中的丧礼用乐曲

1945年4月鲁艺油印出版的《器乐曲选》前言

一种与《哀乐》有所接近的《珍珠倒卷帘》旋律

1946年4月抗敌剧社成立的第一个小型军乐组在演奏中 ◎王克明

米脂县常石畔村唢呐吹手常峁儿的一首丧事用的唢呐乡乐,被鲁艺采集到迁葬刘志丹时,这支悲曲用在了安葬典礼上,由此成了“悼念故去领导首长的专用乐曲”后来,这首民间古器乐曲演变成了今天的《哀乐》

2012年,延安鲁艺安波前辈的儿子刘嘉绥先生,让我翻拍了他父亲收藏的一本延安时期的油印旧书,陈旧卷边,封面丢失,前言日期是1945年4月,内容是传统曲牌及乐曲简谱。安波的文章记述过鲁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油印、铅印和未印的民间音乐研究资料17种,包括《审录》《秧歌锣鼓点》《秧歌曲选》《陕甘宁边区民歌》《郿鄠道情集》等。其中有本民间乐曲资料叫《器乐曲选》,1945年4月油印出版,我看到的就是这本书。

鲁艺《器乐曲选》所收均为古曲

这本《器乐曲选》收录了延安时期音乐人采集的陕北等地民间传统器乐曲172支,其中有19支陕北以外地方的,包括河北11支,山西3支,陇东2支,河南、贵州、绥远各1支,另有28支曲没有标注流传地点。其他则是陕北民间器乐曲,计125支。

《器乐曲选》中,139支曲子有曲牌曲名,如“蝶落金钱”“柳青娘”“太平年”“孔子哭颜回”“西方赞”“千声佛”等。这些曲牌曲名应该都有悠久历史,如“柳青娘”“小拜门”“滴(得)溜子”“太平年”“尾声”“喜相逢”等都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滴溜子”曲牌,《九宫大成》收了8种曲,其中2种引自宋元南戏《古西厢》和元杂剧《西厢记》。“尾声”曲牌,《九宫大成》收了21种曲,其中7种引自金代《董西厢》,有的引自《元人百种曲》。

《九宫大成》收的“柳青娘”“小拜门”曲子,都引自《元人百种曲》,最迟元代已唱奏。《器乐曲选》中的“工字柳青娘”,谓曲子调式,而古曲“柳青娘”都是小工调。陕北民间传承的这些曲子与《九宫大成》记的昆曲旋律相去很远了,但佳县一种“工字柳青娘”还是带了元人“柳青娘”的底蕴。

“西方赞”据说出自五台山,原是净土宗的佛教歌辞,传在陕北民间,多用于喜庆事情。陕北还有和“西方赞”名称接近的曲牌“西方经”,或作“西方景”,从名称看,或许传自元代的“西番经”。

因为日久和方言的原因,可能有的曲牌名称有异,如《器乐曲选》里的“梅花调”“滴落金”“罗扎帘”“十样景”“西和调”,是否元明时候的“梅花引”“滴滴金”“罗帐里坐”“十样锦”“西河”曲牌?亦未可知。《器乐曲选》里的“杀姬”“斩子”“赵飞搬兵”等曲名,应源于明代以来的戏曲,“下河南”则可能出自清代晚近的戏曲。

70多年过去,鲁艺《器乐曲选》中有26个曲牌曲名,在今天的陕北唢呐曲、道情、二人台、榆林小曲、郿鄠戏乐曲记录中没有看到。或许是民间还有但记录少,或许是它们已经失传。这些曲牌是:搬干柴、备马拍、尺字六金梁、春景、得胜回、黑龙子、句句好、凤凤令、李品有、罗扎帘、满天丝、敏川经、蒲团咒、扫堂、山二番、十傻女、甜苦句曲子、西和调、下轿(拜天地)、小拜娘、小妹子、一道沟、银切钢、渔隐、篆字六、子牙过江。其中“得胜回”曲牌,见于《明史·乐章二》,是永乐十八年定的宴飨乐舞中六支“表正万邦舞曲”里的第五支。其词曰:“两傍四方,展鸟翼风云雁行。出奇兵,敌难量,士强马强。遍百里,眠旌卧枪,胜兵回,乐洋洋。”宫廷曲子填词都是颂圣主旋律,500多年过去,到鲁艺采集时代,早没歌词了。又几十年过去,大概旋律也失传了。

《器乐曲选》中33支没记曲牌曲名的曲子,写的题目是:葬礼用乐曲、祭灵曲、米脂乐曲、米脂小调、米脂小曲、小曲、秧歌曲、古调、婚礼曲、佚名、无名、不知调、笛子调、三弦曲、唢呐曲、山西曲曲调、河南舞阳。其中“古调”,或许是个曲牌,古代有过“古歌”“古调石榴花”这样的曲牌。其他曲子,因为是民间传承,也应各有传统来历,包括“葬礼用乐曲”。

之前关于《哀乐》的五种传说都未见史料支持

《器乐曲选》收了两支写作“葬礼用乐曲”的曲子,其中一支成了现在中国的《哀乐》。2012年我在一篇关于延安文艺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件事:“我国的哀乐,使用的是一支原本就用于葬礼的陕北民间古器乐曲,并无改编。”这里略详细地说明一下。

关于中国《哀乐》的产生,主要有几种说法。

一是说哀乐承自陕北民间音乐《凤凤令》。刘炽、张鲁、关鹤童等在米脂县采记到《凤凤令》,后来鲁艺的小乐队在送成吉思汗灵和刘志丹灵柩的演奏中有所加工,形成了《哀乐》。

二是说哀乐改自陕北唢呐曲《粉红莲》。关鹤童、张鲁等,或是刘炽,在米脂乡间采记到这首民间曲子,加工改编成了《哀乐》。

三是说哀乐改自陕北民歌《珍珠倒卷帘》和《绣荷包》。为刘志丹追悼会用葬礼音乐,鲁艺以马可为主的音乐工作者结合陕北民歌《绣荷包》和《珍珠倒卷帘》主旋律,修改创作出了《哀乐》。

四是说哀乐由多种曲目改编而成。为给刘志丹葬礼创作哀乐,鲁艺成立由马可、安波、刘炽、张鲁、关鹤童组成的哀乐创作小组,然后深入榆林地区,根据采记到的民间送葬曲子和《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民歌及民间曲牌,改编创作出了《哀乐》。

五是说《哀乐》源自华北地区流传的一支民间唢呐曲。有报道说,曾任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介绍,1945年在晋察冀根据地,抗敌剧社音乐队的罗浪、张非、徐曙三人,采得一位民间吹手吹奏的唢呐曲,由罗浪改编成《哀乐》,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首次演奏。

多年来,介绍《哀乐》产生过程的文章,一些是列出或综合不同说法,不能定论,因为没见有史料支持;一些是选用单一说法,力图定论,但也未见史料支持。

从曲子观察,现在看到的不少于10种“粉红莲”陕北唢呐曲,旋律都不接近《哀乐》。鲁艺《器乐曲选》中有两支“凤凤令”曲子,它们的旋律与两种“粉红莲”接近,与《哀乐》不近。“凤凤令”或许是“粉红莲”的讹音,或许是“粉红莲”的别名。

鲁艺不曾把器乐曲和民歌混编在同一册书中。《珍珠倒卷帘》和《绣荷包》是民歌,很多陕北民歌选集都收。从简谱记录看,现存不少于33种《绣荷包》,其中一种用在了《绣金匾》上。它们大都不近《哀乐》,仅个别处能读出类似。《珍珠倒卷帘》民歌,能见到不少于9种简谱记录,其中两种旋律,与《哀乐》有所仿佛,开头结尾接近。但旋律的类似或接近,不能证明《哀乐》的产生。

有史料支持的《哀乐》产生过程叙述

最近,陕北民歌资料收藏家杨进转来张鲁《峥嵘岁月的歌——记“鲁艺”河防将士访问团》一文,是发表在《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上的。这是目前所见,亲历者对《哀乐》产生过程记述最详细的文章。

文章说,1942年年初,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安波、关鹤童、刘炽、张鲁四个人,参加了“河防将士访问团”,慰问驻军绥德、米脂、佳县的边区和黄河防卫部队。安波是这个访问团的副团长。出发前吕骥反复交代他们的任务是,去民间收集整理民歌。

将近四个月的行程中,他们四人分两组,收集记录了二百多首陕北民歌和乐曲。在米脂县的常石畔村,关鹤童和张鲁从唢呐吹手常峁儿那里采记了三十多支乡乐曲子。曾经的米脂“乡乐”,是传统唢呐吹奏和民间鼓乐,源自常石畔村,那时比较著名。

常峁儿在连续吹奏中,给他们吹了一曲丧事用的唢呐乡乐。如泣如诉的悲曲,让他们听了几乎落泪。关鹤童现场记录了曲谱,但他们未及询问曲牌。

1943年春,抬埋迁葬刘志丹灵柩需要一首适用的乐曲。张鲁在文章中记述:“‘鲁艺’音乐系的教员向隅同志找到这首悲曲的曲谱,让我和李焕之、刘炽、关鹤童共同讨论看能不能用于志丹墓的移灵。我和关鹤童曾经亲耳听过常峁儿吹奏这首乐曲,当然没有意见,并向大家介绍了收集这首曲子的经过。于是决定一个音符也不改完全照用。”

从延安到志丹县,迎送灵柩的乐队一路三天演奏这支悲曲,在安葬典礼上,这支曲的作用也“相当重要”。由此,这首丧事乡乐曲子成了“悼念故去领导首长的专用乐曲”,后来叫做《哀乐》。

张鲁文章的记述,不同于前几种说法。前几种说法因没有史料支持而不能定论,张鲁的说法却有1945年4月鲁艺油印《器乐曲选》的支持。这本书中第12页的“葬礼用乐曲”,便是《哀乐》的主旋律、在常石畔村里记录的那支悲曲旋律。张鲁讲的当时“一个音符也不改”,应该所言不虚。

这个音乐史料说明,流传多年的不同说法都是误记误传。《器乐曲选》中的这支曲谱,确定了《哀乐》的来历。它是一支本就用于丧葬白事的陕北民间古器乐曲,不知曲牌,基本没有个人或集体对旋律进行改编创作的过程。张鲁对原曲的记忆是准确的。

据此有理由认为,张鲁对采记经历的叙述,也就是对《哀乐》产生过程的叙述,可信度最高。《哀乐》的首次演奏,是在张鲁和更多叙述者讲的1943年延安刘志丹移灵仪式上,而不是1945年在张家口。

罗浪在张家口采用鲁艺油印本演奏《哀乐》

1941年进入晋察冀抗敌剧社的华江,是罗浪好友张非的夫人。她介绍说,《哀乐》与张非并无关系。她确知1946年4月张家口悼念“四八烈士”的仪式上,抗敌剧社演奏了《哀乐》。1945年张家口庆祝抗战胜利的大会上,她和田华是升旗手,但是否演奏过《哀乐》,她没有印象了。

据1987年出版的《抗敌剧社实录》一书,和1997年出版的《战友文工团》大型画册,抗敌剧社于1946年4月首次成立了小型军乐组,由五人组成。这个成立时间和悼念“四八烈士”仪式的时间是吻合的。那时候,由艾青和周扬分别带队的延安文化文艺界人士,早已进入张家口,其中有不少音乐工作者。那之前,抗战期间直到后期,晋察冀和延安的文艺信息一直有所沟通,很多方面一直受到来自延安的影响。

罗浪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时的老师向隅,曾担任刘志丹移灵乐队的队长兼指挥。向隅的儿子、音乐史学家向延生2014年发表在《音乐研究》上的文章《〈哀乐〉沿革考》,讲清了《哀乐》源于鲁艺的情况。

文中记,罗浪曾在1987年写《关于哀乐的一些资料》,送向延生一份,其中提供了鲁艺《哀乐》和晋察冀《哀乐》两份简谱。由此可知,鲁艺早已把《器乐曲选》里的徵调“葬礼用乐曲”,变成商调的《哀乐》了,并调整了个别音符。当时安波给这个曲子填词的《公祭刘志丹》,用的便是有所调整的旋律。

关于在张家口演奏的《哀乐》,罗浪1987年写道:“我采用的《哀乐》曲调是来源于一本油印的《民间音乐》集,是晋察冀编的或是延安编的已无法查找,因1946年撤出张家口时丢失了。”根据1946年3月24日张非在《晋察冀日报》发表的文章《晋察冀新音乐运动简述》,那时,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晋察冀分会出版了民歌集,未出版器乐集。罗浪说的油印音乐集子,只能是延安出版的,是1945年9月或1946年4月张家口《哀乐》演奏的依据。

1994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中,《甘当革命的吹鼓手——指挥家罗浪》一文说:“1945年在张家口,他根据延安鲁艺油印的《器乐曲集》中的民间曲调,精心编写出中国韵味的《哀乐》。”这部书的主编向延生介绍说,书中所有音乐家的传略,都是经传主本人最终确认后刊用的。有关《哀乐》源自晋察冀民间吹手的说法,是1997年出现的。

古代传承下来的一些民间曲乐,流行范围很广,如《小放牛》《鲜花调》《画扇面》等,到处都是,因此罗浪有在晋察冀采记到同一支丧葬用曲的可能性。不过现在已能确认,他在张家口演奏《哀乐》,采用的是鲁艺采自陕北民间、变调处理、安波填词使用后的《哀乐》旋律。罗浪对军乐《哀乐》的配器,至为重要。没有他的配器和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哀乐》。但现在常见《哀乐》曲谱上写“罗浪作曲”或“罗浪原曲”,是不正确的。

那是民间古曲。

不排除《哀乐》古曲是“珍珠倒卷帘”的可能性

打开《器乐曲选》第12页,看到“葬礼用乐曲”的同时,能看到对面第13页上的“凤凤令”。这或许是鲁艺前辈把“葬礼用乐曲”误记为“凤凤令”的原因。

另外,两支“葬礼用乐曲”的流行地,写的都是绥德,没有米脂,这应该是油印前资料整理的问题。《哀乐》改编自“珍珠倒卷帘”和“绣荷包”的说法,也应是误传形成的。因为不同民间曲乐中的相似旋律,会提示人注意它们的渊源,在没发生改编关系的情况下,产生误传的可能。

虽然《哀乐》在产生过程中一直不知古曲曲牌,但观察旋律,不排除那支“葬礼用乐曲”本是“珍珠倒卷帘”的可能性。民间不乏这类现象。如广为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旋律是豫皖一代的古曲传承,据说豫皖民间曲牌叫“八段锦”。但在鲁艺《器乐曲选》中,这个曲子是采自河北的“花月吟”,流传中旋律稍有不同。

没有看到文献记载《珍珠倒卷帘》古曲牌。《九宫大成》收有“珍(真)珠帘”曲牌四种,其中两种引自宋元南戏《卧冰记》《荆钗记》,两种引自明代汤显祖的戏。还有“珠帘卷”曲牌一种,是宋代欧阳修的词作。

陕北民歌《珍珠倒卷帘》是个典型的戏曲故事歌,歌词一般是一段词唱一出戏曲故事,从正月到腊月十二段唱完后,又一段一段从腊月唱回正月。这个往回唱,便是“倒卷”。元曲中已出现这种“倒卷”唱词形式,一句一句的,不是一段一段。如杂剧《骗英布》里的“赏花时”套曲,从一唱到十,再从十唱到一。杂剧《陈仓路》第一折的“尾声”,是从十唱到一。

陕北若干《珍珠倒卷帘》唱及的几十出戏曲故事,多是明代以来产生的戏曲,歌词产生的年代不是太早,在元以后了。但唱词形式可上溯元代,曲牌名称与宋元时候的“珍珠帘”“珠帘卷”,或有源流关系。

当年油印的《器乐曲选》和其他民间音乐资料,能说明鲁艺当时的民间音乐活动,客观上继承了中国的民歌采风传统,对陕北民间的音乐艺术未产生破坏作用。安波、刘炽等,当年便组织过陕北民歌演唱会。以吕骥《〈审录〉后记》为代表的文章,没有试图用“旧剧革命”那类的颠覆观念去改造民间曲乐,而是对历史继承做了有学术价值的探讨。《哀乐》是在对民间古曲的这种尊重态度中形成的。供图/王克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这样过作文350字 初三优秀作文大全 保护环境作文450 有温度的人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400字左右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作文 父母帮助我的作文 我渴望自由作文 2013年英语一作文 静心学习作文 以换位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光阴的故事作文600字 革命故事作文 动物外形作文 生命的启示作文400字 小学四年级作文三百字 我的新学期计划作文500字 身边的故事作文400字 歌颂祖国的作文开头 小学生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 姐妹情作文 关于旧物的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500字作文 并列式作文范文 初中人生规划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600字 外卖英语作文 关于追星的作文题目 我的家人作文150字 留守儿童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