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

2020-12-01 13:15:01
相关推荐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流动的、活着的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2500多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着国脉与文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续写宏伟历史诗篇,光耀大运河文化,彰显出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近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指示批示精神,中办、国办正式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视野宏阔,思虑深远,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清晰勾勒出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这是大运河千年历史上首部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主题的规划,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大运河从军事时代、漕运时代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内容

第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贯彻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批示精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必然选择。旅游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连接纽带,也是新时代的生活方式。新时代的文化需要通过旅游来传承、创新与传播,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运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只有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与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才能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让人们切实感受大运河的伟大历史,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丰富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当前旅游已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大运河沿线省市是旅游市场发达地区,市场对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巨大,但目前供给还难以满足需求。大运河是沿线城市的文化资源宝库,亟需通过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方向,加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构建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才能更好地回应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世界级文化发展平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大运河沿线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脊梁带,其发展规模和质量居于全国前列。沿线八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0%,沿线拥有5A级景区98个,4A级景区1073个,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坚实。通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抓手,联动沿线文化强省强市,“串珠成链”“由线及面”,将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有力提升文化和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一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大运河作为巨型线性遗产,又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尺度关系,是一项极需智慧和战略定力的工作,需要创新思维,在最大程度地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谨慎活化利用文化文物资源。

二是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的关系。大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如何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时代新内涵,让大运河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就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间的有机赓续,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圆融对接。

三是全域统筹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大运河纵跨8省(直辖市)34个地级市,涉及发改、水利、交通、环保、文物、文化和旅游等诸多部门,区域内部竞争和重复开发问题比较突出,联动性不足。要整体谋划文化和旅游融发展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省市特色和发展重点,推动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项目联动。要注意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支持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发展。

四是整体推进与局部用力的关系。大运河是以河道为轴,由不同城市、不同河段构成的巨型线性廊道。由于当前沿线省市运河河体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各地融合发展能力差距较大,短时间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整体推进之时,要充分发挥重点城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引擎作用,以点带面,快速提升大运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定标准、法规和鼓励政策上,通过支持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形式,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格局。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关键要从“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研究制定《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紧紧围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工作思路,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重心,明确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高水平打造璀璨文化带和缤纷旅游带。

二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做好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以省为单位进行资源的全面摸底。细致梳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提炼其文化脉络与内在层次,构建起全景视阈的文化资源谱系,形成大运河文化的逻辑图谱。提炼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让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融入到文化和旅游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融合发展的内在支撑力。

三要在丰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依据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地域分异与组合特征,创新运河航船游览、民俗技艺体验、博物参观游学、文化旅游演艺、乡村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产品,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通过区域联动,串点成线,构建特色精品旅游路线。围绕“商、养、学、闲、情、奇”等新要素,大力发展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适度发展观光旅游,积极发展定制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的旅游服务。

四要在品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以“千年运河”为整体品牌,以运河城市旅游、运河旅游产品、运河旅游节庆、运河旅游企业(服务)等重点子品牌,构建大运河文旅的伞状品牌架构。搭建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矩阵,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流舆论引导作用,拓展网络媒体的规模传播效应,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平台。强化品牌营销推广力度,在不断扩大国内影响的同时,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

五要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加强沿线旅游公路建设,逐步形成“水陆联动”“河河联动”“河湖联动”的交通联运系统。鼓励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强化游客的互动体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运河旅游监管综合机制。提升运河旅游景观条件,推动运河沿线的景观塑造、周边环境整治、文化生态营造。

六要在推进融合拓展上下功夫。文化和旅游要跳出自身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形成全链条、综合化、立体化衍生,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带动性作用。要推动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扩展特色产业的价值链。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育农业休闲业态,促进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要鼓励工业遗产的多元利用,打造新型创意空间。

七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上下功夫。要出台人才培育与激励政策,推动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文化创意等急需人才引进。要加快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形成完善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让法律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大运河文化的繁荣兴盛保驾护航。(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生的作文 独处作文 磨砺作文 烤鸭作文 星火作文 作文梦想400字 值日作文 禁毒的作文 批改英语作文 身边人的作文 千字作文 旅行记作文 奋斗作文结尾 秋天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模板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 友谊的英语作文 学会作文800字 作文赶集 描写心情的作文 最好的自己作文 写水的作文 机器人英语作文 漫画老师的作文 传承文化的作文 家的幸福作文 人的作文300字 家乡作文200字 作文猜猜他是谁 努力奋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