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是如何在四个月内快速丢失的

2020-12-26 16:40:01
相关推荐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谋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给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对北大营发起了进攻。

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路轨嫁祸给中国军人

当时日军关东军仅有2万人,而张学良在东北地区的东北军共有陆军独立步兵18个旅,独立骑兵5旅,炮兵4团1营,工辎各一营,总兵力约20万人。空军有4个大队,飞机262架,海军船舰约3万吨。兵力是如此的悬殊。并且东北的兵工厂还可年产枪支1万支,兵工厂仓库内存储步枪8万支,机枪4000挺,800多门大炮。关内还有10万兵力。可日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打败东北军,并且日军次日就占领了沈阳,一个星期之内占领辽宁吉林。虽然日本之前同中国交战中打过几场胜仗,但是仅凭2万兵力轻而易举占领大半个东北却让人无法想象。

日军清点东北兵工厂的捷克式轻机枪

日本人谋本舍三在《关东军史》写道:“因虑营内设伏,为激烈之反抗,故前线士兵,不敢十分挺进,只以极猛烈之炮火相恫吓。”连日本人都以为会是一场恶战。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的快速丢失?

第一:张学良对局势的误判和不抵抗命令事变前奉军第七旅已经发现日军要在近期制造挑衅事件的迹象。9月6日,张学良命沈阳军事负责人谓,“无论日人如何寻事,须万分容忍,不与抵抗,以免事态扩大。”

事变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在得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在北平张学良打电话报告。张学良给出的谕令:“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抵抗。其后又接到报告称工业区的迫击炮厂、火药厂,均被日军袭击。当时朱光沐、王以哲等,又打电话向张学良报告,得到仍不抵抗的命令。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呢?9月21日张学良在北京协和医院对新闻记者说:“据昨夜接到辽宁之报告,关于沈阳中日不幸事件之情形,早已知矣,惟因对此不独无抵抗之能力,且又无交兵之理由,是以绝对不加抵抗,任日本之所为,此种严命,余早已发出。

张学良在1990年接受日本公共电视台NHK采访时,表示“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战争不合乎日本政府的利益,日本政府应会约束关东军”。

张学良

由此可知张学良还以为日军如以前一样,来找点找麻烦。也认识到东北军与日军的实力差距。这些借口在九一八当夜不让抵抗可以说的过去,但次日日军攻打沈阳,东北势态严重恶化,此时不让抵抗则是张学良个人能力问题了。

第二:无备防有备日军的确实力日本虽然地小,野心却很大,所以日本人很早就有了大陆政策出台,东北被日本认为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虽有偶然的因素,但不是临时决定的,而是日本经过多年的调查布局,准备周全之后的必然行动。

而反观中国方面,全国上下明知日本野心勃勃,只幻想日本面临国际上的压力不敢大举入侵中国。奉军当时明得知日本关东军近期有动作,却没有做准备。国民政府也未发展出对日有效的情报系统。

第三:“攘外必先安内”1930年5月,蒋介石领导的政府军与地方实力派发生“中原大战”。张学良和蒋介石达成协议于9月出兵关内。其后张学良和近10万兵力一直驻扎在关内,导致东北军力减弱。同时“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投入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高达5亿元,死伤30万人,战火波及20多省。这也是老蒋无兵北援原因之一。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1931年5月28日,汪精卫联合两广军阀陈济棠、李宗仁以及孙科等各派系,因共同利益反蒋而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抗衡。

1931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联合北方反蒋势力,在天津设立“北方军事政务委员会”出师讨蒋。蒋介石则迅速调兵“讨逆”并亲自从南京往南昌督战,国民政府军事力量又被抽走一部分。

在当年7月,蒋介石还调兵30万开始第三次围剿江西红军。

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对蒋介石而言,国内局势很复杂。7月12日,致电张学良,谓“现非对日作战之时,以平定内乱为第一。 ”张学良对日政策受其一部分影响,对日军的挑衅尽量避让,不能引起对日战争。而事变后蒋介石告诉张学良暂无援兵可调。

第四: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斗争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在广州民国政府(粤系)的逼迫下辞职。以粤系为主的新南京政府,任命孙科为行政院长,陈友仁为外交部长。张学良也因东北战事辞去副司令的职务,但获得一个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的新任命,其权利并不变。而日军夺取锦州的战争也在随后打响。

1汪精卫、2李宗仁、3孙科、4陈友仁

粤系南京政府向张学良共发了三个“死守锦州”的命令,张学良也向中央发出三次请援,结果是“请械请弹无应,请航空队救护队,亦无应”。当时财政部长黄汉契却无财可用。中央政府的反应激起前线部队的强烈抗议,奉命守锦州的荣臻批评道:“中央不拨一分粮饷,不发一枪一弹,只在发命抗敌,显然有意徒令我军牺牲,故置我军于死地”。

张学良也质疑粤系国民政府的抗日态度是否真实,因为其外交部长陈友仁早先曾到日本向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建议,要与日本合作以打倒蒋介石,并准备出卖满蒙的权益以换取日本对广州国民政府提供一批武器,后来双方没有谈拢而作罢。

国民政府发布公告宣称对日军绝不退让,实际上却让东北军“自行处置”。张学良和东北军“自行处置”成功,国民政府有功劳。势态恶化,跟国民政府就无关了。国民政府也没有明确的对日方针。据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在满州事变中军的统率》文件中,录有获自中国军方情报:

12月21日,北平绥靖公署令第二军司令部:“我军驻关外部队,近当日本来攻锦州,理应防御;但如目前政府方针未定,自不能以锦州之军固守,应使撤进关内,届时,以迁安、永平、滦河、昌黎为其驻地。”

日军进入锦州

奉系与粤系国民政府已貌合神不合。12月25日日军总攻锦州,张学良撤军主动放弃,当时张学良没有把放弃锦州告诉中央政府。1月2日陈铭枢还在南京“中央政治会议”上报告:“自12月30日以后就没有前线消息了”。放弃锦州消息还是由外国通讯社报导传回中国的。

现在学者多认为蒋介石没有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下达过不抵抗命令。东北军不是蒋的嫡系军队,蒋介石没有理由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但有可能默许东北军不做抵抗,可能是想把损失降到最低。怕强行抵抗,会引起中日全面战争。一边要“安内”另一边还要对抗日军,对蒋介石来说这是很严重的局面。

东北丢失最主要的原因在张学良。张学良手握20万兵马,武器装备仅次于蒋嫡系部队,四个月丢了东北。胡适毫不客气地指出:“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篇作文100字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