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赏析

2020-11-28 02:50:01
相关推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面对亲人的骸骨,颜真卿悲愤交加,一气呵成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追忆了颜杲卿全家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它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一挥而就的作品,用笔奔放恣意,纵横淋漓,大气磅礴、雄奇豪宕,胸中那股国恨家仇的悲愤之情溢于笔墨之间,所以通篇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是颜真卿“凝刻心魄、收摄血泪”之作,历来被奉为书法经典,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甚至有人认为其艺术价值不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之下。

颜真卿是少见的活着时不被推崇,死后声名鹊起的书法大师。虽然他在《旧唐书》中有自己的传记,但里面记录的多是他为官之举以及抗击安禄山的事迹,对他的书法水平只有“尤工书”三字以概之。

虽然说一个书法家被社会普遍接受有一个过程,但在唐代颜真卿的形象,首先是一个忠臣。这位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的鲁国公是琅琊颜氏之后,家学渊博,师从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又汲取了另一书法大家褚遂良的笔意,将篆、隶、魏碑等不同类型的书法结合,形成了雄浑厚重的颜体楷书。颜楷以丰腴雄健、气势雄浑、骨力遒劲著称,书如其人,是颜真卿高尚忠正的人品在书法艺术上的直接体现,是艺术与做人的完美结合。

颜家家教严谨,家风忠厚,其家的《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对颜家后人的影响十分巨大。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是封建社会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家训,历史上的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人表现,涌现了以颜真卿为代表的无数杰出子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义无反顾的举起了抗击安史叛军的大旗。在维护国家安宁的战斗中,颜杲卿满门三十余人惨死在叛军刀下,直到三年之后的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才寻访到颜季明的骸骨。 面对亲人的遗骨,颜真卿抑制住内心的悲痛,将对反贼的痛恨、对兄长和爱侄的痛惜通过文字流露出来,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在祭文的开头,颜真卿写下了“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每慰人心”,来表达对侄子的怀念。可以看出,在颜真卿心中,对颜季明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将侄子比喻成“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是颜家不世出的人才。可是这么优秀的侄子却为国捐躯,他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括号中的“方凭积善”四个字是颜真卿写完后自己删去的,他想到了颜家千百年来积善之家,却遭此厄运,上天何其不公!所以颜真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痛心疾首之下,将这四个字涂去,表达的是他对天意弄人的不甘。

祭文的第二段写了颜杲卿父子抗击安史叛军的经过,颜杲卿是在土门之战中,由于王承业见死不救,而遭到叛军杀害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惨遭遇完全是那些贪生怕死的将领的不作为造成的。但是人生不能复生,再怎么悲痛也换不回亲人的生命,只能寻访到你们的遗骨而归。

“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XX,卜X。(尔幽宅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最后这一部分,文字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是颜真卿对亲人已逝的悲痛和对叛军的恨,是他压抑自己感情,含泪对亲人进行祭奠时那种欲哭无泪的感情的表白。虽然颜真卿没有在祭文中表达自己的决心,但我们透过字里行间的悲愤,可以感受到这位坚决抗击叛军的忠臣的拳拳之心和爱国情结,这与颜真卿之后的表现是前后呼应的。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真情实感的宣泄,是心灵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书为心画”的最好体现,所以才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对叛军的痛恨和对朝廷的失望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发挥到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做到了“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祭侄文稿》的用笔速度极快,一气呵成,绝无停顿之处,是颜真卿胸中悲愤无从发泄,而将其寄于笔端的渲泻。他并没有去刻意追求书法上的效果,所以这篇作品上既有涂改,也有墨痕。但正是这种不刻意追求结构和效果的用笔,在有意无意间却将情感与艺术效果极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艺术化境。

《祭侄文稿》上的涂痕很多,是颜真卿在心情激动,感情磅礴爆发时的作品,这些涂痕与他的内心感情交相辉映,更增添了作品对人心的震撼。颜真卿先是写下了“贼臣拥眾不救”之后又将此句涂去,改成“贼臣不救”,“贼”字之后先写了半个“拥”字,又涂去改成“不”字,是当时颜真卿对王承业之流的愤恨实在找不到言语来形容的心境下做出的涂改,他已不知道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自己对王承业的憎恨;而“吾承天泽,移牧河关”中的涂改,是他回忆起颜杲卿与自己一起抗贼,如今天人两隔的悲伤。这些涂改真实的再现了颜真卿即兴挥毫时双眼含泪的状态,也反映出颜真卿当时心中百感交集的情感,充分证明了这幅《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用真心谱写的华章。

《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用笔极厚,往往笔尖墨干而不知,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让自己的枯笔产生了大量的"飞白",加强了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在亲人罹难,悲愤难抑之际的信笔为之,是在他一气呵成,发泄心中悲痛时给人带来的视觉震撼。特别是全文收尾处“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几句,笔墨变化尤为突出,直至笔墨干枯,将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颜真卿在写这篇祭文时,并不是将其作为书法作品来创作的,而是无意中产生的一幅伟大的作品。正因为是无意为之,所以写来神采飞动,笔势雄浑,得自然之理。他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付于笔端,使得《祭侄文稿》的生命力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书法中注入真情实感是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无论是他的《争座位帖》还是《刘中使帖》,都倾注了颜真卿的真实感情。他的《争座位帖》是对权臣的争权夺势、骄横跋扈不满而作,充满刚毅英烈之气,是颜真卿刚烈耿直的人格写照,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划,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中国的行草自王羲之父子始,以潇洒绮丽、醇雅俊逸的“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但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另辟蹊径,将传统笔法中的篆意融入行草之中,易方为圆,改背势为向势,形成了与王氏父子分庭抗礼的“颜行”书派,在中国书法史上相互影响,使得行草书法更加五彩纷呈。后世的行书大家如苏轼、米芾、傅青主等等,无不受其影响。

《祭侄文稿》行笔之中以圆笔中锋为主,使得线条凝练,富有立体感,古朴浑穆,做到了“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意于古法之外”。所以《祭侄文稿》厚重处如黄钟大吕,细筋入骨;转折处遒丽自然,连绵处痛快淋漓,一泻千里。

王羲之父子的字茂密瘦长,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化长为宽,疏朗开张。作品中的偏旁呈一种夸张的弧形,左右顾盼,形散而神敛。《祭侄文稿》另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章法,通篇看上去不衫不履,但却在自然之中达到了生动多变,极好的展现了作者书写时的感情起伏。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时,行笔时疾时徐,字与字上下似断非断,藕断丝连,跌宕多姿,密处不拥挤,疏处不空泛,真情挥洒没有丝毫做作雕饰。特别是结尾处书写速度大幅加快,如大江决堤,磅礴而下,是颜真卿敞开心境之后的淋漓尽致的痛快,充分体现了他的心情在书写时的变化轨迹。

我们常说书品如人品,虽然一个人书法的特点及成就不能百分百的反映他的性格和好坏,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从一个人的作品特点中,看到他的人品的。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前并不知名,他二十六岁中进士,步入官场,而当时在书法界备受推崇的是王羲之父子、柳公权、褚遂良等人的作品,颜真卿并不为世人所知。甚至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上表唐,告知自己在平原郡已做好的抵御叛军的准备时,唐玄宗甚至不知道颜真卿是何方神圣。正是在安史之乱的平叛过程中,颜真卿才以他的忠义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员成长为大唐柱石和书界翘楚。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唐德宗派七十多岁的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劝降。颜真卿不顾个人安危,坚贞不屈,为国死节,享年七十六岁。

正是忠直的禀性和对亲人的真挚感情,让颜真卿在“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中创作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在那个特殊的动荡时期,颜真卿以一个儒家士子“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忠君报国之中贯通了生命与书法的悟彻,在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他无愧于“功名事业已绝于人,而文学之妙亦不可及”的赞誉。

参考资料:《颜真卿集》、《中国书法理论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责任作文400字 我的妹妹作文400字 不会忘记作文 与成长有关的作文 什么的快乐作文 关于火锅的作文 优美作文800字 寒山寺作文 关于孝心的作文 友谊类作文 我家的家风作文 鱼香肉丝作文 下雪的作文400字 成长作文550字 雪作文450字 端午节习俗的作文 炒青菜作文 我想对自己说 作文 高中英语优秀作文 运动作文300字 关于静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800字 美丽的家乡三年级作文 五四青年的作文 关于西游记的作文 去年高考作文 特别的日子作文 人的五官作文 庖丁解牛作文 我眼中的家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