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为印度哲学六宗 发展了《吠陀》的思想 表现了思辨的特点

2020-12-25 19:30:01
相关推荐

作为印度哲学六宗,发展了《吠陀》的思想,表现了思辨的特点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说说印度哲学。瑜伽派的学说,主要是讲宗教修行的理论。瑜伽原为一种修行的方法,相当于中国的气功。早在哈拉巴文化时期,瑜伽就已出现。哈拉巴文化的一些印章上,描绘了与这种功法有关的图像。“奥义书”也提到苦行者修炼瑜伽。约公元前2世纪中叶时,钵颠阁利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瑜伽作了总结性的研究,撰写了《瑜伽经》一书,使瑜伽形成为一个学术派别。传至今日的《瑜伽经》是公元300——500年编订的本子,其中有后人增补的内容。

瑜伽派从理论上对“瑜伽”下了一个定义:是对心的抑制,使思想停止活动的修炼。通过瑜伽修炼,可断灭尘世之欲念,摆脱人生之痛苦。瑜伽派对“瑜伽”的实践过程作了分析,指出要抑制心的活动是不容易的。在修炼之初,会出现各种想法、思考和情绪。因此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对象,冥想静思,排除一切杂念,进而达到消除主观意识,停止思维活动的境地。这种方式又称禅定。

史诗《罗摩衍那》中的《薄伽梵歌》对禅定作了描述:找一块僻静清洁之处,身边仅置一块布、一块鹿皮和姑尸草,席地而坐,全身放松,目光注视鼻尖,调服心猿意马,仅默想着我,想着我而忘怀一切。这时,广阔无边的海洋渐渐呈现,一滴露珠落下融入大海之中,个体知觉慢慢消沉,心中的思念消失殆尽,一切皆为虚无,思维活动便不复存在了。

瑜伽派认为,一般人做禅定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有其他功法与之相配合,合为八种,即不杀生、不妄语、不盗、不淫、不贪,名曰“禁戒”;修行前诵读经文、祈祷神灵,名曰“遵行”;修炼时采取正确坐姿,名曰“坐态”;调节呼吸,使呼吸舒缓下来,至两耳听不到呼吸为度,名曰“调息”;控制有感观而产生的杂念和情绪,名曰“制感”;使心神集中于一处,名曰“制持”;心神始终集中于一处,名曰“静虑”;对冷热、苦乐等毫无感觉,名日“等执”。到了这一阶段,一切烦恼、欲望杂念消失,心完全处于平静和安适的状态。以上八种功法,亦称瑜伽八支。

瑜伽作为一种修行方法流行相当广,为许多宗教流派所采用。瑜伽有强身健体之功能。但瑜伽派把这种功法与所谓灵魂转世结合起来,强调通过修炼能使灵魂摆脱轮回。这就使瑜伽成为宗教的工具。瑜伽派后来发生分化,形成为一些小的派别,如格尔玛瑜伽派、哈特瑜伽派,等等。前者认为,修炼重在保持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平时举止端正,善待他人后者主张修炼时除静坐外,亦可站立,用手和其他部位做动作。现在印度流行的瑜伽操便是由哈特派的功法发展而来的。

胜论派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相传创始人为迦那陀。他著有《胜论经》一书,为胜论派的经典。钵罗奢思多波陀(约6世纪)的《摄句义法论》等,是《胜论经》的重要注释本。早期胜论派较重视对万物起源问题的讨论,提出一种“极微”说。胜论派的“极微”说,较之数论派更为深刻。它以为,极微分为地、水火、风四种因素。它们有不同的性质,地有色、味、香、触;水有色味、触、液、润;火有色、触;风有触。这四种因素在运动中结合,形成世间的万物。胜论派从逻辑上对极微的存在作了较深入的推论。

它指出,世界万物都是实体,其存在是暂时的,最后都要消亡。如果世界上仅有暂时的东西,而无水恒存在的东西,那么世界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因此世界上必定有水恒的东西存在。这种永恒的东西就是极微。另一方面,一个物体的分割不可能是无穷尽的。若物体可无限分割,那么物体的体积将极微说与一些非婆罗门教思想流派的万物起源说有类似之处。胜论派的是一样大小,而这是不可能的。物体不可分割之终点就是极微。

正理派与胜论派的联系紧密。它们有时合称为正理-胜论派。约公前1世纪,乔答摩撰写《正理经》一书。他被认为是正理派的创始人。存的《正理经》,约编定于3至4世纪,有后人增益的内容。《正理经》。在肯定梵的作用的基础上,胜论派指出,梵作为造物主,与其所创造的万物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宇宙灵魂梵与个体灵魂“我”是不同的;然而“我”都来源于梵,具有梵性,从这点来说,它们又是同一的。这一观点对奥义书的“梵我一如”说作了修改,被称为“不一不异论”。

《梵经》还分析了灵魂的轮回转生过程,以及正确地认识、领悟梵的途径。它指出,正确领悟到梵的存在,使“我”回复于梵,与梵合一,才能摆脱轮回转生。跋达罗衍那之后,吠檀多派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商羯罗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梵经》的思想。他认为,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唯一不二的,其余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但是人们很难正确地认识梵。在人们看来,梵似乎有两种,一是表现为源注释本很多,较重要的有筏差衍那(约5世纪)的《正理经疏》,等等。

正理派与胜任派在理论上的重点有所不同。胜任派学说重视探讨万物的起源问题,正理派则重视认知与逻辑推理的方式。早期正理派提出一种“量”说。“量”是指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和来源。此派认为,“量”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和声量四种。现量指感观与外界事物接触后所产生的感觉。现量分为两种,一是含有一些概念、观念的感觉,称之为有分别现量;一种仅有单纯的感觉,称之为无分别现量。

比量指的是推理,也分三种,即从原因推知结果的有前比量,从结果推知原因的有余比量,从同类东西来推理的平等比量。譬喻量指据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来认识事物。声量指可信赖人的言教,分世间可感知物的声量,以及世间不可感知物的声量两种。早期正理派的学说也涉及认知的对象、认知的心理活动等方面。正理派讨论认知问题,较之其他学派更为深入,表现出对逻辑推理的重视。后世一些哲学家常把正理派的逻辑理论与欧洲的逻辑学进行比较。

在正统哲学六宗中,吠檀多派形成最晚,一般以为跋达罗衍那(约1世纪)的《梵经》,是此派最早的经典。但吠檀多派在印度哲学史上的影响较之其他学派要大得多,其学说是印度教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梵经》重视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奥义书的思想。它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梵。梵不仅产生万物,而且决定万物的生存和灭亡于梵的万物,其有属性;另一种无属性的、摆脱了一切条件因素作为造物主的梵。梵被视为二,只是人们的主观看法。实际上梵只有一个。

商羯罗在强调梵的不二性时,从真实与虚假上,说明了梵我的关系。这一观点,被称为“不二一元论”。以“不二一元论”为基础,商羯罗认为,解脱也有两种。一种是渐解脱,产生于对梵的假象的认识,不是真正的解脱;另一种是认识唯一的梵后的真正的解脱。商羯罗是8世纪后半叶的人物。他以后,吠檀多派又有很大的发展,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之一。

据以上分析,可见正统哲学六宗从不同的方面发展母亲女神像了《吠陀》和“奥义书”的思想。它们的学说表现出更明显的思辨特点,对哲学上重要问题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其中有的与宗教思想已大相异趣。这些,无疑反映了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读书真好作文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微笑作文450字 赞美学校的作文 点滴真情作文 写风景的作文400字 留住什么作文 小学一年级作文大全 我的朋友作文800字 静待花开作文 初二作文题目大全 状物作文400字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 饺子的做法作文 九年级作文800字 包容作文800字 写景作文开头和结尾 初中作文400字左右 青春的味道作文 为什么点赞作文 爬长城的作文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 四年级下册作文题目 橘子洲头作文 一年级作文30字 红色革命作文 梅花的作文300字 描写油菜花的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500 珍惜当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