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追捧李玫瑾的家长 您被戳中的痛点都解决了吗?谈教育没有捷径

2020-12-15 14:25:01
相关推荐

文 / 魔斯妈妈

最近尹建莉的公号发文《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引发网友热议。

文章指出以“李玫瑾”命名的教育类公众号、直播号数目庞大、流量惊人,甚至被一些校方热捧,组织老师、家长集体观摩。但是个中言论细细推敲,会发现治标不治本,值得商榷。

比如说,该不该打孩子?李玫瑾教授会说:该打还是要打。比如说,要让孩子吃苦,早年吃的苦越多,承受力越好。这些观点,家长乍听起来,会觉得特别有道理,一下子戳中了自己多年的育儿痛点,很有共鸣。

我并不想以一个小辈妄加否定一位教育专家的思想,但我很想问问家长朋友:那些被戳中的痛点,现在都解决了吗?

写了上百篇育儿深度文的我,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发现。我和一些育儿创作者交流时,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但凡教父母怎么管孩子的文章,更容易得到读者青睐。教父母怎么改变自己的文章,通常不是读者的兴奋点。

结合这篇公号文,我好像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家长追捧李玫瑾。

一、透过育儿万象,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1、遇到问题,人们更喜欢寻找外因,却很少反思自己

有些孩子会出现“做什么都过度,没法约束自己欲望”的情况。比如说,想买一个玩具,就一定要哭着喊着要到手;比如说一看动画片就停不下来;再比如说大一点的孩子沉迷游戏、网络小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总是会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自控力不强啊,上进心不够啊等等。所以,总是试图用说教、惩罚孩子来解决问题。很少有父母会去反思: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总是显得欲壑难填,是不是因为我给的爱和关怀不够?或者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

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更喜欢寻找外因,却很少反思自己,这是一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本能。

自我否定,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痛”,会使人感到挫败、沮丧。而这种感觉会让人的身体分泌出一种“抑郁激素”,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大脑机制会本能地让人拒绝“承认错误”。

回到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观。我们会发现,李教授的不少观点都是站在家长的痛点看问题。从同理心上来讲,这更符合家长的内心诉求。李教授教家长如何管教孩子的视频多,强调家长自我反省、自我学习的论调偏少。

而不论是尹建莉也好,还是很多国外的教育专家也好,他们更多强调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强调家长的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改变自我往往是痛苦的,大多数读者潜意识里会有本能的排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育理念,家长明明知道,也认同,却很难做到的原因。

2、人们更倾向于寻找“自以为轻松”的方式活着

教育孩子,要看书学习,先改造自己,多累啊。对着孩子吼上两嗓子,更容易,好像也更解气。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便四处“求医问诊”,求的都是管孩子的捷径、妙招,或者恨不得直接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全都甩给所谓的“名师”。

生活中,人们更喜欢寻找“自以为轻松”的方式活着。谁会天生爱和自己过不去呢?

李玫瑾教授在谈当年马加爵杀人的案件时说,压抑的情绪、扭曲的人生观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导致了马加爵杀人。这个观点迎合了很多父母的口味。

仅聚焦马加爵本人谈人格缺陷的影响,似乎显得更容易。而反思不良的夫妻关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谈论否定并迫使孩子压抑负面情绪, 过度强调孩子听话、孝顺,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些话题,会让很多父母倍感压力。

我们以为的轻松生活,到底是长久安慰,还是一种短时麻痹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3、人们很容易为“莫须有”的事情而焦虑

有一种痛苦,叫放大痛苦。人们经常会为一些都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焦虑,甚至愤怒。就好像养育孩子,

孩子找你要一个大乐高,你就会他明天会不会玩物丧志;

孩子作业拖拉,你就会担心他日后长大成人,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和孩子发生争执,然后你就会情绪崩溃,觉得孩子太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了,白养了!

当你深陷情绪之中时可曾想过,你所焦虑的并不是现实,只是你“不断升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现实并无逻辑可言。

任何预测都是无用的。孩子在成长,环境在变化,我们根本无法合理地推断他们的成长路径。如果我们带着未经觉察的灾难化想象、糟糕至极的剧情去指责孩子,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推动问题的解决,还会给孩子贴上“我是不对的”,“我是有问题的”诸如此类不切实际的标签。

4、人们更愿意接纳能强化自己观点的信息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证实偏差”。它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人们更容易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容易忽略、甚至贬低与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也许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副安慰剂。但这样的心理按摩,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狭隘和局限。

就好像你喜欢打骂孩子,于是你找到了李玫瑾教授的言论“孩子该打还得打”来佐证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可是有多少身处其中的父母会思考:打骂孩子意味着什么?你的潜意识里是否在把孩子当作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任意支配、管控?你可曾考虑过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

人心向善,我们该做的是如何发掘“善”,而不是助长“恶”。

二、阅孩子无数之后,我必须要说的3个教育真相

1、真相一:教育不是站在孩子的对面,而是站在孩子的心里

很多教育类著作里都讲过类似的理念,我非常认同,并时常用这样的话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可我知道,完完全全能做到,太难了。我也知道,还有很多父母甚至连这样的自我觉察都没有。

陪娃写作业,教育界的经典话题,也是很多父母充满挫败感的话题。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写作业拖拉、出错的现象。有的父母一忍再忍,反复说教;而有的父母忍无可忍,伸出拳头。但不论哪一种挫败,都源于父母始终站在了孩子的对面指手画脚,而没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最近儿子接连被老师批评“写作业字迹潦草”、 “做阅读理解题放飞自我”。几经整改,我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能把自己的话说进孩子的心里。(下篇文章我会详细谈如何改善孩子的学习问题。)

孩子不爱写作业,父母有没有思考过是不是这些作业对孩子真的有点难?是不是某位老师讲课枯燥让孩子失去了兴趣?是不是有一些事物正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此前的教育方式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坏了孩子的自主性?

一个表象的问题背后,可能藏着很多种深层的原因。父母该做的是真的去理解孩子的困惑,明白他在想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共同、并肩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青春期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为什么一些孩子经常会说“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冲动之语,而是孩子的内心长期不被关注,甚至很多想法被父母粗暴否定的结果。

活着没意思,那是一种从内心底层蔓延出来的,无人懂我的痛苦与绝望。

只有当孩子的想法真的被关注、被重视,他才能获得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感。只有当父母把教育看成是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服务,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真相二:改变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自己

小孩子不停地哭闹要买新玩具;稍大点的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学习不自律;再大一些的孩子稍不如意,就用自杀威胁父母。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父母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怎么能让他停止哭闹“,“怎么能让他别玩了”,“怎么能让他赶紧把作业做完”“怎么能让他理解父母”……总之,所有的念头都是指向“如何改变孩子”。

于是,脾气暴躁的父母开始训斥、打骂、没收手机、强行关掉电视,把孩子按在椅子上监督他学习。温柔一点的父母则开始苦口婆心讲道理,谈条件。

曾推动语文教改的中国新锐教师、作家蔡朝阳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映射。

蔡朝阳通过长期和孩子接触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来自父母家人深刻的烙印。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像。父母的教养,不折不扣,一丝一缕都表现在孩子身上。

父母想改造孩子变得乖巧、听话,又常常埋怨孩子不独立、不勇敢。父母总想改变孩子,却连要把孩子改变成什么样都没想清楚。费尽周折,最终父母才发现:是我们自己太匮乏了。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贾容韬用亲身感悟和数千个案例告诉我们: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贾容韬老师原来是企业家,后来由于孩子教育出了问题,成绩年级倒数第一,还差点被学校开除。痛心之余,贾容韬决定做陪读爸爸。他读了上千本书,做了80多万字的教育笔记,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才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曾经的网瘾少年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

如果说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一种结果,那么直接作用于结果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改变原因上做努力”。而父母常常就是孩子问题的那个原因。

3、真相三:升级教育观念,必须要学会站在未来思考当下

很多父母习惯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孩子写作业有问题,就只解决作业的问题。孩子学习不好,就去报各种补习班。但我想说,父母必须要懂得不断升级自己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学会站在未来思考当下。

思考十几年后,当孩子步入社会(江湖)时,那会是怎样一个社会(江湖)?孩子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和品质(武艺)?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上一辈的经验之谈已经无法指引孩子面对这个时代的剧变。就像当初我的父母让我大学读会计专业,谁会想到曾经高大上的职业如今正在被人工智能一步步替代。那么,什么才能指引我们走得更远呢?我想是一些学习以外的能力,还有人的品格。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到:“如果我们还在让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强迫孩子去背,不让他们去玩、去体验,我可以保证我们的孩子三十年以后找不到工作。”

站在未来思考现在的教育,也许我们就不会为上不上学前班、学不学奥数而焦虑。我们会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具备未来竞争力的孩子?是不是除了学校的知识学习以外,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思维、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

面向未来,我们就会更看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做自己更热爱的事情。

当孩子的成长出现“混乱”和“反复”的时候,我们更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调整步伐,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修理”孩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将自己的负面情绪甩给孩子来承担。

面向未来,我们才能意识到孩子的人格成长、亲情关怀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先行一步的人,往往才能把握先机。教育也是一样,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的父母,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孩子。

三、不走捷径的养育,才未来可期

养育孩子没有捷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人说“教育是农业”。春耕秋收,来不得半点浮躁。不能拔苗助长,需要耐心等待。

每天想想孩子的苦恼与困惑,每天用一餐好饭或者一句好话温暖孩子的心,每天读一点育儿好书,用自己积极的进步去影响孩子……想做好父母,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世间育儿理论千千万,能戳中你痛点的理论未必就一定适用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各有不同,千差万别。作为父母,只有读大量的书、做大量的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只有与孩子做深度的链接,而不是花点钱假手于人,才能真正解决孩子成长的问题。

养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

今天的每一点情感投入,日后都会成为孩子能回忆起的温暖画面,那是他成长最坚实的动力。

今天和孩子讲述的每一个道理,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每一点言行,都成为孩子内化于心的座右铭。

付出,终将会有回报。十几年的养育辛苦,换孩子更幸福的人生,换自己后半生几十年的安逸。这笔帐,很划算。

我是魔斯妈妈,俩宝妈。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为回馈粉丝,魔斯妈妈免费向大家开放海量英文启蒙歌曲、游戏(学龄前)、绘本、国家地理儿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关注我,私信发送“国家地理”或“歌曲”或“绘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28 15:28幼稚^_^萌萌哒[湖南省网友]IP:2046881274
    教育确实没有捷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追随潮流。
    顶5踩0
  2. 2020-04-25 14:25幸运王子[甘肃省网友]IP:3076227532
    追捧李玫瑾的家长是因为她在教育领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要解决您被戳中的痛点,还是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性化方法。
    顶3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他怎么了作文500字 从未走远作文800字 过中秋作文400字 五一见闻的作文 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 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作文 关于互联网的英语作文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 北京作文加盟 关于水仙花的作文 描写木棉花的作文 以理想为主题的作文 开心的一天300字作文 快乐六一作文400 生活中的小美好作文 我的舅舅作文400字 五下第四单元作文 什么带给我快乐作文 中秋节的作文四百字 我的妈妈作文150字 学会感恩600字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300字三年级 写美食的作文300字 给父母洗脚的作文 关于自我成长的作文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 家乡的符号作文 最美的痕迹作文 寄情于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