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每一位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 都该看看这部30年前的电影

2021-01-05 21:20:01
相关推荐

文 / 观影君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时,落笔如收刀入鞘,撒书作漫天雪花,人生的轨迹自此也将变得大不相同。你去大城市的985,他去小县城的职业技校,而我早早地步入社会接受捶打,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学无止境,其实高考最大意义在于教育的延伸,而相较于好学校,更难得的是遇到一位好教师。

若是要评选出电影中的最佳教师,相信很多人会把这一票投给[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吧。

今天是[死亡诗社]上映30周年的纪念日。

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独立思考,关于为人师表,30年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死亡诗社]把这些话题讲得那样透彻。

基汀这个角色的备选演员中包括梅尔·吉布森、亚历克·鲍德温、米基·洛克和比尔·默瑞这些大碗,最终由罗宾·威廉姆斯出演,他也凭此角色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影帝提名。

[死亡诗社]的好是不存在争议的,上映后在全球收获了超过2.35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年全球票房第五高的电影。入围了第62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提名,最终收获了最佳原创剧本奖。罗宾·威廉姆斯曾形容这部影电影就是“一部年轻人的圣经”。

[死亡诗社],豆瓣评分9.0,IMDb8.1

对于以喜剧电影出道的罗宾·威廉姆斯来说,[死亡诗社]是一次成功的转型,也为他之后出演[无语问长天][心灵捕手]等电影铺平了道路;对于彼时初入演艺圈的一众新人(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伊桑·霍克、乔西·查尔斯)来说,[死亡诗社]也是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

嫩得出水的伊桑·霍克,当时他仅18岁

30年过去了,“船长”罗宾·威廉姆斯远去不再返航,当年的小鲜肉们也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而[死亡诗社]的伟大,也在时间的流逝中被进一步证明。

2014年8月11日,罗宾·威廉姆斯去世

故事发生在一所名为威尔顿的预备学校 — 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在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中,隆重的开学典礼正在举行。

对称的教堂,统一的着装,整齐的队列,象征知识之光的蜡烛被依次点亮,校长诺兰骄傲地问出:“我校的四大支柱是什么?”手持蜡烛的众学生起立回答,“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言毕旋即坐下,面无表情,像极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MV中被炮制出的流水线产品。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MV

这种种迹象都指向了沉闷压抑、刻板守旧的学校气氛,在教条礼数的约束之下,学生们个个自律安分,维持着学校的光鲜外表,以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此地。

可事实真如所见这般吗?

并不是。

开学典礼结束后,学生们关上宿舍门,四大支柱转眼就被窜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和排泄”,而威尔顿(Welton)也成了他们口中的“Hell-ton”(地狱学院)。

不过这样的乖戾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反抗的方式也无非是凹个造型,喊个口号。尼尔的父亲让他专心读书,别再参与校史年鉴的编辑,尼尔说“不”,立马就被一通教训,完事后尼尔只得乖乖认错,并答应不再碰校史的事。

我错了,您别再说了

在正式上课后,化学老师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安排好整个学年的实验计划,拉丁语老师反反复复死磕着某个单词的发音,数学老师强调了几何问题的精确性,这看起来和印象里的传统教学无异,学院派,老一套。

学生们也极力配合,认真听讲,把老师所说的一切奉为圭臬,详实摘抄,场面极度和谐,引起校方舒适。

可就在这时,搅局者出现了。

传统与革新

新来的英语老师基汀一改威尔顿学校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在他的第一节课,就给了学生们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基汀把学生们全部带出了教室,参观了已故校友的照片,他用惠特曼诗歌中的“哦,船长,我的船长”代替了自己的名字。学生们显然被这位不走寻常路的老师惊到了,眼里放光。

内心OS:这老师有点意思

《哦,船长,我的船长》是惠特曼为林肯总统所写的一首诗,而林肯是废除奴隶制,带领美国走上自由之路的一位总统。基汀以“船长”自称,也表明自己想要带领学生冲破桎梏,追寻自由的意愿。

基汀让学生念了一首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劝少女们珍惜时光》:“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将凋谢。”他说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用拉丁语讲就是,“carpe diem”,意即“seize the day”。

这是基汀交给学生们的第一课,他告诉学生们要珍惜时间,活在当下,去创造非凡。

基汀老师的第二堂课是撕书。他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将课本的序言全部撕掉,大部分学生们都愣住了,他们在慢慢地试探,小心翼翼地撕下第一页。在基汀老师的鼓励下,“这又不是《圣经》,你们不会因此下地狱的”,他们这才完全放开,教室里满溢着自由的气息。

撕去的不只是课本,还是教条的外衣;丢进垃圾桶的不只是无聊的序言,还有用公式来为诗歌打分的荒谬理论。

死记硬背,尊崇课本的想法开始在学生心里动摇,教条主义的瓦解从质疑开始,基汀老师引导着学生们迈出了第一步,在他们心里埋下独立思考的种子,也赋予了他们极大的力量。

基汀老师的第三课,带领着学生站上课桌,另眼看世界。他说,“一旦你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就像在读书的时候,不要总想着作者是怎么看的,要重视自己的想法,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你永远猜不到基汀老师接下来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授课,他总是不拘一格,勇于革新,哪怕换回的是同行和校长的不解与指责,但这些都代表了他的态度,一种诗性的教学模式,明快而欢喜,传授知识在辅,重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与自由可贵。

基汀老师的第四课,依旧不在教室,他化身体育老师,让学生在贝多芬《欢乐颂》的乐音中踢球。在踢球前,每人都要大声地念一句诗,使他们充分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摆脱一切束缚,将生命推向极致。

基汀老师的第五课在院子里。他安排了三位学生一起行走,旁边的同学打着有规律的节拍。几步路后,三人的步调不自觉地保持了一致,很难再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这说明了集体规训对于个体意识的影响是强大的,在他者的驱动力下,个体通过与他者的认同而异化为一个他者,丧失了自我。而基汀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寻回自我,保持个性,哪怕是站在原地不动,也好过盲目跟随。

这么五剂猛药下去,学生们个个都像被开了光,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成长的迅捷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去迎接明天。

理想与现实

遇见基汀老师后,很多学生的人生都发生了改变。

他们在校史中找到了基汀老师思想与众不同,行为离经叛道的源头 — "死亡诗社",这是一个通过诗歌交流以吸取生命精华的组织。

在诗歌的感召之下,他们决定效仿基汀老师,成立一个新世代的“死亡诗社”。他们违反门禁,半夜溜出学校,钻进黑漆漆的印第安山洞,靠手电筒照明。

隐蔽且幽暗的山洞是原始、蒙昧的象征,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的原始居所。“死亡诗社”选址山洞,也暗示了成员们回归到了一种本真的状态。每个人卸下了面具,无拘无束,读诗、谈笑、歌唱、抽烟、击节而歌,与威尔顿学院里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死亡诗社”,他们对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转变了看法,挖掘到了平淡日常下的美好和激情。被动变为主动,感性取代懵懂,虽名为“死亡”,实则是心灵的新生。

腼腆的托德甚至不敢在同班同学面前念完一首诗,基汀老师抓住他,捂住他的双眼,一面转圈一面逼迫他把脑海中的意象直接说出来。哪怕再滑稽、再荒诞,只要说出来了,那就是诗。托德战胜心魔,作出了第一首诗。

托德还把每年过生日都会收到的相同的文具盒从楼上丢了下去,这也是对父母程式化关心的一种无声反抗。

查理在校刊上发布了一篇反对威尔顿学校不招收女学生的文章。在学校大会上校长放话要严惩始作俑者,但是查理毫无惧色,举着电话站了出来,对校长说,“是上帝打来的电话,他说威尔顿需要女生”。

诺克斯面对喜欢的女生克里斯,起初是畏首畏尾,连打个电话都浑身哆嗦、话不利索的软蛋,可在加入了“死亡诗社”后,他变得勇敢,能大声说爱,摘下鲜花跑到克里斯的学校要亲手交给她。

对父亲言听计从的尼尔争取到了话剧《仲夏夜之梦》的男主角,他显然知道父亲不会同意,但又不愿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因为成为一名演员是他最大的梦想。

于是尼尔一改在父亲面前的怯懦形象,冒充父亲写了一份家长同意书。最后他顺利登上舞台,博得了满堂掌声。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在基汀老师的教育和“死亡诗社”的帮助下,这些学生重新认识了自我,审视着生活,并决心要摆脱日复一日的庸常。

但这是一场战争,新与旧,生与死,现实与理想的战争,壁垒无所不在,人人身背枷锁,不磕个头破血流,又怎能成功呢?

既是战争,它就该有个战果。

这场战争最终以尼尔的死亡和基汀老师的离去收场。

死亡与新生

在话剧《仲夏夜之梦》演出结束后,基汀老师一再鼓励尼尔说,“你演得很棒,我都看呆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可是尼尔的父母却对他大失所望,认为他荒废学业,净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想演戏?没戏。“你要上哈佛,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尼尔的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无论尼尔怎么劝说,总是迅速淹没在劈头盖脸的呵斥声中。

在最后一次争取无果后,尼尔的脸上流露出了一种平静的绝望,那是比痛苦与伤心更冰冷的情绪,恰似窗外的漫天飘雪。

终于,在当天晚上,尼尔带上了演出时的精灵荆冠,静坐在父亲的书房,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个人与权威,理想与现实的对抗中,尼尔败下阵来,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每一起自杀事件中,都有凶手。很明显,真正的凶手就是尼尔的父母,是他们不容半点反驳的,自以为是的威权。但固执如斯又怎会承认呢?

于是,基汀老师成了替罪羊。

校方认为尼尔的死与“死亡诗社”脱不了干系,而鼓励他们成立这个组织的基汀先生更是难辞其咎,并且他还鼓励尼尔继续演戏,所以才酿成如此悲剧。在学校的施压之下,托德、查理等“死亡诗社”成员也不得不出来指认基汀老师。

影片的结尾,基汀老师遭到学校解聘。当他返回教室带走自己的东西时,整部电影积攒的情感在那一刻全部释放,达到顶点:托德第一个站上桌子,冲着即将离去的基汀老师大喊:“哦,船长,我的船长。”

在他的带动下,班级里的部分同学也站上了桌子,任凭代课的校长如何歇斯底里地让他们下来,也不为所动。

基汀欣慰地看着他们,轻声说了句,“谢谢,孩子们”。

尼尔自杀了,基汀老师被解聘了,少数敢为人先的革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去动摇传统教育的根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但这看似悲剧的结局并非让人乐观不起来。

因为在失败与死亡之中还隐藏着新生与传承。那些关于自由,关于梦想,关于诗歌的石子,投进了学生们的生命之中,荡起涟漪,给了他们站上课桌的勇气。甚至连一开始反对基汀的另一位老师也开始效仿他的教学方法。

一个“船长”走了,还会有下一个“船长”站出来。

好电影就是,它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永不过时,它所提出的的观点和理论即使在30年后,仍值得被反复思考。

学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道安全屏障,传统的教育体制与孩子天性间始终存在着隔阂,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要兼备人文关怀,尽力去消解这个隔阂,还是只一味地打压?

“seize the day”

对于这个问题,30年前的[死亡诗社]不啻为一个有益的注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开展教育,摒弃以教师为本位的思想,帮助学生们找到理想自我与本真自我之间的平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的教育远比课本层面的照本宣科来得有意义。

基汀老师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诗人,他教会了学生们去爱、去写诗、去生活、去做自己,可他低估了现实的残忍,唯独没教会他们如何扛住现实的无情打击。

孩子们成长的热情比不上现实想要压制住他们的决心。这种实力悬殊的较量,大概就是成长的阵痛吧。

不过这样的遗憾在电影之外得到了弥补,在2014年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后,有许多人在推特上发文悼念“船长”,他们表示,当年自己正是在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后,才决心成为一名教师。

这是[死亡诗社]最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基汀老师从电影之中走了出来,他们把电影中基汀老师的思想 — 对爱情的诉求,对梦想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对自我的坚守,传递给更多的孩子。他们站上课桌,眺望到了远方,在愿望的最后一个季节,记起身藏的利刃。

“哦,船长,我的船长。”

(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有一个梦想作文老师 打屁股作文大全狠的 青春之放纵作文 关注弱势群体作文 作文素材 适用 运动会作文的结尾 欢庆六一作文 玩的作文3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优秀作文开头初中 新时代的好少年作文 道是无情却有情作文 作文日记300字 以教育为话题的作文 暑假实践作文800字 妈妈教会我坚强作文 有关蚂蚁的作文 毕业感想作文 我的学校初中作文 三年级美丽的秋天作文 一路什么一路什么作文800字 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作文 三级英语考试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500字 春天去春游的作文 珍惜水源的作文 镇江焦山作文 甩掉多余的顾虑作文 我以读书为乐作文 季羡林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