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大山深处的他们 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2021-01-03 19:10:01
相关推荐

近日,六部门出台

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要求力争3至5年

让乡村教师地位大幅提高

待遇得到有效保障

据统计

我国有近300万名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

每年约有4.5万名

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他们为孩子铺好走出大山的路

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张桂梅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全国优秀教师、2018最美乡村教师、云南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

20多年来

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

秉持为民情怀

保持着铸魂育人的定力

淡泊名利的坚守

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张桂梅的讲述——

1974年,我17岁,与姐姐一起从辽宁来到云南支边,开启了我的教育生涯。经历过一段人生的波折与兜转,我最终留在了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

这里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很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不久之后,我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来上学的女生不仅数量少,还会时不时从课堂上“消失”。刚开始我很不理解,就跑进山里学生家做家访。有一次从山里回来,半路上天黑了,一个人又累又饿,脚也肿了。我坐在公路边休息,竟然不知不觉倒在地上睡着了。幸亏县里干部下乡发现了我,把我带回了学校。

每次家访,都给我很深的触动。有一次,初三班级团支书林秀(化名)不想上学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何要辍学?第二天我就跑到林秀家问了个究竟。家人说,家里太穷,哥哥在读高中,再也承担不了女娃的学费。我磨破了嘴皮反复劝她和家人,但家里人不吭声,林秀一直低头哭泣。第一次没劝动,我不甘心,又来了第二次,终于说服家人让她重返校园。

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家访,我终于弄明白了女孩从课堂上“消失”的原因: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女孩上到中学,就因为经济负担而辍学。她们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

渐渐地,一个念头在我心里滋长起来,越来越强烈:建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专门收山里的贫困女孩,让她们无忧无虑地接受教育,这或许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命运。

办女校的路,并不平坦。奔走筹款时,有人质疑、有人反对,有时山重水复,有时柳暗花明。5年过去,我仅筹到了1万元,而这连建学校的零头都不够。

转机总在心情跌至谷底的时候出现。2007年,我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一家媒体报道了我筹建女校的梦想,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地政府在学校建设、教师工资、办学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捐款也纷至沓来。2008年,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了,女中教育扬起了前行的风帆。

学校建成后,家访依然在继续。为了留住学生,我12年来走过了将近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了1300多名学生家里,尽己所能给她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为了培育好学生,学校实施极其严格的管理模式,以锻炼她们的刻苦精神,帮助她们获得接受更高层级教育的机会。现在,已经有1645名女孩从这里走进了大学校门。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很多名校都有来自华坪女中的星星之火。

这些年,我时常在想,我什么都没有,无车、无房、无存款;但我又什么都有,有一颗火热的心,这心里有党、有国家、有人民、有学校,有千千万万的孩子。

农加贵

我放不下落松地村的这群孩子——他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获得者、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教师。

他34年如一日

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

他用奉献和坚守

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

潜心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诚朴品格

农加贵的讲述——

20世纪50年代时,落松地村是个麻风病集中医治点,先后有56户人家180余人搬迁至此定居。周围人避之不及,称它为“麻风村”。这里缺钱、缺路、缺物资,更缺老师。20岁那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这里教书,没想到这一试就是34年。

当年的教室就是一间低矮的茅草屋,学生们从家里抬来七长八短的桌凳,用墨水把木板染黑当作黑板,再东找西借一些旧课本,上课的硬件就配齐了。刚开始,我也怕被传染,但每当看到这些来自残缺家庭的孩子眼神中流露的单纯热情与对知识的渴望,我便不忍离开,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了下来。

作为落松地小学唯一的老师,我总结出一套“复式教学法”:首先在高年级指导学生复习旧课,再到低年级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然后返回高年级授新课、留作业,再抽空回到低年级检查作业、解答问题。就这样,我每周都在奔波中讲完70多节各门课程。

时间如此紧张,怎么有效地管理学生?学生自治是好办法。我让全班同学轮流当班长,并且定时做评比;还鼓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做功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深感,教育让困境中的家庭看到了出路,知识为闭塞的山村更新了血液。扶贫先扶智,就是这个道理。

村里人感谢我,东拼西凑给我每月35元的补助,担心我忌讳就用毛巾裹好放在高压锅里消毒,再由他人转交给我;还给我划拨田地,帮我栽种、收割庄稼,补贴家用。我也会时常帮他们写信、修电视、采购物品,并开办夜校,传授种养殖技术。村里修路时,我还干起了钻炮眼、放炸药的活。就这样,村里人把我当成了知心人。

1999年9月,我得到通知要被调离落松地村。临走时,我给同学们上了最后一节课。学生们七嘴八舌地问我:“老师,你能不走吗?以后我们还能见面吗?我们一起把你送到新学校,可以吗?”记得当天大雨倾盆,学生们披着雨衣、打着伞,在积满泥水的路上一步一滑地走着,一直把我送进新学校。我脸上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尽情流淌。再后来,我又申请从新学校调回来了,因为心里放不下落松地这群孩子——他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

这些年,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接连不断,学校里盖起了四层小楼,修建了操场,还安装了各种教学设备,硬件设施大为改观。“麻风村”的阴影早已不再,这里成了芬芳扑鼻的“桃李园”:34年来,我共送走了11届学生,110个孩子,他们走到了山外的工作岗位,成了公务员、医生、老师、警察、企业管理者……

2017年11月17日,我参加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想起总书记与我握手的场景,至今心潮澎湃。这让我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更坚定要把这里的生机与希望传递得更远。

万桃桃

看到孩子们开心,我就很满足了。

80后乡村教师万桃桃,这位喜欢傣族剪纸的“孩子王”,用自己的坚守,给了非遗文化传承一份朴实无华的答案。

一张彩纸

一把剪刀

不打底稿

傣家竹楼、孔雀、小卜哨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名女教师

一群小学生

一堂剪纸课

傣家人传承千年的剪纸技艺

在一所乡村小学有了众多“小粉丝”追捧

万桃桃的故事——

2009年,即将毕业的万桃桃第一次接触到傣族剪纸。“当时,我嫂子带我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梅喊老师家看剪纸作品。邵老师拿了一张彩纸对折几次,没有事先构图,随手拿起剪刀在对折后的彩纸上游走,不一会,彩纸就变成一座精美的佛塔……”。邵梅喊神奇的剪刀手深深吸引了万桃桃:“就是那一次,我对傣族剪纸有了异样的感受,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0年,万桃桃毕业成了教师,被分配到芒市遮放镇邦达小学任教。谈起为什么会将剪纸带入课堂?万桃桃说,最初只是自己的兴趣,看到有的孩子也喜欢跟着学,自已就特别高兴。觉得给孩子传习傣族剪纸,可以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后来就从兴趣小组开设了艺术课。

“刚开始还是担心那么小的孩子会不会有兴趣,担心用剪刀会不会危险,就简单地教一些有着傣族生活元素的画面,像竹楼、劳作、放牧、节庆等,培养他们兴趣和观察能力,了解身边的生活。没想到孩子们兴趣很高。有一次,一个学生厌学,做了家访也不愿上课,但一到剪纸兴趣课就来教室“。万桃桃说,傣族剪纸的选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场景,他们觉得可亲可感,这也是傣族剪纸作为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吧。后来,她会把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老物件,制作成课件向孩子们讲述背景和用处,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傣族的历史文化,再通过剪纸技艺将其中重要的元素呈现出来。

2013年,万桃桃从邦达小学调到户弄小学任教,也把教学生剪纸的习惯也带到这里。2015年,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剪纸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列入学校的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她教会了上千名学生剪纸技艺。“有的学生毕业还对傣族剪纸很感兴趣,双休日或者寒暑假有时间会让我继续教他们剪纸。”万桃桃笑着说。

在万桃桃带动下,傣族剪纸成为户弄小学的艺术教学特色,有更多老师参与到这项非遗文化传承工作来。她希望能有机会到州外乃至省外去参观学习其他地方的剪纸艺术,了解各地剪纸的特点和亮点,然后与傣族剪纸结合,让傣族剪纸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胡小五

当一名乡村教师,是我的理想,这个理想没有完全实现,总感觉像一篇作文还没有结尾。

毕业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院,胡小五自豪地自称是个“小陶子”,“要说谁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当然是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理念,耳濡目染,大学时,我就确立了做一名乡村教师的理想。”

中等身材

红扑扑的脸庞挂着微笑

马尾利落地扎在脑后

明亮的眼眸跃动着光彩

在课堂上

胡小五像块带电的磁石

牢牢地吸住每个孩子的目光

一节普通的数学课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胡小五的故事——

2003年8月,南京江宁姑娘胡小五,报名参加了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耿马县,从志愿者到小学教师,一转眼就是17年。

毕业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学院,胡小五自豪地自称是个“小陶子”,“要说谁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当然是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理念,耳濡目染,大学时,我就确立了做一名乡村教师的理想。”胡小五说,毕业前夕,正值国家启动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深深吸引了她,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简陋的校舍、辍学孩子们渴望的眼神经常浮现在脑海里。

“县城应该不缺教师,在被需要的地方实现“陶子”的价值,才是我成为志愿者的初心。”胡小五心想,于是她婉拒了乡镇教办的工作,主动要求到贫困山区学校任教,最终到了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孟定镇新寨小学,成为六年级班的一名教师。

“乡村教师的生活,和我预想的太不一样了,也想跟家里人倾诉,又怕家里人担心,一放下电话,就流下泪来。当时也想过,自己是不是有点冲动?”提及往事,胡小五腼腆地笑了笑。

因为胡小五的到来,新寨小学的数学课有了模型,美术课有了素描、线条、比例、明暗;自然课有了实验,墙角下、田埂边都变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当胡小五离开时,孩子们送来一个盛满礼物的大纸箱,水果、照片、卡片,还有一张学生翻山越岭从寺庙里求来的护身符……胡小五眼里湿润了。

2005年初,服务期满的胡小五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继续留在耿马从教。“如果说第一次选择有些冲动,那么这次申请留下,是当乡村教师的理想越发明晰、坚定起来,呆了两年就回去,没法跟自己交代。”

就这样,胡小五成为了耿马县五华民小的一名教师,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同事都在猜度这个南京姑娘“热度”能保持多久,不曾想,一年后,胡小五将户口迁到耿马来,还与当地土生土长的丈夫相恋、结婚,成了一个耿马人。

但胡小五还有一件心心念念的事儿——要去更艰苦的山区学校轮转支教。“当一名乡村教师,是我的理想,这个理想没有完全实现,总感觉像一篇作文还没有结尾。” 胡小五说,五华民小条件是比较好的,自己想到更需要教师的山区去,去帮助、带动更多教师、影响更多孩子,让一个带动一个,一家带动一家。不忘初心,爱满天下,胡小五还在路上。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

他们却用一生

选择平凡,选择寂寞,选择奉献

只为让山里的孩子都有学上

看到外面的世界

走向明亮未来

人生幸事莫过于遇到一位好老师

教师节临近

向这些伟大的老师致敬!

综合自央视新闻、云南日报、光明日报、开屏新闻等

责编:赵婷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美好的一天的作文 奇妙的想象作文50字 长征作文 难忘的军训作文 动物作文英语 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作文 理性思维作文 我喜欢的一项活动作文400字 我喜欢的昆虫作文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描写植物的作文500字 狗忠诚的作文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文300字 作文触动心灵的风景 小狗欢欢作文 有关内在美的作文 小鸟的声音作文 有关老师的英语作文 与端午节有关的作文400字 推车作文 第一步作文800字 姥姥的生日作文 森林防火知识作文 母爱的作文100字 留在心底的歌作文 豆芽的作文400字 英雄事迹作文400字 作文坚持800字 汾河二库作文 吹气球大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