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世代书香的毗陵存经堂袁氏述略

2020-11-23 13:15:01
相关推荐

据毗陵(今常州地区的古称)《袁氏族谱》(民国13年存经堂藏版、袁励恭主修)记载,“存经堂”袁氏始迁祖(一世祖)德麟公(1300—1387),字彦祥,又字仁趾,号澹溪。系宋朝袁枢六世孙,原籍陕西庆阳府安化县,于至元顺帝辛巳年为常州路判官,后因元末兵乱,遂安家于常州北门三殇里。原配金氏,生一子袁顺;继配徐氏,生一子袁颐。

二世祖袁顺,字公安,号长人,洪武乙卯副榜,配褚氏,生一子:宗广。

二世祖袁颐,字公正,号吉人,太学生,配吴氏,生二子:宗庶、宗度。

三世祖宗广,字轶群,号沧亭,太学生,配荆氏,生一子:嵩。

三世祖宗庶,字玉群,号浩亭,邑庠生,配王氏,生一子:峑。

三世祖宗度,字鹤群,号涍亭,配孙氏,生二子:巃、嵚。

四世祖袁嵩,字兆高,号松岩,邑庠生,配张氏,生一子:袁璋。

四世祖袁峑,字兆宁,号潜岩,太学生,迁居夏雷村(今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夏雷村),配庄氏,生四子:芷、芸、蓁、苓。

四世祖袁巃,字兆京,号敏岩,配谢氏,生二子:溶、潮。

四世祖袁嵚,字兆升,号泰岩,配姚氏,生二子:滋、泽。

五世祖袁璋,字元章,号诚斋,配沈氏,生一子:表。

五世祖袁芷,字元标,号弈斋,配陈氏,生三子:槐、桂、柯。

五世祖袁芸,字清标,号纯斋,配李氏,生一子:桓。

五世祖袁蓁,字芳标,号思斋,太学生,配乌氏,生一子:植。

五世祖袁苓,字孝标,号立斋,配陈氏,生二子:机、极。

五世祖袁溶,字芳谷,配马氏,生一子:樊。

五世祖袁潮,字芳成,号昇之,配周氏,生二子:果、棐。

五世祖袁滋,字芳华,号瑞芝,配杨氏,生二子:椝、榘。

五世祖袁泽,字惠之,配姜氏,生一子:棠。

之后,第八世良文公迁居金坛县城;第十世迁瓒公迁居澄江横桥(今江阴月城镇);第十一世镇公迁居芜湖候家巷;第十二世继庶公迁居淮安府城衙前左厢,天佑公迁居无锡双牌里;第十三世宗超公迁居城南大墩毛成坝(今鸣凰大墩村),子仪公迁居横山桥,子澄公迁居大通桥(今属三井),学渊公迁居宜兴和桥镇,袁开泰迁居城南董家庄。

“存经堂”袁氏自崇祀名宦祠的一世祖澹溪公开始,世代书香,名人辈出。其代表人物有:袁绩懋,道光二十七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袁励准,光绪2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民国后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教授;袁励衡,中国银行业之父、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2018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有我国第一位女税务官和女外交官袁晓园(袁行洁)、撰写了《新儿女英雄传》的袁静(袁行规)、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的母亲袁行恕等一大批名人。

【转】为新华门题匾额的袁励准先生

笔者在查阅《北京辅仁大学校史》时,发现美术系的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这里不仅有陈缘督、溥雪斋、溥松窗、启功、陆和九、汪慎生、关广志等名师,还有一位叫袁励准的先生。袁先生不但是是书画的名家,还是为中南海的新华门题匾的人。因为袁先生不仅仅在书法上有闻名遐迩,还能作诗、绘画,喜欢收藏,对古代文物还颇有鉴赏能力。被后人誉为袁先生的“行楷宗宋米芾,劲力奔放,跌宕多姿。篆学李阳冰,文静曲雅,甚得时誉。画学马放,亦有高致。袁励准的书法多精品,画作多姿多彩、诗词音韵不凡,意境悠远。收藏更是驰名于世。”可称得上一代才子。

袁励准(1876——1935)先生,字中舟,别号恐高寒斋,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氏。

袁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曾祖父袁俊为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及第。祖父袁绩懋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为翰林院主事、刑部主事。后授道员职位,清廷派他到福建延平府会办军事,官至署延建邵道。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进攻邵城城时,袁绩懋战绩不佳,遂率领数百名清军退守顺昌城内。与太平军相持一月有余。九月十二日(10月18日),顺昌城池被攻破,袁绩懋被乱刃砍死。袁绩懋阵亡后,清廷追封按察使,入祀京师及阵亡地昭忠祠,世袭骑都尉。此外,常州和顺昌奉旨建有专祠。《清史稿》卷490·列传二百七十七·忠义四有传。据《清史稿》记载,“绩懋性通敏,书过目辄成诵,号称淹雅。著有诸经质疑十二卷,通鉴正误十卷,汉碑篆额考异二卷,味梅斋诗草四卷。”父亲袁学昌亦为举人,官至湖南提法使。袁先生的弟弟袁励衡先生为民国初年交通银行的创办人之一。

袁先生幼年时聪颖过人,诗文过目成诵。擅长诗词歌赋,尤喜书画,熟练经史典籍,学识渊博。因此,二十岁的袁先生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取得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皇太后“因庚子之乱,时局艰危,亟思破格求才,即诏举经济特科,于保和殿亲策之,均试论一、策一。兹取一等袁励准等九人,二等十八人。袁励准被适才而用”。袁先生被选入后,与王国维等先生一道任南书房行走一职。由于袁先生颇有才华,受到光绪皇帝的青睐,其别号“恐高寒斋”为光绪皇帝所赐。光绪二十八年(1902)升任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校长)斋务提调(即总务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京师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更名为北京高等工业学校,1927年该学撤消后并入北京大学)时任监督(即校长)一职。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巨川先生曾在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任斋务提调一职。清室逊位之后,袁先生当过溥仪的老师,溥仪先生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中曾多次提及。辛亥革命后,袁先生历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美术专科系教授,讲授《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

关于袁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教一事,在《北平夫人大学职教员一览》中这样的文字记录,“袁励准、中舟、北平、导师、北池子三十七号东局九四九”。北京辅仁大学民国二十年(1931年)填报的《教员履历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姓名栏中为“袁励准”,年龄栏中为“五十六”,籍贯栏中为“河北宛平”,学历栏中为“戊戌科进士翰林院侍讲”,经历栏中为“高等工业学校监督”,所授学科栏中为“山水”,每周授课时间栏中为“六”,专兼职栏中为“兼职”,月薪栏中为“八十”,到校时间栏中为“十九年九月(1930)”。以此说明袁先生从1930年9月之后,曾在辅仁大学美术系兼职担任导师一职。袁先生在辅仁大学美术系讲授“山水”课程,也由此说明先生的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功底的深厚。

后人对袁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先生擅长诗文创作,先生的诗文节奏感强,顿挫分明。先生酷爱中国传统书画,尤其擅长模仿宋元时期大家的山水画。对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喜爱有加。袁先生挥笔潇洒自如,楷、篆、隶俱佳。“诗、书、画三绝”。在袁励准所著《恐高寒斋辑集》的序中,梁启超、郑孝胥先生在序语中对袁先生做过这样的评价:“中舟侍讲(指袁励准)在同辈翰林中为较年幼与最聪明人。”

袁先生还善于鉴赏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中,如《康熙南巡图》、《金鱼百影图》等,都留有先生的题跋或题签。袁先生最擅长的是对古墨的研究和收藏。在陈重远先生编辑的《鉴赏说往事》有这样的记载,“袁先生爱墨成癖,凡好墨皆收藏,所收藏之墨,时至今日,皆为珍品”。袁先生为了收藏古墨,曾用重金购进琉璃厂“郁华阁”明墨三十六锭,在北京城的古玩界引起轰动。袁先生对古墨颇有研究,著有《中舟藏墨录》一书。

由于袁先生的学识以及在书画界享有的盛名,因此在民国三年(1914)的时候,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把中南海当成了总统府。他亲自点名请袁先生题写总统府大门书屋匾额“新华门”,并付润笔费五百大洋。此匾青地金字,书体为正宗馆阁体,“苍劲雄浑、遒劲刚正”备受袁先生的弟子们尊崇。

“台阁体”又称“馆阁体”,形成于明朝初年。因书法家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并誉为“我朝王羲之”,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书写。读书人纷纷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当时的“台阁重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为皇帝起草昭告时,亦采用这种字体。由于他们位居台阁,这种书体亦称为“台阁体”。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明代的“台阁体”演变成以乌黑,方正,光泽,大小如一为特征的“馆阁体”。在《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进士之朝考,殿试策卷——专重楷法,点画匀净,墨色晶莹,分行布白,横竖错综,期无毫发之遗憾”。也就是说,是否能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是举子们在仕途过程中必须跳跃过去的障碍。如果才华横溢,再加上试卷书写的“楷法遒美”,便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在清代“馆阁体”为官方实用书体,其影响遍及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连民间的文书、契约、书札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也由“馆阁体”书写。袁先生采用“馆阁体”的文体题写新华门三个大字,可能也是看中了“馆阁体”在中国传统书画领域的影响。

进入民国之后袁先生退出了政坛,以研究、传授书画为生,还曾一度在琉璃厂挂单,出售字画。在晚年的时候,袁先生还担任了几个社会职务,譬如担任清史馆的纂修。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先生被聘为鉴定委员,这些都和先生自身的擅长有关。而在辅仁大学及清华大学兼任绘画教师一职,则被社会同仁誉为“清末翰林、民国教授”。(文章来源于网络)

1980年宋庆龄接见袁晓园

【转】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

作者:朱安平

2004年2月27日,著名爱国老人袁晓园先生逝世100天的祭日,也是南京袁晓园艺术馆开馆1周年的纪念日。

它的主人已经驾鹤西归,但馆内展出的珍贵资料实物和书画作品,见证着这位走过两个世纪、历经中国百年风云传奇女性的足迹。一年前开馆仪式上,嘉宾们由衷而深刻地评价:“晓园先生

是一位世纪老人,她走过的漫长生活道路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经历就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历史著作,是一本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大书。”

“偷学”成就奇女子

在那些已泛黄的早年照片上,置身于豪门望族深宅大院之中的袁晓园,显得端庄与娴静,与她生前回首平生时一再自诩“天生就有‘反骨’”似乎难以重叠在一起。事实上,她的颇多传奇色彩的人生,就是从勇于冲破封建家庭樊篱和世俗偏见、执著探寻崭新人生之路而起步的。

1901年5月,袁晓园生于江苏武进一个翰墨艺文之家,伯父袁励准曾当过宣统皇帝的老师,现仍悬挂于北京中南海的“新华门”匾额,即出自其手书。父亲袁励衡是民国初年的银行家,曾主持过交通银行。袁晓园是长女,原名行洁,虽然她天资聪颖,受家学熏陶,自幼便能吟诗作画,深得父母宠爱,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年代,女孩子只能深居闺中,连书都不能读。袁晓园很不服气,待到家里为弟弟请来塾师,她便抓住这个机会“偷”学起来,经常躲在书房窗户后旁听私塾先生的讲课。有趣的是,课外偷学的她,竟比课内在学的弟弟学得好,而且当起弟弟写作文、答考卷的“枪手”,从而练出一手漂亮文章和书法。15岁时,她就能帮助身体不好的父亲整理公文,“奇女子”之称由是而来。

袁晓园不但自己读书,还要自己的妹妹们也读书,告诫她们:“你们要上学,不许不上学。”在她的影响下,3个妹妹分别受到了好的教育,其中四妹袁静后来成为著名新文艺作家,以《新儿女英雄传》等力作传世;三妹行恕还养育出了举世知名的言情小说大家琼瑶。

令父母头疼的是,在姐弟8人中,惟有袁晓园从小敢说敢为,显露出特立独行的样子,被称为“不安分的女孩”。祖父有姨太太,她就问父母:“为什么说我的祖母奶奶没有姨姥爷呢?”气得父亲拿筷子在她头上狠敲一记:“你这小孩子乱问一气!”可她仍不服气地说:“不给我回答,光敲头没有用啊,你越敲我越要问!”

在她13岁时,囿于习俗,一向善良温和的母亲向她提出了“缠脚”的要求,但母亲白天给缠上,她晚上又拆开。母亲又气又担心:别的女孩的脚越裹越小,只有我这个女儿的脚越裹越大,这个大脚丫头将来嫁不出去可怎么办!

母亲的担心是多余的,随着袁晓园的长大,到袁家大院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她却有自己的主张和眼光,对有钱有势却没有出息的男孩子根本看不上眼,她态度坚决地告诉父母:“丈夫是我的丈夫,我要自己挑,你们挑的,怎么晓得我喜不喜欢他?”

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年,18岁的袁晓园深受影响,再也不愿呆在高宅深院里当名门闺秀了,她渴望去接触更广阔的社会,正式向家人宣布:“你们关了我18年,我要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我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终于走出封建家庭的袁晓园,首先来到开风气之先的新兴城市上海,进了刘海粟美术学院。两个月后江苏省政府招考公务员,她又转赴南京应试,以第一名成绩被录用为江苏省农矿厅厅长的秘书。这是她平生以来获得的第一个社会职务,从此开始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身份活跃在社会舞台上。

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官和女外交官

在艺术馆展柜里,有两张委任状十分引人注目,一张是由福建省政府财政厅签发的委任令,上写“兹委任袁晓园为思金营业税局副局长”,签发的时间是“1933年2月2日”;另一张是1943年12月3日由当时的民国政府的外交部长宋子文签发的外交部令,该委任令称“派袁行洁代理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副领事”。它们都是首度亮相,是老人辞世之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的,它们证明了袁晓园作为中国第一位女税务官和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外交官的身份。

这两张非同凡响委任状的来历,是袁晓园人生历程不断追求与进取的见证。20世纪初叶的中国,女性就业犹如凤毛麟角。年方20出头的袁晓园,就已从闺门之秀迈入政府之门,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而且因工作出色屡受赞赏,但她却并未自满,而且从实际中感到当秘书没有独立个性,不能按照自己意志行事。有着更为远大追求的她,企盼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却难得的机会不期而至,农矿部秘书长高鲁被派为驻法大使,袁晓园听说后便主动找到了高,希望能够当高的随从,从而出去留学。起初她遭到了拒绝,但没有灰心一再恳求,终以虔诚感化对方,同意带她出国求学,经费完全自理。为筹措这笔不菲费用,她想方设法召开一个茶话会,邀请好友支援盘缠。友人认为放弃既风光又稳定的秘书职位太可惜,不必去冒风险出国留学。

她感谢大家的关心,但重申自己的决心:“干任何事情都会有得有失,不冒一点风险是不可能的。人生要有所作为,就要敢于冒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经过七拼八凑,终于得以成行。1930年秋,已经29岁依然独身的袁晓园,只身一人踏上了去法国的旅途。她的志气与闯劲受到国民党元老、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伧的赏识,嘱咐同乘一条船去法国学习军事的公子叶南途中加以照料,这使他们后来得以结为伉俪。袁晓园利用35天的航程自学法语,船抵马赛港时已能进行简单对话。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信奉独立自主的她婉谢叶南的接济,靠给大使馆抄写文件、为华侨代写书信谋生,在普鲁士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袁晓园学成归国之际,正逢著名爱国将领、十九路军长蔡廷锴与蒋光鼐将军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新政府,对外广揽人才,她便前往应聘,被委任为厦门市税务营业局副局长,成为中国第一任女税务官。下定决心干好的袁晓园,一方面坚持清廉从政,一方面严格按章办事,税务工作很有起色,对政府支持很大。由于她敢抓敢管,招致不少反对,那些被查处的人结伙作乱,千方百计加以排挤,她虽极力抗争但势单力薄,加之反蒋独立的蔡廷锴、蒋光鼐被蒋介石赶走,原先表示支持的上司也转变态度,只在这一岗位干了一年的袁晓园,只得“自动辞职”。

初涉政坛遭遇挫折,并未动摇袁晓园探求救国为民之路的信念。当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为拯救受难儿童、保护未来人才,袁晓园又踊跃投身战时儿童保护事业,与宋美龄、宋庆龄、邓颖超、李德全等中国妇女界知名人士一起,发起建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担当起抚养在抗战中失去父母的烈士遗孤和难民子女的重任。从筹建机构、发动捐款,到协调转移、安置上课,她都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受到社会的称誉,也赢得了难童们的热爱。数十年后那些孩子也成了满头花发的老人,见到她时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尊称“袁妈妈”。

30年代末,袁晓园有机会再度赴法留学,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国际关系学,两年后返回祖国,被外交部委派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的副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

任职6年期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她不遗余力奔走呼吁,动员华侨为抗战捐款、购买军火转运回国。每遇当地政府无理扣压军用物资,她都据理力争,其无所畏惧的气势和锋利的外交辞令,常使对方折服。袁晓园回忆那段经历时曾说:“那时候,当地政府常有人在背地议论我,说中国这位女领事真凶。”

专攻汉字现代化

被称为袁氏拼音方案的“双拼带调兼表意”,即《汉字现代化方案(草案)》,在袁晓园后半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心系魂萦的头等大事,凝聚了她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创新品格。

从活跃于政坛到专攻汉字现代化,对于袁晓园来说并非偶然。结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外交使命后,袁晓园又随被委任为驻法国武官的丈夫叶南赴任,在法国时受到戴高乐总统的接见,并被邀请与戴高乐一同步人凯旋门。1947年叶南奉调回国,两人同归。时袁晓园被选为“国大”代表。

面对内战一触即发,他们从民族大义出发,联名给国民党政府发出公开信,呼吁国共合作,实现中国统一。蒋介石大为恼火,以“附匪有据”名义宣布开除叶、袁两人的国民党党籍,并加以通缉。叶、袁夫妇在发表了脱离国民党的告示之后,取道香港去了美国,开始了38年的海外旅居生涯。

在美国的几十年中,叶南做生意,袁晓园则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联合国秘书处,负责处理中文事务,一直工作到退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她既为祖国拥有历史悠久、结构独特的文字感到自豪,每次进行翻译,较之英、法、俄文等,中文文本总是最薄的一册,同时也深感汉字笔画多,且一字一音确实难认,要成为国际通用文字必须实行改革。集数十年殚精竭虑不懈探索,她终于研究出一套双拼带调兼表意的汉字现代化方案。1974年应邀回国参加建国25周年庆典时,她把这一花费多年心血研究出来的成果,特意面献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很为高兴,当即指示将袁氏方案付印、分寄各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并安排她到各有关院校演讲介绍。

作为第一个提出汉字现代化的女学者,得到周恩来的关心和重视,让袁晓园大受鼓舞,不遗余力为汉字现代化而呼吁与奔走,亲自到一些大专院校和幼儿园作试验推广,取得颇为理想的效果。

从1974年至1984年,她为此在纽约与北京之间往返28次之多。1980年,她还联合海内外学者发起成立汉字现代化研究会,数年后又发展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定期出版会刊《汉字文化》,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汉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曾为袁晓园的新方案题字:

羡君造字胜仓颉,

笔走龙蛇似画图。

海内传卢千百辈,

匠心能得及君无。

袁晓园自己也曾写过两首诗,表达对推进汉字现化化的由衷热爱与殷切期望,一首借“老松”喻意现代汉字改革:参天高村问童子,为何众死我独存?

山童笑答老寿星,你为中华才诞生。

几千年来枝叶茂,东方文化大光明。

翁如有病宜速治,全国扁鹊效忠心。

病愈更添新血液,民族与你更荣升。

另一首《汉字颂》写道:

神州老树几千年,

人家说我该靠边。

干动根深枝叶茂,

奇葩异彩赛人间。

更为令人感怀的是,直到病危临终,袁晓园仍念念不忘曾呕心沥血的汉字现代化。2003年11月16日深夜2点半,袁晓园的大儿子叶漳明从美国赶回来。让他遗憾的是,母亲已处于重度昏迷不能讲话。他18岁就离开母亲去美国念书,原本学的是机械宇航,但因受袁晓园的影响,转而致力研究语言文字改革。他清楚地记得,母亲早年在印度做外交官员时就一直在华侨中推广汉语拼音,1954年到美国后又一直研究语言文字,提出了用双拼的方法来改革汉字,每当团聚时常常与他一起讨论拼音改革,这使得他也开始产生很大兴趣,从1982年起也正式投入汉字改革这一课题。他深知构造一套“拼字”系统,是袁晓园最大的心愿之一,此次专门将自己刚刚研究完成的“拼字”成果带了回来,目的是想让母亲知道,她的心愿最终达成了。但他没想到,母亲已不能讲话。已是77岁的叶漳明含着热泪,在袁晓园的耳边讲了两个字“拼字”。万万没想到,母亲竟然有了回应,紧闭的嘴动了一下,吐出的竟是一个“字”。白发苍苍的叶漳明不禁愕然,事后回忆起来仍难掩激动之情:“这个‘字’是她一生中说的最后一个字,这说明她死的时候,还记挂着她的文字研究!”

放弃美国国籍叶落归根

夕阳未必逊晨晖,

昂首飞鬃奋老蹄。

春蚕萦绕千千缕,

愿为人民吐尽丝。

这首《述怀》诗,是袁晓园上世纪70年代一次回国参观时,在从美国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创作的。当时袁晓园一下飞机,周恩来总理前来迎接,她迫不及待地将诗念给总理听。如今这首诗用金字镌刻于艺术馆的屏风上,成为袁晓园奋斗一生特别是她晚年境遇的真实写照。

虽然长时间漂泊海外,袁晓园一直心系祖国。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袁晓园随即于次年组织了40多名旅美各界人士访华,成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美国进入中国大陆的访问团。自此以后,袁晓园数十次来往于美中之间,尽其所能为中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

她利用自己与国民党的渊源关系,大力宣传两岸统一,1981年在天安门广场寄语在台的“国大”代表们:“故国情谊浓似酒,江山万里待人归。”1983年她在《人民日报》上发出倡仪:在北京开辟“国际友谊林”,供各国驻华使节和夫人及其他来华的外国人植树。1984年她以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副会长的名义,邀请了一批美国儿童画家到北京,与中国小画家们共同开了一个联合画展,后来又把中国儿童的绘画作品送到美国展览,得到了美国人民的赞赏。她在回国家居后,又在北京开办了“晓园中医院”,并在友谊宾馆开设“中医国际门诊部”,为外宾及侨胞治病。

袁晓园的赤子情怀历久弥坚,1985年已经84岁高龄的她,作出了这一生之中最重要的选择:放弃美籍,回国定居。当满头白发的她走进美国驻华使馆,向负责接待的文化参赞咨询如何放弃美国国籍时,对方十分惊讶,因为从来都是回答怎样获得美国国籍,袁晓园是第一位询问如何放弃美国国籍的人,而且在中美文化界还享有很高名望。这件事一时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她毫不犹豫地表示:“正因为中国还不如美国富强,我才更要回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为我是中国人!”她的侄女琼瑶在闻悉老人辞世后坦言,自己最崇拜和最尊敬的人就是袁晓园:“阿姨这一生活得太丰富了,一直在做她愿意做的事情,在美国本来过得很舒服,但为了理想,她还是选择了回国……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偶像,她是中国少有的才女。”她表示“和阿姨比起来,我真的太渺小了”。

袁晓园回国定居后,祖国和人民给予她极高的荣誉和尊敬,她连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民革中央监委、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并受聘为7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她对党和政府的关怀深为感动,特赋诗感怀:

年华虚掷恨难追,

久滞他邦今得归。

万里长空清似水,

檐前小燕学鹏飞。

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她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袁晓园与她的外甥严敬一家一起,卜居南京东郊月牙湖畔的富丽山庄,过着愉快的晚年生活。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她热心于公益活动。1998年中国遭遇特大洪灾,已近百岁的袁晓园偕同家人买来矿泉水和毛巾,冒着酷暑走上江堤,慰问抗洪战士,并以手书条幅“枕戈待旦守护堤坝,披星戴月保卫人民”相赠;她到聋哑学校看望聋哑儿童,到监狱给服刑人员作报告,到“肾友会”鼓励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给贫困山区的妇女儿童捐款捐画;非典肆虐期间,她还到医院慰问抗非典一线医务人员。她曾多次参加慈善义卖,其手书“仁者无敌”可谓名副其实。

归根还乡之后的袁晓园,更多地寄情于诗书画。练字作画是每日必修的功课,她曾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评价自己:“叶落归根,诗书还乡。”出生于翰墨艺文之家的她,原本就有深厚功力,又曾就读于上海、北京艺专,师从刘海粟、林风眠大家,20年代即与林师一起办画展。辗转国外数十载,无论在法留学还是在美工作,无论怎样忙碌,也没有停止过研习书画。回国定居后欣逢盛世,心情舒畅,所到之处,或吟咏,或挥毫,积久成帙,有《晓园作品选》、《晓园书画册》出版行世,并先后于金陵饭店、江苏省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书画展。佳评如潮,声播海内外,称其诗词清新明洁,情真意切,得易安女士之风韵;其书法,无论小揩或孽窠大书,均隽逸洒脱,雅秀可观;其画作以山水为主,气韵浑厚,具传统功力。诗书画相互辉映,是她报国宏愿的倾诉,也是她艺术活力的展示。

袁晓园生前有两枚十分钟爱并经常使用的闲章,一曰“吐丝园主”,一曰“偏不老”。“吐丝园”是她晚年定居南京吟诗作画的居室,意取那首《述怀》诗。“偏不老”则是她自封的绰号,她说:“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虽老而不服老,只以欣逢盛世,所到之处所见所闻欢欣鼓舞,因而吟诗作画,逸兴盎然,不觉老之已至,故曰偏不老。”老人晚年情怀,于此可见一斑,并见诸于在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处处显现出她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执著。

一生颇多传奇色彩、又以诗书画闻名的她,家中总是客人不断,她不仅谈笑风生、诙谐幽默,有时还会乘兴伴着音乐跳跳舞,让人遥想到当年外交官的风采。多年来,满头银丝的她一直保持着在会客前化妆、吃饭后补妆的习惯,而且从不让别人代劳,她说:“女人每天化妆与男人天天看镜子刮胡子是一样的。男人也是打扮,不过他们打扮得少一点,我们打扮得多一点。很自然是这样,已经成了习惯了,不化妆觉得不自然了,也不喜欢了。”在她100岁时,她写下一首《百岁感怀》:“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

长寿是所有的人们珍惜生命、挑战衰老的普遍愿望,曾历尽沧桑、饱尝荣枯的袁晓园亦不例外。当北京申奥成功喜讯传来,她倍加兴奋与激动地欣然赋诗:“巨龙腾飞惊世界,国际声望震云天。百岁老人逢盛世,真想再活一百年。”

2003年9月26日袁晓园因肺部感染人院就医,老人仍然非常乐观,念叨着还要去香港办画展,要创作关于“东方明珠”诗画,还说最后一站还要去联合国,作为一个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联合国汇报,她这100年没白活。

然而,这些只能成为美好的遗愿,11月17日下午2时50分,终因心脏、肾等器官功能衰竭,102岁的袁晓园还是静静地离去。在她身后,留下了一个跨越世纪的动人传奇,一个“侠肠到处堪投契,傲骨从来不受怜”的难忘人生。

注:以上仅供参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的寒假生活作文 狗作文150字 妈妈的趣事作文600字 以读懂为话题的作文 赏识作文 金鸡山公园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常用词汇 故乡的夜作文 选择作文600字记叙文 这才是青春作文600 有关和谐的作文素材 发烧作文 追梦作文400字 高中议论文作文评语 心中的阳光作文900字 朋友对不起作文 我初三了作文 我读书我快乐作文100字 学习英语的方法作文 真作文600字 青春600字作文初中 我也很快乐作文 憧憬未来作文800字 什么真好作文800字 成功作文结尾 沙家浜作文600字 底气作文 范仲淹作文 温暖一刻作文 初一月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