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石阡县:山水茶城新崛起

2020-12-20 14:25:01
相关推荐

石阡县地处武陵山脉第二高峰佛顶山下,境内千峰竞秀,绿水争流,素有“泉都”美誉,有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美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GDP从1949年的857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95.52亿元。70年来,石阡奋力改善基础设施,打通发展通道;着力提升产业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从“一穷二白”跨入县强民富的新时代。

山字做文章初秋时节,笔者攀上佛顶山,俯瞰石阡,处在大山中的石阡,已有10万余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实现“整县摘帽”。“以前面对茫茫大山,我们真的没有一点办法。而现在这灵秀山水,已成了推动石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宝。”石阡的干部群众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的石阡念山字经、做水文章、打生态牌,盘活了沉睡亿万年的山水资源,奏出了一曲“山、水、茶、城”四乐同奏的富民乐章。借山水之灵气,绘发展之胜景。近年来,石阡重点在山、水、茶、城等方面下功夫,深挖绿色“金矿”,把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响了“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品牌。尧上古寨,坐落在佛顶山下,虽地处偏远深山,但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村民黄秀金乐呵呵地说:“我们有青山做靠山,乡村旅游得以持续火热。”然而70年前,“靠山”却是一座“穷山”。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村民,世世代代与山中树木鸟兽为邻,交通不便,生活贫困,许多村民依靠在山里伐木烧炭过日子。黄秀金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尧上人几乎家家都在烧炭卖。10多年前,黄秀金就在相邻的黔东南镇远县买地修房子,发誓再也不回“穷山”。10年前,为彻底改变农村群众生活生产面貌,石阡修通了通往尧上的道路。同时,当地依托独特的山地气候资源、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规划乡村旅游。旅游兴游客来,“穷山”变成了“靠山”。村里很多世代务农的群众,摆摊卖土特产、小吃,开办农家乐、乡村旅社,渐渐告别贫穷,迎来新生活。当初发誓不再回来的黄秀金,也卖掉外面的房子,返乡办起了农家乐。“昔日尧上苦,今朝日子甜。”黄金秀说,游客多时,一个月收入就有五六万元。如今,尧上已有农家乐17家,民宿13家,每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尧上之变,是石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石阡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奋力让一座座“穷山”变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靠山”。石阡依托山水资源,着力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示范景区,鸳鸯湖、尧上古寨、楼上古寨等竞相发展,昔日守着大山过穷日子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温泉淌金银2007年,中坝街道的中坝大桥桥头钻孔时,一股滚烫的温泉喷涌而出,乐坏了当地群众。大家用这股温泉水洗菜洗衣服,或用水桶挑回家洗澡。石阡是中国温泉之乡,境内遍地是温泉。据统计,该县有热矿泉自然出露20处36个出露点,水温27℃至55℃,地热水总流量23311吨/天。在石阡城南,有中国最古老的温泉之一。其设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然而,丰富的温泉资源,过去却是白白流淌山间的“闲水”。中坝镇打出的那眼温泉,便因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投资商不愿冒险投资开发,白白流淌了十多年。近年来,石阡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国温泉之乡”的品牌优势,不断挖掘温泉文化内涵,推进“温泉”特色小镇建设。把闲水变成了致富水,穷乡僻壤变成了旅游胜地。2014年,石阡县招商引资打造佛顶山温泉小镇。项目投入资金14.5亿元,共占地627.80亩,总建筑面积55.73万平方米,单日最高可同时接纳上万人,是目前贵州最大温泉综合体,于去年底正式开业。“现在一个月人流量稳定在1万到2万间,高峰期一天503间客房全部住满,光入住就有六七千人。”温泉小镇酒店综合部副主任杨杰介绍。资源活起来,人流多了。依托温泉小镇,农家乐、家庭旅馆、旅游商品加工等相关产业遍地开花,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石阡温泉水既可洗浴,又能直接饮用,水质优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和医疗用水标准,被中国矿业联合会专家赞誉为“全国独有,世界少有”。石阡矿泉水含有偏硅酸、锶、锌、锂、硒等人体所需的珍贵元素,是全国唯一含硒量达标的矿泉水。石阡也在2009年被中国矿产联合会评为“中国矿泉水之乡”。近年来,石阡县不断做好水文章,深度挖掘水资源,做活矿泉水产业,依托石阡矿泉水绿色、营养、健康、稀有的特点打造石阡好水。大沙坝任家寨村,就把山间泉水也变成了脱贫活水。2016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9%的任家寨村,决定借水生财。依托村里优质的山泉水,村民集资修建桶装水厂,并组建大兴源泉山泉水专业合作社。2018年,该村合作社实现总产值130余万元,净收入50多万元,全村278户1018人户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水厂还解决村里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古茶新枝俏秋高气爽,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漫山的茶树,一片翠绿让人心旷神怡。“依靠发展茶产业,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6180元。”大屯村支书周绍军说。过去,大屯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稻谷、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土地贫瘠加上人多地少,守着荒山过苦日子。现在大屯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并沿着“茶旅融合”思路,“接二连三”发展,朝着乡村振兴的梦想奋力前行。石阡苔茶种植历史悠久。汉代杨雄著《方言》、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道》、明代《黔记》、清代《续黔书》《贵州通志》等史书、方志都有记载。“夜郎山来夜郎林,夜郎山上好茶林。夜郎山上好茶树,夜郎种茶卖京城……”石阡人口口相传保留的“夜郎古歌”,生动描绘了在千年前石阡人种茶、采茶、制茶等生活生产场景。据记载,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经商人之手销往欧洲。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石阡有数十万斤茶叶出口苏联及东欧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苔茶遍及全县各乡镇,总面积约有五六万亩。1958年8月,石阡五德镇新华村出产的苔茶赴京参加“群英大会”。然而多年来,石阡茶产业未成规模,零散分布在聚凤、五德、坪山等乡镇。本世纪初,该县茶园在经历大量砍伐后,仅存万余亩。从2003年开始,石阡把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作为引领全县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茶”工程,茶园面积逐渐增加。“老茶”发新枝,石阡苔茶再度恢复生机,不断壮大。近年来,石阡按照“八要素”施工,进一步做实基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石阡苔茶一跃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跻身贵州“三大名茶”之列。据统计,目前石阡茶叶面积已达36.74万亩,覆盖19个乡镇(街道)的280个自然村,涉茶企业达到770余家。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二、铜仁市第一。茶叶已成为石阡富民强县的一项支柱产业。去年,石阡茶叶产量达到2.4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3.76亿元,成功带动全县8万农户30余万茶农增收。古城新颜笑有人考证,古夜郎都邑就在石阡。也因此,石阡历史文化格外厚重,有着“夜郎故里”之称。厚重的历史,良好的生态,孕育了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气势恢宏的石阡府文庙见证着世代变迁,千年不息的龙川河述说着悠悠岁月。龙川河是石阡的母亲河。陆路不通的年代,石阡人通过这条河,把茶叶等特产运出山,把盐、火柴等日用百货运进石阡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阡,船夫的号子声、织布机的梭子声、更夫的打更声交响在龙川河畔,虽然有几分破旧,却也别有一番风情。”72岁的成文显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阡城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体系日趋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石阡结合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融合温泉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温泉之城、长寿石阡”,全力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特色城市。“现在晚上出来散步,龙川河上虽然不见了过去舟楫往来景象,但霓虹闪烁、碧水悠悠,河畔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成文显说。行走龙川河畔,可谓一步一景,处处充满诗情画意。不仅城变美了,商贸也繁荣起来。石阡老城新街,商铺林立,据统计,城区商铺达数万家,其中不乏湖南、重庆等地来此经商及居住者。念好“城”诀,石阡不单局限县城发展,还按照城乡统筹思路,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为网点的新型城镇体系,成为全省20个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县。石阡已建成以省级示范小城镇本庄镇和市级示范小城镇聚凤、白沙为示范的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小城镇,建成以甘溪乡坪望村、坪山乡坪洋寨村、聚凤乡廖家屯村等为示范的美丽乡村。“城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貌”,这是石阡城乡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该县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25%增加到2017年的36.1%。 山水茶城,绿色崛起。70年峥嵘岁月,石阡青山秀水生金银,茶乡城美名四方。跨入新时代,“山水茶城”文章不断做深做实,石阡正崛起为镶嵌在武陵山脉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作者潘佳本

编辑 王迟

编审 杨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寒冷的一天作文 三年级作文过生日 名人写人的作文 作文谢谢你我的妈妈 观察作文800字 关于地球污染的作文 高中万能英语作文模板 关于调查的英语作文 特写作文怎么写 听歌有感作文 三百字左右的作文 校园里的雨作文 中国高铁作文 家乡的竹林作文 假期生活作文450字 真诚的道歉作文 三年级关于关爱的作文 随遇而安的作文素材 描写陀螺的作文 我不再胆怯作文 以笑为主题的作文题目 制作飞机模型作文 鬼屋探险作文 关于写朋友的英语作文 民宿作文 成长经历作文600字 稻草定律作文800字 我的好朋友作文六年级 我最喜欢的地方作文450字 遵守纪律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