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老厂不在了 但文化传承延续着 建设诗社30年的坚守与执着

2020-11-27 05:40:02
相关推荐

建设诗社走过的三十年,爱好诗词的人越来越多

风靡全球的“中国诗词大会”,让韵律美好的中国古诗词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

其实,早在30年前的谢家湾建设厂老厂区,就有这样一群诗词爱好者,他们通过诗词里吟诵过的旧事、建筑、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变化得失去了记忆中的模样,而他们的诗词,却把最好的回忆都定格在从前的回忆里。

这就是建设诗社,随着建设厂老厂的搬迁,生活将人们有的散落城市各地,有人归隐遁世,本以为要找到这些人已经不太容易,却没想到,诗词的魅力让他们的诗词世界里秩序井然,探寻传统诗词之路的过程,依然充满了坚守与执着。

3万首诗词68个会员

这群人在30年里因为诗词而走到一起

8月底的初秋,重庆依旧酷热,动辄39度的高温让人难以忍受,蝉鸣声四起的建设厂厂区,马路上热得来冒起了青烟,地点是谢家湾街道二楼一间会议室。

“(七律)重访先贤龙为霖九龙别墅遗址”——墙上的投影幕布上映着一行诗。建设诗社社长邓庆伟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翻着一叠诗词,时而抬头沉思。

诗词爱好者邓庆伟主编的诗稿

与他对着坐着的3个诗词专家,依次是:渝北区作协主席李蜀霖,九龙坡区楹联学会会长李新华,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唐元龙。

专家评委们紧张地翻阅着诗稿,时而交流讨论几句,在社员和诗词爱好者交来的作品里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这是诗社的端午诗人节作品评选,举行时间一般在端午节前后。

而这个诗社里,创作了有近3万首诗词,68个会员,截至今年已悄然走过30年。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诗社,或许很多人知道却又不清楚它的起承文脉在哪里?又是怎样?

文化传承得以延续

从鹤皋文脉到“传统诗词之厂”

为何在建设厂会诞生这样一个诗社,这是记者最想了解的问题。

“九龙滩你晓得不晓得嘛,据说起源是那里,有专家考察过,我们也组织诗友寻访过。”邓庆伟指了一下窗外的九龙滩方向说,乾隆二年,也就是公元1737年,那是一个春天,巴县诗人龙为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长江北岸的九龙滩旁鹤皋岩下筑起九龙别墅,建立诗社,结易半山、陈乃志、周开丰等20多名诗人留下大量的佳篇优词。

关于建设诗社所在地文脉追根溯源,邓庆伟专门撰文阐释过,他认为,史上留下两支文脉:一条在九龙坡区上述的谢家湾、九龙滩、鹤皋岩;另一个是诗社所在工厂——老建设厂的前身是清时官员张之洞创立的汉阳兵工厂,众所周知这位晚清革新派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专门为工厂撰写了门联“青霜武库;紫洞云台”。

此后的一百二十多年,不论工厂所在地和名号怎么改变,每年辞旧迎新时,新桃换旧符的雅习不变。

重庆建设集团公司工会诗社,当初只是一个仅有14人参加的“传统诗词学习小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华诗词在全国蓬勃复兴,各地纷纷成立诗词组织。时任工厂副总工程师的秦锡文,提出了成立诗词组织的建议,他也是当时工厂诗词领军人物,这一建议得到厂党委和工会高度重视和支持。

如今65岁的建设诗社副社长张映辉,是当年第一个报名的小伙子。他清晰地记得报名那天的日子是2月28号。那天,他在张贴栏上看见贴出成立的通知,当场就找到小组负责人:我要参加!

几天后,作为工会领导下的文化社团,建设厂的“传统诗词学习小组”成立。那是1987年3月6日。

在厂里领导的支持下,一个既有高层领导又有技术员、工人的“传统诗词学习小组”就这样成立起来。

每周末诗社成员一起学习诗词,邀请诗人学者进厂授课,春节、五一、端午开展诗词活动。诗友们写的诗词对联和名人佳作用毛笔字抄录好,挂满操场上,等厂里的人下班来看,这是诗社最自豪的时光。

平日里,工友请教诗词,诗社成员都是一一笑着答应,从不拒绝。

鼎盛时期增到400多人想当诗人

还必须懂诗词基础

“到1991年的5年间,公司内部的诗词作者猛增到400多人,组员也发展到30余人,诗词作品增加到1800多题、2300多首。”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张映辉话语间有点自豪地说,“最多的时候有1千多人投稿,加入这个小组还是有要求的。”

当时加入“门槛”有三个:爱好传统诗词,懂点诗词基础,经常参加活动。

随着工厂生产的飞速发展,诗词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原来的学习小组显得已不适合企业文化的发展,1995年5月更名为“建设诗社”,并重申了诗社的宗旨为:三个面向,服务职工,学习为主。

“意思是说,面向生产、面向生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学习和创造活动。作为一个工厂的诗社,领导支持,有底气,有历史先贤诗人传统意识。工人、技术人员都来投稿,每个月都有讲座、培训。”邓庆伟说。

当时,有不少诗歌作者来自生产第一线,所以被当时的公司领导誉为“诗歌歌生产,生产歌诗歌”。

“诗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职工和家属普及、传播、推广中华诗词常识、经典作品和职工原创诗作。”回忆起诗社往昔,邓庆伟说,“到了2011年,诗社累计有1000余名诗词爱好者,在工厂辖区先后建立了45车间、31车间、63车间、建设·雅马哈、技术中心、劳动村、各学校教师组成的园丁诗词组等诗词小组。”

有篇名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建设硕果累累》的文章这样记载:建设诗社,每年编辑出刊大稿24期,张贴于工厂显眼的宣传栏内,年终汇集成册,于次年初编印出《建设诗稿》集本,广泛交流于各地。

1993年4月,重庆市文化局命名建设集团公司为“重庆市特色文化单位——传统诗词之厂”。

1996年10月,第九届中华诗词年会在建设集团公司召开。

1988年,建设诗社就已加入了四川诗词学会,1992年又成为重庆诗词学会团体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于1998年初正式批准吸纳建设诗社为团体会员。

迁新址吸纳更多爱好者

如今每年举办两次诗歌朗诵会

2009年,伴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破声,建设厂老厂区最后一个标志性建筑——高80米的烟囱爆破成功,标志着已在重庆有着70年历史的建设厂老厂区彻底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建设厂完成整体搬迁。

2016年,老厂区原工会大楼所在地被征用,曾经存在了23年的诗社办公室搬到万象城谢家湾街道新办公楼。

后来,社员的来源也从过去的工人演变为三种:原建设厂诗社老会员,谢家湾辖区诗词爱好者和社会诗词爱好者。

现在的诗社里有87岁高龄的老社员,也有35岁的新进爱好者,社里每年还会编写《建设诗稿》,将优秀的诗词作品展现给群众。除了提高社员自身诗词水平,诗社还与谢家湾街道、市区诗词协会等组织部门合作,开展端午“诗人节”、诗词征集等活动。

邓庆伟说,近些年,重庆建设诗社每年都要举办两次诗歌朗诵会,一次在端午,一次在中秋。比如2015年6月16日,由建设诗社和街道文化中心共同筹办的诗歌朗诵会,之前还举行了征文活动,在会上对获奖者给予奖励。

有时的朗诵会会持续3个多小时,共朗诵征集的诗作四十余首,到场群众二百余人,大家兴趣盎然,沉浸在诗美之中。

“以前觉得诗词是不是没人喜欢了,如今,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后,我觉得诗词不但有人喜欢,喜欢的人还很多,只是推广的形式需要加强。”如今,建设诗社还开展了走进校园开展诗词朗诵等活动,将数百年诗韵滴滴浸入到孩子们的心田,也让诗文化在今天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部分代表人物及诗选

秦锡文(1924—2008),男,汉族,重庆合川人,1987年3月发起创建建设诗社,为首任社长,后为总顾问。建设诗社为其编印有纪念专辑《鹤皋之念》。

记九龙坡桃花诗会

人面桃花映一山,玉龙丹凤占春先。

风流岂负杨昌永,华彩难钟李泽全。

会友以文三百众,效颦挥笔五千篇。

诗情未若墨香好,鼓瑟吹笙羞向前。

曾繁城,男,1935年7月生,重庆江津人,建设厂工会原副主席,建设诗社顾问,著有《凡尘诗页》。

忆建设诗翁秦锡文

龙腾虎跃谢家湾,谁把千秋古韵传。

博学多才通雅俗,高瞻远瞩贯忙闲。

躬耕科苑辟新径,巧筑吟坛颂盛年。

紫洞云台添异彩,九龙诗脉一情牵。

李泽全,男,1932年1月生,重庆永川人,重庆市诗词学会顾问,建设诗社原社长,现为名誉社长,著有《谢湾鹤影》等多本诗集。

台湾诗人林静助来建设诗社联谊

宏扬国粹集群贤,两岸诗人血脉连。

激越豪情研格律,昂扬壮志展雄篇。

奇文佳句千秋颂,妙语奇葩万世传。

追梦宋唐今古鉴,复兴华夏卷波澜。

邓庆伟,男,1959年4月生,汉族,四川隆昌人,建设诗社现任社长,参与编辑了区楹联学会会员作品集《热土撷英》,主编了最新一集《建设诗稿》。

建设厂获“传统诗词之厂”命名(之二)

诗朋三百敢涂鸦,韵律五千难掩瑕。

朴语真情明素志,丹心挚意驻芳华。

几多荣耀沧桑事,数载风流代谢花。

振奋潮儿欣逐浪,激扬骐骥勇追霞。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邬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300字写景 作文读书笔记 梨花作文 励志作文题目 去海边作文 经历作文600字 亮点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 牛人作文 关于游戏的作文 中考作文多少分 作文快乐的一天 快乐时光的作文 关于精神的作文 历险记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 高中作文500字 写景400字作文 写景作文300 400字写景作文 语文满分作文 写人作文开头 初三作文题目 草原作文 600字写景作文 朋友作文500字 爆笑作文 曹操 作文 爱国作文题目 600字作文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