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相较于魏文帝曹丕 为何汉武帝的文学才能总被忽视?

2020-11-29 10:00:01
相关推荐

在古代的中国,文学自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属性,它是和政治统治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诗》从"诗三百"变成《诗经》,汉代经学家们将里面的每首诗都附以特定的"或美或刺"的意思,以达到"教化百姓,讽谏当政者"的作用;唐代编定《五经正义》,从众家学说中推崇出一种官方认定的学说,这便是政治介入文学的表现。在这种文学、历史学、哲学和政治交融的环境下,许多帝王也投入文学创作中,但并不是每位帝王都能在文学上取得非凡的成就。这个成就,一方面包括他自身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还包括后人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

身逢亡国之祸的李煜,他一生所作的词篇甚多,绝大多数亦被后人反复吟唱,哀叹,他的文学才能无疑是被得到广泛认可的,但身在盛世的乾隆,一生创作的诗的数量甚至全唐诗,但后人却认为这些诗篇文学价值不高,这便是有诗作而不被后人认可的例子了。

但汉武帝在文学史上却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才华横溢却被历史的黄沙掩埋,他不像乾隆大量创作诗篇。但他虽然诗作寥寥,其诗人天赋和诗人独特的视角仍可以通过这些作品得到验证。如他所作的《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是李夫人逝世后,汉武帝找方士招其魂,后见其魂魄而作,诗中的语气完全不像出自帝王之口,只是寻常之人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和嗔怪,在极致的思念中又流露出想触碰而不能,欲证实而不得的小心翼翼的态度。其后汉武帝又仿照《楚辞》体写了一篇《李夫人赋》:"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伤悼之情在诗首溢出。再看他的《秋风辞》:"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秋风起"、"草木黄"、"兰有秀"、"菊有芳"这完全是诗人才具有的对时节和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诗末言"欢乐极兮哀情多",这种"乐而生悲"、"悲从中来"的细微情感不也是诗人才具有的细腻心思吗?

他为数不多的作品极具诗人的敏锐感和文士气,但是,在文学史上,却连个诗人的称号也没留下。而和他相距不远的魏文帝曹丕,同样创作了部分诗篇,却得到钟嵘"便娟婉约"的高评,说明后人对他的文学才华不但肯定,而且重视。同为帝王,同样创作佳篇,为何两人会遭到文人们截然不同的待遇呢?这和他们的文学观念、时代环境及当时文学关注点的转移等方面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一、一生为帝与半生戎马的不同经历之影响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在位期间为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约55年的时间。而曹丕在位时间是公元220到226年,仅有六年称帝的时间,后即英年早逝。

不难看出,汉武帝几乎一生都是以"帝王"的身份度过的,他对这个身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考察他在位期间的功绩:"远击匈奴"、实行"独尊儒家"的方针、实施"推恩令"分封策略……,可以知道他对汉代盛世的开创确实具有不朽之功。这些政治建树可以看出汉武帝精通帝王之治,并且他一生中也花费大量时间去治理国家。虽然他崇尚儒家学说,但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虽然他是个杰出的诗人,但文学对于他而言,仅是闲时用以抒情的载体和工具,从根本上来看,他并不以文学为自己的大业,他的大业乃是开疆扩土。

反观魏文帝曹丕,他大半生都追随乃父曹操南征北战,直到后半生才登上帝位。他在未登基之前已结交大量邺下文人,常饮酒宴享,作诗唱和,诗人面貌在早年已光芒初露。加上他创作了第一首文人七言诗《燕歌行》,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其实《燕歌行》有《秋风辞》的影子。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之意象是化"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来,这说明曹丕是意识到了汉武帝的文学才华的。

曹丕还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强调文学对治国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文学的高度重视,也侧面体现了他自身具有足够的文学才能。而这个举动带来的效果是,当时文人乃至后代文人都没办法忽视曹丕的文学才华。

二、盛世之音与建安之流的不同文学面貌之冲击

汉武帝时代是强盛的大一统时代,文有司马相如,史有司马迁,哲学还有董仲舒,各种学科鼎足而立。文学只是为这盛世增添了光芒,并不主导整个盛世。尽管汉武帝才华横溢,一来他并不是专职的文人作家,二来他重视政事远胜于文事,三来他创作的诗作并不多,因而在当时的文坛上难有盛名。

此外,我们从他的谥号"武"可知,他的政治成就绝对是非凡的,至少远胜于文学造诣。一定程度上,他的文学成就退居于他的政治成就之后,被政绩的光芒所掩盖,而极少后人揭开这份光芒去窥探他的诗作,所以无法认知到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当时司马相如等文人大量创作汉大赋,汉武帝作为君主,极力推崇司马相如等文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不以为然,他虽有欣赏诗赋的能力,也有作诗的才华,但他却未把自己当做主导者融入其中,而只是以兴之即来,兴之即去的态度参与。以至他的几篇诗作退到历史舞台之后,他的文学成就理所当然地被盛世文人的作品覆盖。

而曹丕所处的建安时期却战争频仍,汉代的盛世局面到了建安时期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文人的文学成就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言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方面肯定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当时文学发展的新面貌非其他学科如哲学史学可比,因而曹丕所处的时代是大家有意地重视文学的时代。

另外,曹丕不同于汉武帝,他的谥号为"文",可见后人对他文学才能的肯定。这是因为他在位时间太短,且他即位前在文坛已负盛名,他的文学成就完全不会被政绩所遮掩。并且,当时的文学团体正是以"三曹七子"为主导的,曹丕不仅作为主要文人融入其中,还在《典论·论文》中对当时其他文人赋予"专业"的点评,可见他对文学的参与度之高。

三、由汉赋至文人诗的不同文学体式之转变

汉代的文学题材主要为赋。而赋又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到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繁荣之至。但汉代虽然有大量文人,却并没有专门的文学评论家出现,因而那个时代没有专门的人来对当时的文人、诗人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而魏晋时期,除曹丕对文人进行过评论外,还出现了钟嵘、刘勰等文学评论大家,他们具有较成熟的文学评论意识,但他们在对文体、文人进行评论时,也无法不受到时代的影响。

就钟嵘《诗品》而言,他所择取的均是对《五言诗》的评论,可见当时文坛上盛行的是文人五言诗。此作一出,整个魏晋时代的文人又重新受到关注,而汉代的文人在文坛影响上也不如当代文人。文学形式的逐渐发展变化意味着文人关注点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当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建安文人激起的余波上未退去,又敲响了一阵清音,曹丕等人重上文坛,而汉武帝在文坛上本无盛名,只能越退越后了。

同为帝王,魏文帝曹丕的文学才能可以到家喻户晓的境界固然与其自身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但时代的推动以及他个人对文学的重视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汉武帝刘彻的诗作却少人问津,这并非代表汉武帝没有文学才能,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帝王,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只是他不自觉地将文学作为个人化、私人化的情感表达的渠道,这也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学才华隐藏起来了,加之盛世背景的遮盖,他的作品自然而然难入众人之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什么什么之旅作文 练篮球作文 读书的事例作文素材 我的业余活动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平均分 礼作文 一次探险作文 借物喻人的作文800字 什么的价值作文600字 雨中荷塘作文 友谊在我身边作文 写亲人的作文800字 我是小作家作文 青春的作文800字 以歌曲开头的作文 成长中的关爱作文 做实验的作文 高中作文读后感 自由的作文800字高中 存在作文 描写鲁迅先生的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700字 关于定位的作文 追求与放弃作文 以圆梦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我爱夏天 随笔作文300字 春雨的作文300字作文 最好的陪伴作文 关于高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