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一眼洞悉事物本质?这篇文章讲透了!

2020-11-27 17:10:01
相关推荐

来源:和君商学

作者 | Lachel

来源 | L先生说(lxianshengmiao)

什么是思维模型(Mental Model)?

你可能会在不少文章、培训课里面,看到这个名字。它们往往会用复杂的词汇和概念,通常还会扯上一些名人,把它包装得高深莫测。

但实际上,思维模型究竟是什么呢?

用大白话来说,它其实就是每个人认知世界、思考问题的基本模式和习惯。

举个例子:你一定知道「批判性思维」—— 接收信息时,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后退一步,去审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尽可能甄别出它的价值。

这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模型」。

大家也许还记得之前写过的「认知三层次模型」。其实,思维模型,就是把「认知层」里面,一些普适的技巧和思维方式抽离出来,找到背后的规律和原则,打包起来,方便遇到不同的场景时调用。

这就是「模型」的含义 —— 从一系列元素里面,找出背后的共性,把它们总结、归纳起来,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可复用和迁移的结构。

所以,为什么思维模型能够帮你洞悉事物本质?就是因为,有效的思维模型,都是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一些总结。它本身就蕴含着关于「本质」的信息。

它未必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但透过思维模型,你能够更好地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也许,能够帮你打破一些,以往一直存在着的盲区和障碍。

深入聊一聊,并分享几个简单、有效的模型,希望能给你一些多角度的启发。

但还是那句话:它们是「认知层」的高度浓缩,要迁移到「应用层」,需要自己不断地练习和联想。并不是读完这几篇文章,你就自动学会它们了。

01

二阶思维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在一条街道上,有一家生意非常好的猫咪餐厅。出品很赞,但是价格很高。后来,有另一家餐厅 —— 假设叫做萌犬餐厅,也想来分一杯羹。他们能做出跟猫咪餐厅相同质量的出品,但价格低了许多。

那么,会怎么样?

最容易想到的结果是:通过更低的价格,萌犬餐厅能把原本去猫咪餐厅消费的顾客吸引过来,使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

但现实生活有这么简单吗?

例如:萌犬餐厅用低价策略,会不会导致猫咪餐厅的反击,也采取降价应对?这样一来,会不会进入价格战,双方不断降价,原本的利润空间都被挤压?

萌犬餐厅拉来一大批客人,能否消化和承载?如果客人需要排队,甚至由于客流量太多、服务跟不上,导致客人的体验非常差,会不会反而影响了口碑?

萌犬餐厅用低价策略,除了原本猫咪餐厅的顾客,还会吸引到哪些人?显然,是觉得猫咪餐厅价格太高、舍不得消费的人。那么,会不会拉低了萌犬餐厅的「档次」,让那些想请客的人心生顾虑?

诸如此类。

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去思考「当下的」「短期的」结果。但绝大多数时候,短期的结果未必能持久,它可能会产生各种可能性,导向各种不同的新结果。

而这些新结果,更未必都是「好」的,它们往往会带来全新的问题和额外的麻烦。

所以,什么是二阶思维?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遇事多想一步,去思考:

如果我这样做,会得到什么结果?(一阶)

如果我得到了这个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它会产生哪些新的可能性和结果?(二阶)

当然,你还可以继续下去,思考每一种可能性往下延伸的三阶、四阶……但那些就过于复杂了,不是人脑能够计算的。

其实,大多数人日常的习惯,仅限于「一阶」,连二阶都达不到。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大脑非常排斥这种思维,因为它涉及「可能性」—— 任何涉及可能性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不可控的,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和计算量。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有些人考虑问题总是很全面,能够未雨绸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二阶」的思维方式,总能够快人一步,考虑到更复杂、更长远的可能性,并据此作出判断和决策。

学会二阶思维,需要拥抱「概率」。你会发现,结果往往不是确定的,它有多条可能的分支。而每一条分支,都有自己的可能性 —— 正是这一点,使无数人望而却步。

但这也正是平庸跟「聪明」的差别所在。

「可能性」永远不是敌人,不要排斥它,相反,它是我们的朋友。习惯去思考各种可能性,可以帮助锻炼你全面思考问题、提前做好规划的能力。

你会更清晰地看到:我该做些什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达成我的目标,起到最好的效果。

这也是不断拓展思维宽度,提高脑容量的练习方式。

02

整体思维

如果你读过我关于学习的文章,一定会知道:我非常推崇「整体思维」的思考方式,它是我在学习方法论上面的基本原则。

那么,什么是整体思维呢?

它基于两条假设:

1)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

2)整体能提供比个体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条很好理解,第二条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买一件沙发,除了考虑它的材质、舒适度、耐用性、价格之外,还要考虑什么?它跟家里的风格是否搭配,对吧。

如果你整个房子是现代简约风格,却放了一个实木红木沙发,那显然非常奇怪。

这就是「整体性」。沙发这个个体,放进整体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了新的信息。

再举一个例子。稍微了解过艺术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文艺复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维纳斯」绘画,尤其是以提香和乔尔乔内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为什么那么多画家喜欢画维纳斯呢?是因为他们崇拜女神吗?

如果你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百思不得其解。但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贵族喜欢收藏裸女的画像,但是又多少有伤风化,于是怎么办呢?就委托画家找模特,画,画完了,安上维纳斯的名头,安心地藏在家里。

再比如,都喜欢画人体,为什么威尼斯画派受到的评价,就比洛可可的画家(比如弗朗索瓦·布歇)正面呢?是因为前者的技法比后者好吗?

当然也不是。原因还是要从艺术史里面去找:威尼斯画派崛起时,是文艺复兴,人从宗教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这时的人体画叫做「崇尚自由」;而洛可可所处的时代,是路易十五、十六时期,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尾声,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前兆。所以这时的人体画,就叫做「奢靡纵欲」,是要被打破的旧势力。

简而言之: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去考虑问题和事物,而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

它的背景和场景是什么?

它为什么会出现?

它的出现带来了什么、导致了什么?

也就是把我们研究的对象本身,通过深入挖掘底层,不断地建立联系,来将它跟我们已知的系统、体系,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前面讲的例子,是艺术史范畴,很好理解。但有些时候,单单局限在一个领域里面还不够,你可能还要学会跨领域,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消化它们。

举个例子:做设计,如何能做出好作品?除了要懂设计,你可能还要懂心理、品牌、市场营销,甚至包括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向客户交付满意的结果。

做产品,除了要懂产品本身,还要懂交互、审美、心理、行业和公司战略,包括项目管理能力,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了,而是整个生活、工作和职业生涯。

就像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更加往「整体性」靠拢。从分工、细化的时代,走向多面、立体的时代。

你必须把自己的工作跟团队、项目、业务连接起来,从整体的维度去思考和看待,重新审视过往的经验,重新优化、组合,发现新的创新点。

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03

系统思维

什么是系统?

其实也很简单,系统就是「元素」和「结构」的组合。把一定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具备整体性,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

系统思维,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一条假设:

系统就是一个「转换」(transformation)的过程。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系统的存在,一定是因为它达成了一种「转换」:能将某些不够好的、无序的状态,转变成更优的、有序的状态。

举个例子:

为什么会有「公司」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要受雇于人,而不是自己为自己工作?

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公司,每个人掌握的技能都是细分的,要谋生,你就必须怎么做呢?找到能够跟你互补的人,一起合作生产出产品,再找到有需求的客户,卖给他们,得到的利益再作分配。

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极大一部分是被浪费掉的 —— 他们将无法专注在自己的技能和生产上面。

这时,他们所有能力产生的总和,可能是 10+10+10 = 20。有 10 的部分被浪费掉了。

但有了公司,这整个流程,就可以由公司来完成。

同样是这些「元素」,由一个杂乱的结构,变成有序的结构,就诞生了一个系统「公司」。这个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一个无序、低效的状态(每个人都需要找伙伴、合作、找客户),转变成一个有序、高效的状态(公司提供岗位,每个人各司其职) —— 这就是一个「转换」。

这样,总的产出就一定会比之前高,可以达到28、30。

当然,随着信息不对称的打破,触及成本的大大降低,这个系统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维持它存在的代价(也就是公司的股东权益)居高不下。

那么,公司将逐步转向小型化、晶体化,每个人将更多的为自己工作,就是一个可预见的未来。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系统思维」。

在这个例子中,初期无序、低效的状态,就是「输入」(Input),而最终结果,高效、有序的状态,就是「输出」(Output)。

系统的意义,就是通过一个「转换」,将元素彼此间的结构打破、重组,以达成从 Input 向 Output 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所节省出来,或者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有一部分就会成为系统的「燃料」。

只要这个差额存在,燃料存在,系统就会一直运转下去。

系统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乎遍地都是。公司可以看作系统,城市可以看做系统,一个餐饮店,一个班级,一个公众号,都可以看做一个完备的、小小的系统。

它的本质,就是帮助你,从更高的维度,用整体的视角,摒弃掉纷纭复杂的干扰,去专注于它的「输入」和「输出」 —— 这就是系统的本质,也是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所存在、持续发展的本质。

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会发现,很多原本模糊、不明白的障碍,都将迎刃而解。

大多数问题,当我们思考和讨论的时候,许多人常犯的错误,其实是没找准「本质」。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你可能钻研了半天,花费了大量力气,到头来,却发现所纠结的东西,都是边边角角,对结果和整个系统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种情况,通常就是没找准本质,而把精力放在了周边。

那么,究竟什么是本质?

答案也非常简单:本质,就是一个事物在变化的过程中,或者穷尽各种可能性的前提下,所维持不变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它「之所以」是它的原因。

如果用系统思维来解释,本质,就是系统所要「转换」的那个东西,也是系统所能够存在的理由。

举个例子:公司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整合资源。无论什么行业、什么领域,只要资源存在错配和空缺,公司就得以存在;而一旦资源能高效运作、对接起来,公司就没必要存在。

同样,汽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出行。在这个过程中,保证便捷、安全、高效,才是汽车最核心的存在理由。其他一切,都只是建筑在这个本质上面的浅层需求罢了。

抓住本质,是讨论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真正得以理解一个问题、一个事物的前提。

那么,有哪些简单的思维模型,可以帮我们理清事物的本质呢?

04

输入 - 输出模型(IO模型)

这个模型其实在系统思维时已经点过,今天会更深入来讲解。

这是「找本质」非常好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去思考:

一个行为、过程和系统,它的初始形态是什么?它的最终形态又是什么?

结合这两点,我们就能够得出一个「转换」的过程 —— 而这往往就是问题的本质。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提到过一个案例:

一家餐厅想提高奶昔的销量,于是,他们聘请了营销顾问来帮忙。顾问们做了焦点小组和访谈,认为奶昔的高热量可能会造成影响,于是据此改进了产品,推出了多种健康套餐。但是,销量仍旧不见起色。

他们决定换种方式。顾问们统计了奶昔的销售,惊讶地发现,超过40%的奶昔是在早晨卖出的。这些顾客没有买任何别的东西,只买了一杯奶昔。而这跟他们的分析背道而驰。

于是,他们采访了那些早晨来购买奶昔的顾客,并问他们:你们购买奶昔是为了什么?如果这里刚好没有奶昔了,为了达成同样的结果,你可能回去买些什么?

结果他们发现,这些顾客购买奶昔根本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出于这么一个场景:他们开车上班,需要度过一段乏味的时光,能打发一点空闲、又能避免在10-11点时饿肚子最好。

于是,奶昔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只用一只手,不会影响开车;用吸管吸,需要20-30分钟;又能适当提供饱腹感,避免饥饿。

至于奶昔是否健康、高热量,口味如何,并不在顾客考虑的范围内。

所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把吸管做得更细,在奶昔里加入一点果干,会是更有效的做法。

所以,克里斯坦森说:不要去关注产品,而是要去关注:消费者想通过这个产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状态?这就是创新的要义。

这其实就是一个应用IO模型的案例 —— 购买奶昔是一个「输入」,打发时光、顺便填饱肚子,是一个「输出」。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输出,我们就可以知道:真正能对这个系统造成影响的做法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尝试。

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再举一个例子:书店。

你会去书店买书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我们早已习惯了从京东、亚马逊买书,方便又便宜。那么,去书店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你开了一家书店,要如何存活下来?

很简单可以想到:消费者选择去书店,要么是想看看有什么感兴趣的书,要么是想拥有一个休息、放松、安静的空间 —— 他一定是想带着闲适、愉悦的心情离开的。

所以,你可以做的是:在店里设立阅读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茶饮,让读者能舒服地、免费地看书。

乍一看,这会大大减少营收 —— 都能免费读书了,谁还买?但实际上,这既然满足读者「了解一本书」的需求,又能提高读者对这家店的粘性和喜爱。而一旦喜爱了,他喝点东西、吃点下午茶,或是拉朋友过来小聚、叙话 —— 这些才是收入的来源。

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书店是一种文化和休憩空间,而不是卖书的渠道。

星巴克其实也是同样的思路:大街上有那么多的咖啡馆,咖啡做得好的比比皆是,为什么我要进星巴克?因为我知道:无论哪家星巴克,它的环境、空间都是统一的,很舒适。我可以在里面坐一坐,上上网,办点公事,顺带喝点咖啡,哪怕并不好喝。

它卖的是场所,是整体的体验感,而非饮品。

在生活中,也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忽略那些纷纭复杂的过程,去关注:一样事物,它变化之前是什么,变化之后又是什么?

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它真正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05

供给 - 需求模型(SD模型)

供给(Supply)和需求(Demand),可以说是商业社会运行的基础,也是一切商业链条能够承接起来的核心。

时时刻刻练习用SD模型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商业嗅觉和思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朋友问我:我也想做自由职业,可以做点什么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职业活下来呢?

我的回答通常都是,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1)我有什么?

2)谁需要这些东西?

3)我如何能把已有的东西,转变为别人需要的东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决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

这就是一个切入点。

在生活中,有许多场景,都可以问自己:

它们为什么可以连接起来?彼此的供给和需求是什么?

这可以不断提高你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06

动力 - 阻力模型(PO模型)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很多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和阻力的博弈。

动力超过阻力,改变就会发生,行为就会成立,反之,就会停滞 ——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像我强调过很多次的:我们都在说「自律」「意志力」「自控力」,但实际上,它们真的有用吗?意义不大。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某个习惯,总是难以坚持下去,或者不知不觉就放下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习惯只是来自于外部,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从而缺乏最根本的「动力」。

所以,我的主张非常简单:不要去强迫自己坚持某个习惯,而是要去发现:

我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好处?

我可以采取什么简单的步骤,一步步逼近目标?

让自己的大脑接受这个理由,慢慢的,一步步的,向设定的目标靠拢。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克服「晚睡」。如果你每天都睡不够,又没办法早睡,老是不想上床,不妨可以这样思考:

能不能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结束这一天?让自己可以安心休息。

能不能给明天安排一点小惊喜、小挑战?让自己有兴趣迎接新的一天。

前者,比如写日志,记录待办事项,清空大脑,采取一些仪式性的行为;后者,比如给自己设置一些小任务,一些新奇的尝试,一些能调动兴趣的行为,比如「明天起床之后,我要……」

很简单的方法,但往往能奏效。

读书也一样。要想坚持读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输出。

只有从输出中感觉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它们才会反过来成为你去坚持读书的动力。而不是靠「读书有用」「读书是好的」这些别人所灌输的理念,去强迫自己每天读1小时、2小时。

不仅仅是个人习惯,很多更宏观的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动力-阻力的博弈。

比如,为什么很多好的政策,总是很难得到实施?原因很简单。好的政策往往意味着改变,而改变会影响到现有的既得利益者,但未来的受益者又尚未得益,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前者的阻力往往比后者的动力更高。这就导致了政策施行困难。

为什么很多施政者,上台后都会向「中间」靠拢?也很简单。施政者想获得连任,对基本盘来说「不犯错」就好,而需要竭力争取的是摇摆不定的那部分人,这才是他的动力。因此,他往往会表现得更温和、更包容些。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但再复杂的现实,无非就是多添加了几个变量,本质都是一样的。

推动一件事情的动力是什么?如果它发生了,阻力又是什么?

不妨试着用PO模型,试着思考一下各种行为、政策和规范。你会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症结和根源。

07

改变 - 不变模型(CS模型)

最后,简单聊聊「改变 - 不变」模型。

这个模型也很简单。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和事实,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

经历了这些复杂的过程,它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这些不变的东西,很可能就是它所赖以持存、构成其本质的部分。

这其实也是学习一个新事物很好的方法。

举个例子:当你接触到一个陌生领域时,如何快速了解它呢?

你不妨多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然后,去观察:在这些材料里面,有没有哪几个关键词、哪几个概念,是一直都存在,没有改变过的?

如果有,它们往往就是这个领域的关键节点。试着去把它们「连接」起来。

这种思维比起前三种,会更基础一些 —— 前三种模型其实也可以看作CS的变种,它们的本质,都是从纷纭复杂的现象里面,找到稳定的、不变的结果,需求和动力。

希望这些思维模型,能够帮助你,更加抽丝剥茧地,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保护鸟类的作文600字 8k作文纸 篮球鞋作文 作文我的课余生活300字三年级 跳绳作文 2019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2004年高考作文 水培绿萝作文 运动会作文300 怎样写一篇童话作文 打小女孩的屁股作文 智慧伴我成长作文 灯塔作文 别样的半命题作文 我的校园作文500字 三袋麦子的作文 什么一游作文 社会公德心作文 几分愧疚在心头作文 春节作文英语100词 春雨作文800字 以帮助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介绍家乡的英语作文 阅读照亮人生作文 最为重要的 作文 懂得分享作文600字 相遇作文800 假如我有什么的作文 2018作文 关于网络新词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