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的青春期》|从“超限效应”分析 如何应对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2020-12-19 00:20:01
相关推荐

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来说,教育好孩子绝对是头等的大事。我们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及殷切期望,所以自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各种培养,报名兴趣班、特长班、学习班等等,甚至在娘胎里都开始了胎教,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尤其是孩子在童年到青少年的这个阶段,正处于小学最后冲刺和中学阶段,家长们更是开足马力,为了能考上好大学,而“快马加鞭”逼迫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叛逆”,从言听计从配合家长到与处处顶嘴跟家长对抗,于是家里就会有“不看孩子写作业,母慈子孝;一看孩子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嗷喊叫”、“一碰到做作业,亲妈都要变后妈了。”等等各种情况。

殊不知这是“超限效应”在作怪,《我的青春期》一书是从孩子成长中的心灵关怀和心理自助的角度,讲述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受书中的启发,让我对青春期孩子的各方面变化有了一些思考。将从“超限效应”来分析,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成长,高质量度过青春期,为未来成年奠定好基础。

01 “超限效应”是什么?了解超限效应能让我们更懂得青春期的孩子

两位同事在办公室内互相谈起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个同事说:大家都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上小学四年级,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所以每每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很配合,效果也很明显,可是后来,孩子就不耐烦了,似乎对很多目标都丧失了兴趣,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她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一个同事的孩子大一些,读五年级,她说:孩子放学后,也不回家,开始的时候她很不高兴,就去把孩子揪回来,孩子很不耐烦,这样一来,那些孩子就不跟他玩了,后来,再去找他,他就偷偷躲起来,小伙伴们共同骗她说,你孩子已经回家了,等她走了,孩子再出来玩。

这两位同事遇到的管教孩子的麻烦,根本原因就是“超限效应”。当人体受到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心理学将这种效应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来源于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反应,只要触及超限点,就会引发超限反应,轻则表现为不耐烦,重则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由于心理机能不成熟,更容易产生这种反应。当孩子不耐烦的时候,即使父母出发点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再比如,一位哑巴在汽车上以倡导他人帮助残疾人的名义,高价出售一本仅有几页的娱乐小册,定价是5元,有一个乘客翻遍了包包,只剩下4.5元,他非常不好意思地递给那个哑巴3.5元,因为他下了车还要坐公交,哑巴摇了摇头,指了指定价,那位乘客没办法,把最后1元钱递了过去,满怀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就这些了。”

结果哑巴还是摇头,又指了指定价,该乘客终于发怒了,夺回了钱,大声说:我不买了,行了吧?”这个哑巴多次的拒绝,引起了乘客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索性不买了。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发现“两位同事”和“哑巴”都有共同的现象: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这就是“超限效应”反应的问题,只有更好的了解“超限效应”,才能让我们更懂得与青春期的孩子、与他人相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承受限度,何况是青少年。即使是脾气再好的成年人,也总会因为承受着某样自己难以承受的事情而抓狂。所以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只要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请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他、惹恼他,这样只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也不会让他在短暂的知错中得到悔改。上述两位同事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最终导致的效果适得其反。

02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会犯“超限效应”?避免“超限效应”,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了解了“超限效应”这个概念以后,你会发现我们自己,包括身边的很多人,都可能犯过“超限效应”。尤其是身为孩子父母的家长更是普遍,那么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都会犯“超限效应”的问题。

1.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让父母不自觉地“多唠叨”几句

作为家长,自古就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殷切期望,在孩子青少年读书的重要时期,更不敢有一丝的懈怠。总是在孩子上学前叮嘱再三上课要认真、在孩子放学后又反复询问学习效果,难免不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触。

我的邻居,他女儿佳佳读六年级,在班上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每次考试基本都是前十名,但是她父母对此并不太满意,他们希望佳佳能够进入前三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把握上重点中学。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不断的督促佳佳学习,在她耳边唠叨着考上重点中学的重要性,让她要更加努力,一定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

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佳佳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可是她父母对此却视而不见,他们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旦孩子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会自动开启“唠叨”模式。久而久之,佳佳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不认真学习,还在她父母检查时佯装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进步,还倒退了两名。

古语有云:“大抵天下事,进退贵审量。欲速则不达,骤进祗取亡。善人忽急合,善事有当防。轻浮非君子,躁急最不祥。”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本身没有错误,爱孩子、给孩子压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要讲究个“度”。不能仅仅一味地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加重孩子的压力。高要求下的孩子,神经要么处在极度的紧张下,要么处在极度的逆反下。

合理施压也是一门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说的就是留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施压也同此理,适当的留白可以给孩子留足空间和余地。家长在平常的管教中要点到为止,适时的留白,少些“唠叨”,这样孩子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与你为友,更益健康成长。

2.未意识到,自己的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

现代家庭,每家只有一到两个孩子,都将孩子视若珍宝,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过着小王子、小公主般的生活。然而当他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和空间需求之后,便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只是此时的父母并未意识到,依然会按照之前的方式去对待,不断的对他们进行说教,这样会使孩子们越发的难以接受。

父母关爱孩子是对的,但是如果过度关爱,不考虑孩子的生长速度,那么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甚至产生不好的后果。

《我的青春期》书中讲到11岁德文的故事:

德文对怎样布置自己的房间有一个很棒的主意,但是他的父母和姐姐只是在谈论着他们的想法,而没有时间听德文的主意,并且对德文讲,父母和姐姐都是为你好,你还没有长大,所以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布置房间,德文听后开始大怒,“你们都不听,你们从来都不听我说话!不尊重我的意见!”然后他跺着脚跑了出去。

就是由于父母和姐姐未关注德文的需求,只认为他还是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能力,让德文感觉被忽略,不被尊重,甩头而跑。

在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例子,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至,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含在嘴里怕化了,吐出来怕飞了,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信,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当孩子进入到青少年时期,有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在与父母、兄弟姐妹、同学等之间的相处方式,随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想法和需求,而不是完全按照家长的意愿来生长。他们希望被尊重、被倾听,他们正在长大,变得需要独立,家长们要适当减少关爱,尊重孩子的意见,适当让孩子自己做主。

03 孩子成长中,家长如何避免“超限效应”,三个方法给你启示

我们懂得“超限效应”后,并不是说因为有了超限效应我们就不能提任何要求了,或是不能重复叮嘱任何事情了。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确实存在自律能力普遍不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家长加强刺激、加强督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既能规避超限效应,又能达到加强孩子刺激的作用呢?三个方法给你启示。

1.学会“拆屋效应”,逐步提出目标,缓解叛逆心理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我们拿两种情况做一下对比,第一种是先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要求,第二种是直接提出这个较小的要求,比较哪种情况下的要求更易被接受。很显然,在前一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而直接提出要求反而不容易被接受。

通常人们不太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当你对第一个无理要求拒绝后,你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歉疚,所以当他马上提出一个相对较易接受的要求时,你会尽量地满足他,而不太愿意连续两次摆出拒绝的姿态,毕竟我们并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人觉得我们想拒绝这个人。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拆屋效应”,对于孩子的成绩,要逐步提出提升的目标,而不是一下要求达到顶点。如前文所讲的佳佳,她的父母应该先提出前进一两名,从前十名到前八名,当达到前八名时,再进一步的往上提,而不是一下子要求一定努力考入前三名。这样逐步提出目标,就能缓解叛逆心理,也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毕竟前进一两名比前进七八名容易得多。

从以上说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在面临不希望发生的事,同时有两种心理机制启动,一是设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发生,二是开始调整内在的心理矛盾,准备接纳要会发生的事实。如果在调整进入平衡状态时,出现的一个新的选择与内心平衡状态相近时,就很容易被内心接纳,缓解内心逆反。学会“拆屋效应”,就能避免“超限效应”带来的逆反和不接受。

2.采取“焦点效应”,及时关注孩子,解决孩子需求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希望被关注,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体和外貌的发育,改变他们自身的感觉,他们更希望被吸引、被关注,这就类似心理学中所讲的“焦点效应”。“焦点效应”是指人们总是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一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总认为别人对我们会倍加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确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家长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心理需求,及时关注孩子需求,在孩子的学业成长及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多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青春期的孩子处在萌动期,他们渴望成为“焦点”,而又没有足够能力让自己成为“焦点”,想表达诉求,而又不足以表达清楚。所以,有的孩子会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和不断地“唠叨”中回避问题,而家长们又毫无察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缩在一个角落,不再让自己成为“焦点”,在内心默默的抗议。

家长们如若能运用好这个心理诉求, 适当的对孩子关注的“焦点”进行重复叮嘱,多给孩子一点鼓励,有效疏导孩子的诉求,让他们表达出来,帮助孩子及时解决。这更容易使孩子有自信,使孩子更愿意去表现自己,也更有勇气去展现自己。

3.正确应用“贝勃定律”,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与不易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某种程度上,对家长的过度要求或关爱的抵抗,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正确应用“贝勃定律”,能缓解这一现象。贝勃定律是指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很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摊,却发现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又不认识,你就对我这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

摊位的老板说:"我才煮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帮你煮了十几年饭,你不是更应感激吗?" 女孩一听,整个人愣住了!是呀,妈妈辛苦地养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小的事,就和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往家的方向走,快到家门时,她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四处张望。妈妈看到女孩时,忙喊:"饭都已经做好,快回去吃,菜都凉了!"此时女孩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对亲人朋友的关爱总是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的一点帮助,却我们就感激不已。这便是"贝勃定律"在操作我们的感觉。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而且期望值很高。有时他们少了一丝关爱,我们甚至会恶言相向。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抱着多大的期望,因此,他们的一点点帮助,我们都感动不已。

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已经把父母的关爱变成理所当然,父母多说一句就会引起反抗和逆反。家长要学会正确应用“贝勃定律”,引导孩子体会自己的不易,规避超限效应的同时,起到应有的刺激作用。

写在最后: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成年以后的茁壮发展,作为家长一定要正面、积极引导,切不可操之过急。注意孩子在成长中的变化及诉求,及时的给予合适的关爱和鞭策。更要学会对孩子的选择和努力给予最大的支持和认同,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更要不吝美好的词语去鼓励称赞,这样对于孩子的激励远比唠叨有效。

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合理的尺度,超出这个尺度,事情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就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的教育孩子,不要成为孩子身上的第二张嘴。适当的给予他们尊重和空间,才能让孩子塑造更好的自己,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学习在路上作文 生命诚可贵作文800字 初一英语作文80词 别作文 坚持不懈作文 写人写事作文600字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 反思作文500 六年级作文第一次 少年中国作文 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难忘的作文400字 暑假旅游作文400字 夏夜交响曲作文 人生如梦作文 有趣的游戏作文 小人物作文素材 作文快乐中秋 作文纸条素材 写物的作文200字左右 以不可怕为话题的作文 珍惜现在作文 万物贵其真作文 美德作文开头 校服英语作文 出去玩作文 走进初三作文400字 描写小草的作文150字 游瘦西湖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