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现实生活中战战兢兢的庄子 和理想世界中天壤地别!

2020-12-12 17:05:01
相关推荐

庄子的精神自由,实际就是通过一些非常规的逻辑思维,把不利于自己的客观现实置之于脑后,或者多看看这些不利的现实中所隐藏着的有利部分,使自己的精神一直处于愉悦的状态。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举苏东坡的《定风波》为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有一个序:“三月七日,沙湖(在今湖北黄冈)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讲的就是庄子的“坐忘”,“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讲的是片面看待事物的有利一面,“也无风雨也无晴”讲的就是庄子的齐物观。通过这种精神上的调适,在大雨滂沱中,在同行皆狼狈时,苏东坡做到了“独不觉”,使自己的精神保持着愉悦状态。

对此,《庄子·德充符》说得十分清楚:“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庄子说,无论是生死存亡、富贵穷达,还是贤与不肖、毁誉饥渴,统统不要放在心上,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永远处于自由而愉悦的状态。在理想的精神境界中,庄子可以自由自在,挥洒自如,然而一回到现实社会里,庄子立刻变得战战兢兢、恐惧难安了。

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庄子是非常孤独的。《齐物论》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现实生活中,庄子找不到一位知音。《天地》说:“三人行而一人惑,所行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当庄子满怀激情地率领人们“适彼乐土”时,偶一回首,却发现背后没有一个人跟上。其时的孤独、失望、尴尬之情可想而知。

其次,就是这种不适宜生存的社会为庄子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庄子有两句佚文:“函牛之鼎沸,蚁不得措一足焉。”偌大的一个天下,就好比一个庞大的函牛之鼎,本来足够容下自己渺小如蚁的身躯,然而如今的大鼎中装的全是沸腾的开水,自己已无容身之地了。庄子还有一个比喻,描述了他的艰难处境,他感到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就好比“游于羿之彀中”一样,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射杀。可以说,在现实社会里,庄子是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不能不使他处处小心谨慎,时刻战战兢兢。这种生活心态集中体现在《人间世》里。

在《人间世》里,庄子提出了“伴君如伴虎”的观念,要求大臣在与君主相处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表面上对君主要表示亲近,而内心要有自己的是非主见。在进谏君主时,要“与古为徒”,也就是在批评君主时,不可直接用自己的语言,而要借用古代圣人的话,这样一来,即使这些批评有逆君主之耳,君主也不得不表示接受,因为这是圣人的话。和君主相处,还要注意察言观色,“入则鸣,不入则止”,观察君主表情,如果君主愿意接受,就谈谈个人看法;一旦发现君主不耐烦了,就马上闭嘴。

看了《人间世》,不能不使人感到官场的险恶与生活于其中的惶恐,于是本篇就自然而然地转入第二个大层次。在这一层次里,庄子大谈无用之用,认为还是做一个无用之人才能够保全生命。其实即使生活在官场之外,庄子的日子也并不轻松。楚狂接舆本是一名隐士,他尽量地远离现实,然而他生活得照样战战兢兢:“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这就是后来诗人所常常吟唱的“行路难”。这里的接舆实际上就是庄子的代言人,接舆的郁闷也就是庄子的郁闷。

在人们的心目中,庄子应该是一位自由自在的逍遥人,如此谨小慎微的形象自然与想象中的庄子形象不符,于是冯友兰先生就得出一个结论:“例如《人间世》,就不完全代表庄之所以为庄者。”殊不知,庄子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自由潇洒只是理想世界中的庄子,战战兢兢则是现实社会中的庄子,庄子的人格被他的两个生存世界撕裂了。逍遥自由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生活;而战战兢兢的日子,自然是每一个人都希望避免的日子。庄子也不例外。怎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庄子的方法大约有:首先,远离现实。

既然战战兢兢的生活是发生在现实社会里,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地远离现实,主要是远离官场。《史记·老韩非列传》记载,当楚王邀请他去做官时,庄子予以坚决的拒绝。庄子认为,只有做一个无用之人,才能够保全自我: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种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庄子不仅欣赏肉体上的“支离破碎”,更希望把自己的“德(才能)”也弄得“支离破碎”,以这种无可奈何的方法,去逃避这个罪恶的社会。朱熹对庄子有一句十分中肯的评论:“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他只在僻处自说”不仅描述了庄子当时倍受冷落的处境,实际上也是庄子本人尽力远离现实的真实写照。

其次,忘记现实。人是群体性动物,因此,一个人所谓的离开现实,只能是相对的,要想完全离开现实,谁也做不到。对此,苏辙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在《次韵子瞻见寄》中写道:宦游已如马受轭,衰病拟学龟藏头。三年学舍百不与,糜费廪粟常惭羞。矫时自信力不足,从政敢谓学已优。闭门却扫谁与语,昼梦时作钧天游。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扫除百忧唯有酒,未退聊取身心轻。

苏辙也承认,只有在梦中,自己才能在天神的世界里自由遨游一番;一回到现实,就深切地感到“深山更深逃无术”的困窘。苏辙用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和陶渊明一样:“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以沉醉在酒中的方法逃避现实。庄子也曾注意到酒的神奇作用,指出由于酒醉者不知道恐惧,所以坠车时所受到的伤害要轻于常人,但他更多地是强调通过精神修养,以达到忘却现实的目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小学生活作文 描写竹子的作文 黄果树瀑布作文 写景作文700字 元宵节作文300 愉快的假期作文 真的不容易作文 关于李白的作文 炒土豆丝作文 优秀作文题目大全 过年200字作文 250字优秀作文 妈妈的童年作文 什么的故事作文 错过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摘抄高中生 过年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新年作文 拼搏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世界作文 写春联的作文 我的妈妈300字作文 我喜欢的食物作文 家乡的名片作文 端午作文300字 工匠精神的作文 写李白的作文 有关坚持的作文 立春的作文 新学期目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