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学生问候老师清明节好 老师吓出一身冷汗 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2020-12-17 03:40:02
相关推荐

近日,笔者在浏览各班钉钉群上课学习情况时,发现一则令人哭笑不得的聊天记录。

一大早,这位有礼貌的学生问候老师:清明节好。老师无言以对,只好尴尬地说“我不好”。其他围观的吃瓜学生以为老师生病了,难过了或者家里发生意外了,纷纷询问老师怎么了。看!师生关系多么和谐啊!多么令人羡慕啊!学生对老师是如此的关心、爱戴。可是我们的林老师心里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此时响起背景音乐《好尴尬》)……林老师不忍心直接揭露学生的错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毕竟学生是好心办坏事啊,所以只好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发现自己的错误。

笑话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我们的学生或者说是农村学生对于社会常识了解的太少了,少得可怜,令人心痛。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几年在教学生涯遇到的几个类似的情景:当学到的人物类型的文章,如开国领袖、时代楷模时,学生还以为他们到现在还活着,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人;当学到革命历史故事如长征、抗美援朝等时期发生的故事文时,学生也不理解当时为什么条件这么苦,我们的先烈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有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北京是祖国的首都、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我国有56个民族……但是这不能怪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愿意求知探索,而是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啊!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三点:

一、农村学校没有副科老师,也不重视品德这门课程。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这几年已经改为道德与法治。农村学校师资紧缺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主科教师尚且不足,何况一直被边缘化的副科呢?有多少老师是在靠代课老师苦苦支撑?有多少学校是把已经退休的教师返聘过来?有多少学校好几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了?好不容易分来几名新老师,谁知道过了三年又参加选拔考试进城工作了,农村学校为城市学校做了嫁衣。我们乡里农村学校只有初中有专职的体、音、美、科学、品德等副科教师,而且是一个年级只有一位。中心小学就比村小好一点,有专职的体育老师。县里这几年也没少招聘补充体音美教师,但是一分配到村小,就担任主科老师了。总之,我们这里的副科老师都是由主科老师兼职的。或者是一些年纪大、接近退休年龄,身体不好的,学校就安排这些老教师带一下副科,作为退休前的过渡手段。因为是兼职的或者身体欠佳的老教师担任的,所以上课时间不固定,没有规律。主科任务紧、临近考试,或者这段时间上级安排杂事多等这些情况下,副科就会被搁置在一旁,为主科腾时间,为行政命令让位。也就是说副科处在可有可无,时有时无的地位。

二、语文老师不愿意多讲与考试关联不大的课外知识。

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思维依然牢牢统治着大部分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并直接影响其教学方法。考什么我就给学生讲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既然考试内容里面有,肯定是重要的。不考试的内容没什么好讲的,浪费学生做题的时间。这种文学知识、社会常识我不给学生说也没什么影响,反正将来初中、高中老师会告诉他们的,或者他们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明白的……一些语文老师就是这么固执又迷之自信。就拿小学来说吧,语文试卷只有30分左右与课本有直接关系,很多语文老师上课时就只关注课本上的生字、词语、古诗文等一定会考试的内容。重视的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囫囵吞枣、反复背诵默写,死记硬背。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构思技巧、语言美、意境美、人性美等艺术性、人文性的感受熏陶,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者照本宣科,对着课件读一遍走过场。就拿古诗词教学来说吧,很多语文老师让学生把原文、大意记一记背一背就完事了。如果有语文老师在讲杜牧的《清明》时拓展延伸一下清明节的来历、习俗等文化常识,就不会出现学生问候老师清明节好的笑话了。

说到底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新教师,对语文这门学科功能理解认识不到位,仅仅把语文当作语言性的学科,就像英语那样。对语文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学生会识文断字、会总结中心思想、会写考场作文就可以了,把自己当成了汉字教师。毫不夸张地讲,很多语文老师没有意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重要性,是不合格的。汉字语言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不过是入了门,起一个敲门砖作用而已。语文老师应该透过字符看穿每个字、词语背后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语文学科的命与魂、源和根!

最近三年我们中国的语文课本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统一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古代作品,小学课本占比三分之一,初中占比二分之一。让学生在诗词歌赋中感受人文艺术之美、寻找传统文化之魂、品味悲欢离合、看透世间冷暖。为什么要统一语文教材呢?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是传播和继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大国气魄、世界胸怀的播种机!

三、家庭教育若有若无,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众所周知,农村孩子一贯是被散养的,彻彻底底地土生土长。家庭教育这个观念在农村家长心里存在感薄弱,他们依然习惯拳头教育,信奉棒下出孝子。就拿扫墓上坟这个事情来说吧,一年是要去三次的,分别是清明、阴历10月初一,大年初一。可是农村人比较忌讳说到死,面对死。家长们去上坟的时候一般是不带小孩子的,一直到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才让他们跟着去烧纸。孩子们只知道清明节的时候大人们在坟前烧黄纸、放鞭炮,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许在他们眼里,清明节和劳动节、国庆节一样,就是一个假期而已。只要是假期,他们就会开心。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笔者同样有两句话和一个建议要说:

一、对语文老师说:必须要有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

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者、继承者、发扬者、传播者。不仅要让学生们爱上我们的优美的汉字、爱上书法和写作,更要让学生爱上我国几千年来沉淀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能被流传继承下来体现在课本上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的魂和根。

二、对教育管理部门建议:采用流动式教学缓和农村学校没有副科老师的尴尬局面。

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结构性缺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短时间内政府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其次,每个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样,小规模学校专职配备副科老师肯定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不现实。因此笔者建议:以乡镇为单位,统一抽调副科老师,流动式上课。这些老师由中心学校专业调配,直接管理,每个老师分包几个学校的副科课程。这样既节约了教师资源,又能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成果。

三、对家长们说:要注重言传身教,不仅要做,还要对孩子说。

农村的家长善于做,不善于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和孩子谈论生老病死、死亡之类的话题。也许是觉得孩子太小,心里无法承受。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受电视、网络的影响,大部分都很早熟,个个都是人精。你以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他们早就偷偷知道了,只不过一直在心里埋着。所以我认为家长们没必要藏着掖着,完全可以放下心理包袱。当孩子八九岁的时候,绝对可以跟着家长去祭拜先人。生活需要仪式感,家长们应该告诉孩子上坟时为什么要放鞭炮、烧纸钱,带贡品,地里埋下的是哪位长辈,这位长辈有什么特别的生平事迹。此外还可以一起动手扫墓除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忆苦思甜、感念先人恩德的机会。这是一个让学生体会家族的荣耀感、使命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家风,树立光宗耀祖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的绝佳机会。

总之,笔者希望我们的学习少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学生。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烙印和灵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任务型作文 游山作文 关于雪作文 礼的作文 写时间的作文 英文作文格式 家国作文 长颈鹿作文 那些日子作文 三百字小作文 活着作文 初二作文500字 高中作文感动 小燕子作文 气质作文 诗歌作文怎么写 回忆作文800字 防疫英语作文 初中作文200字 友谊作文开头 自律作文素材 欣赏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200字 感悟作文500字 冬至的作文 初二500字作文 江苏语文作文 中考的作文题目 写人作文结尾 初二作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