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里的老北京味道

2020-11-26 06:25:02
相关推荐

一个地域的大众会对某几种特别的食物产生特殊偏好,这些食物因此成为该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反映着这一地区的食之趣味,也彰显这一地区人的个性。对老北京人来说,豆汁儿、爆肚、炸酱面、灌肠、羊头肉、卤煮火烧、炒肝、麻豆腐、酸梅汤、茶汤、艾窝窝、豌豆黄、核桃酪、油炒面、糖炒栗子、芥末堆儿、六必居与天源的酱菜等,乃是受欢迎的特色食品。清代杨米人《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诗中涉及的食物大多由十分廉价,或者边角料性质的食材制作,是老北京人钟爱的日常口味,其中还承载有传统北京人朴实、爽直、豪放的个性,在艰难中依然对生活保有饱满热爱的坚韧,以及对于故乡的忠诚。

豆汁儿

以绿豆为原料、因发酵而馊的“豆汁儿”独属于北京城。它平民化的身份,让不同阶层的人均可享用;它味道奇异,令其具有某种地域排外性,堪称地道北京味。梁实秋《豆汁儿》断言:“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话一点不错。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的人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为限,城外乡间没有人喝豆汁儿,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欢喜的食物。而且这与阶级无关。”作者认为豆汁儿之妙在于“酸中带馊腐的怪味”,“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可是到北京的南方人不可能喝豆汁儿,甚至河北人也不能容忍它的味道。梁实秋《北平的零食小贩》还说外省人居住在北平往往二三十年也无法接受豆汁儿。唐鲁孙《北平的独特食品》例举天桥云里飞京腔大戏旁边异常红火的奎二的豆汁儿摊子,一年三百六十天照常营业。豆汁儿让人上瘾:“除了北平,还没听说哪省哪县有卖豆汁儿的。爱喝的,说豆汁儿喝下去,酸中带甜,气味醰醰,越喝越想喝。不爱喝的说其味酸臭难闻,可是您如果喝上瘾,看见豆汁儿摊子,无论如何也要奔过去喝它两碗。”彼时豆汁儿由小贩沿街巷兜售,是小生意,食客大多是普通市民。

吃豆汁儿的历史不短,清代雪印轩主《燕都小食品杂咏》记载有:“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论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见,老北京人将这种外地人不能容忍的酸馊味道视为至味,自得其乐。崇璋随笔《因喝豆汁再谈御膳房》对豆汁的材料、种类、熬制方法做了详细考证,又言在清宫御膳房饭局档册中,清乾隆十八年以后,有了豆汁这一名字,御膳房饭局也开始制作豆汁,并且做了口感上的改良,但认为豆汁为贱物,不能佐以精米制作。

当代作家韩少华《喝豆汁儿》讲述拜访胡挈青的经历,胡先生用豆汁儿招待东洋西洋宾客。她说,“心想各位没一个不以热爱北京、敬重老舍自诩的,那就尝尝这个,验验各位诚心得了——老舍可是最好喝豆汁儿了”。高邮人汪曾祺的《豆汁儿》虽然讲到梅兰芳一家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一人喝一碗,但评价不高:“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跟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豆汁儿算是粥品,口味非常,老北京人就爱喝这一口,并以此来辨识家乡人。文人食客试图从它身上定义北京味道,所谓“豆汁嘴”之雅号就是告诉世人北京人食之不同。它甚至还被写入京戏,京戏《金玉奴》又名《豆汁记》,早年是梅兰芳、姜妙香、萧长华的拿手戏。被戏称为“馊半街”的“豆汁儿”以其酸馊的怪味儿成为北京民俗饮食的标签。

爆肚儿

“爆肚儿”也是老北京人的至爱口味,名声在外。在台湾主讲中国饮食文化史的逯耀东教授写作了《豆汁爆肚羊头肉》,自道来北京时,在街边小食店门前住脚,掌柜的笑脸相迎,称店里有爆肚吃,遂二话没说就进了店。梁实秋《爆双脆》对爆肚尤为热切:“记得从前在外留学时,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儿为第一。后来回到北平,东车站一下车,时已过午,料想家中午饭已毕,乃把行李寄存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叫了三个爆肚儿,盐爆油爆汤爆,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清油饼一碗烩两鸡丝,酒足饭饱,大摇大摆还家。平生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豆汁儿的原料不高贵,爆肚的原料也是贱物,却都不影响从底层贫民到达官贵人对它们的喜爱。

作家霍达在《食趣》中说:“爆肚也者,其实就是‘爆’牛、羊的胃脏。胃脏和心、肝、肾等等,通称为‘下水’,或曰‘杂碎’,外国有些民族根本就不吃的,而中国人却对其极有兴趣并且发明了种种吃法儿。尤其是北京人,下自平民,上至宫廷,都喜食之。”前文提到御膳房也做豆汁儿,而梁实秋吃爆肚的“致美斋”是大饭庄子。霍达引述传说,称北京多家知名的“爆肚隆”家的匾额乃是爆肚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后所书。因为有着深厚的民俗积淀,北京负有盛名的爆肚店很多,爆肚张、爆肚王、爆肚冯、爆肚满、爆肚杨、爆肚隆、爆肚石等等,不少都曾位于东安市场、东四牌楼等繁华商业区,可见爆肚受欢迎的程度。爆肚食材非雅,花样却不少,制作也多样。在梁实秋、霍达笔下,爆肚制作时,一个羊胃又被分作散淡、葫芦、肚板儿、肚领儿等几个部分,肚领儿要剥皮成为肚仁儿。爆是个“焯”的功夫,需要家传秘诀、十年八年的苦练才能成就技艺。而爆出来的羊肚儿还要添加酱油、醋、香菜、葱末、芝麻酱、卤虾油、辣椒油、老蒜泥等严格配方的佐料。虽是民俗小吃,似不起眼,爆肚能成为北京人的家乡味儿,自有其独特、精心之处,正因此,爆肚常被他乡的北京人深深怀念。

平民小食

豆汁儿、爆肚这些老少咸宜、不同阶层都爱的食物佐证了古城北京也是座平民的城市。平民的口味、嗜好在传播中征服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进而让各种小食发展成一个不小的体系。作家、美食家专就北京的小食作文,还有唐鲁孙的《故都的奶品小吃》《北平小吃羊双肠》《北方人爱吃的烙合子》,梁实秋的《酱菜》《核桃酪》,王世襄的《饽饽铺 萨其马》,赵珩的《烧饼与火烧》《从满族的菜包说起》《北京糕点的今昔》,周简段的《王致和臭豆腐》《“驴打滚”与北京小吃》,徐霞村的《北平的巷头小吃》,芳序的《北平夏蔬小吃》,李其功的《门丁和“白丁儿”》《老北京冬天的吃食》,瞿兑之的《糖葫芦》,金云臻的《记北京的“奶茶铺”》,如此等等。小食品往往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口味、食料上地域色彩鲜明,它们真正属于北京的平民集体,浸润着他们对城市的感情。汪曾祺谈到老北京面茶时曾经说:“北京人、天津人爱喝茶汤,我对他们的感情不能理解,只能说这是一种文化积淀。面茶是糊糊状的,颜色嫩黄,盛满一碗,撒芝麻盐,以手托碗,转着圈儿喝——会喝茶汤的不使勺筷,都是转着碗喝。这东西有什么好喝的?有一点芝麻盐的香味,如此而已。”(《面茶》)周简段则这样回忆:“两手捧住碗,把嘴唇拢起,贴着碗边,吸着,由右往左,热乎乎地一口。而且还像郑板桥说的,缩颈而吸之,没有几口,便凛意全消,暖流遍布,遍体生津矣。真是又熟又香的绝味,梦中我都思念着它啊——此味岂可再得乎?”(《冬晨喝面茶的艺术》)汪曾祺显然无法理解这其中老北京人对家乡味的眷爱,不同地域都有独属于本地人,且外人难以言道的故乡味道,作家、美食家们反反复复写作他们早年的饮食记忆、饮食体验,个中自有乡愁的滋味。(于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刷新自我作文600字初中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作文600字 英语四级作文万能套用模板 龟兔赛跑新编400字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300字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300字 三年级暑假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300字 我的乐园作文200字 袁隆平作文6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 妈妈的爱作文600字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 可爱的小白兔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大全 关于困难的作文 关于收获的作文 牡丹花的作文 关于文明的作文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踏青作文 怎样写作文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