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简析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及影响论文

2021-03-11 20:10:02
相关推荐

简析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及影响论文

上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增长。1947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大约为60%,目前已接近80%。日本服务业比重1955年为42%,上世纪70年代超过50% , 90年代超过60% ,目前已达到72%,2012年,世界各国服务业比重为:最不发达国家为45.6%,低收入国家为48.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为51.2%,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为54.5%,高收入国家为74%。从中明显体现出,收入水平和服务业比重的紧密相关。

一、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形成因素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 %,首次超越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46.6%。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服务业比重上升符合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当然,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1.居民消费偏好变化是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发展。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此阶段居民对生活品味、生活质量的要求增长较快,对服务行业的需求相对上升,自然而然地会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统计数据证明,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重实物消费向重服务消费转变。按消费类别,可将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八大类,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杂项。比较1993年和2013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和杂项等4项实物类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3项服务类消费和居住支出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也大体相同。

服务消费在我国居民总消费中份额增加的原因,是服务消费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而实物消费缺乏收入弹性。根据数量模型测算,我国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和杂项等消费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64,0.59,0.81和0.89,均小于1,表明对于衣食等生活必需品,随着收入增加,用于购买该类商品的支出增速慢于收入增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收入弹性分别为2.18 ,2.22 ,1.5,均大于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该类商品支出的增速快于收入增速。这种情况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正在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从温饱型转变为小康型,从而为消费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技术进步相对缓慢是消费性服务业比重上升的技术经济原因。服务业技术进步慢于工业甚至慢于现代农业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虽保持上升,但仍慢于工业部门。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2.8万元,服务业为人均2万元;2013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10.8万元,服务业为人均8.8万元。一般来讲,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效益低、发展慢,就业岗位会逐步减少,但由于服务需求旺盛,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减少就业,反而促进了劳动力的持续增加。

近年来,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者工资大幅度上涨,消费性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受人工成本影响较大,服务价格涨幅明显快于工业品。然而,由于服务消费具有高收入弹性和低价格弹性的特征,使我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受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小。为了满足服务消费的刚性增长,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对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做出了相应调整。由于服务业较少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出水平,故为了保证服务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比重不仅不能下降,反而不断增加,服务业必须增加劳动力投入。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每万元的就业系数分别为0.09人和0.19人,可换算为:每亿元增加值第二产业需要约900个劳动力,而消费性服务业需要约1900个劳动力。较高的就业系数和旺盛的需求增长预示着,未来消费性服务业在整个就业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强化。

3.劳动分工细化和市场竞争加剧.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工业企业内部既包括纯粹的工业生产活动,也包括研发设计、运输与储存、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活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的细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活动不断分离出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外部化。经济学家科斯曾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外部化进行了详细说明,认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只要劳动分工的边际收益大于交易费用的边际增长,劳动分工就会进一步细化,还会促进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企业内部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外部化浪潮,生产性服务业的得以快速发展。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完成了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例如,IBM公司已经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美国通用公司大举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以带动产品销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市场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像过去那样通过提供一两种产品就能获取大量利润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对竞争压力,企业不得不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细化业务类别,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集中力量强化核心业务.加速了企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倾向,使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一个突出例子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全国近600个已建和在建的物流园区都部署了物流信息平台,经常使用平台服务的物流企业比重达到48%以上。这表明物流企业将获取业务信息这项业务“外包”给了第三方信息服务商。

二、服务业比重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服务业比重提升对国民经济运行将带来较大的影响,既有降低投资率、促进经济内外平衡、促进就业增长、减少能耗物耗等积极作用,也有影响劳动生产率提升、降低经济增速等潜在的不利影响。

1.降低投资率。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与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大约为1:0.7,而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3个行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仅为1:0.17 ,1:0.03和1:0.24。这说明与工业部门相比,服务业对于物质资本的需求量较低,所需投资额也大为降低。从长期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后,经济运行的物质资本量必然降低,会抑制投资增速。

2.促进经济内外平衡。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研究发现,服务业比重提升会起到提高消费率或最终需求率的作用。我国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有利于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加快培育消费热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客观上起到刺激内需的作用。而且从产品结构上看,服务业产出大多数都是不可贸易产品,主要满足国内需求,对出口的直接贡献小。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需求结构从“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促进经济内外平衡。

3.维持就业稳定。服务业比重提高可以提高经济的就业弹性。在重化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伴随资本密集度的提升,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低,表现出高增长和低就业的特征,需要很高的GDP增速才能实现充分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扩张,单位GDP增长带动的就业人数更多,可以保证在我国经济增速降低的条件下稳定就业形势,甚至继续保持就业增长。

4.减少能耗物耗。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雾霾覆盖大片国土,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环境恶化与我国工业化过程能耗物耗过大有直接关系。与工业比较,服务业具有低能耗、低物耗特征,被誉为“绿色产业”。2013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但用电量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1.5%,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的73.5%。发展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是加快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手段,可缓解环境进一步恶化。

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受到技术进步影响的差异很大,后者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前者。根据最新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2010年我国41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10.4万元,5.1万元和8.6万元。不过,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虽高,在整个服务行业增加值中却仅占38%,并且近年来卫生保健养老、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居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使得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小的问题并无根本改善,造成服务业整体劳动生产率依旧明显低于工业。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内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可能会下降。

6.降低经济增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物质资本需求量小的特征决定了随着服务业比重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增速将逐步降低,将抑制GDP增速。从德国、日本、韩国等从中等收入成功地跨入高收入行列国家的经验看,都存在一个经济增速“下台阶’,和产业结构发生反转的过程,即工业产出比重下降而服务业比重上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扭转了我国以投资为主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预示着我国高增长发展阶段的结束。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升级

服务业比重提高对宏观经济有利有弊,总的看来利大于弊,可以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旧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潜力逐渐耗尽,弊端日益显现。旧模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欧美需求泡沫刺激、国内要素价格扭曲、投融资体制不合理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我国出现了过度重化工业化,导致金融危机后工业部门严重产能过剩。与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服务业发展受到抑制,在GDP中占比过低,不仅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失衡造成工业品过度供给和服务品供给不足。供给与消费结构错位,在微观上造成企业利润率降低、经营困难,在宏观上造成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下降、宏观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可见,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发展服务业是解决产业结构问题的一个抓手。

当前,应当在兼顾增长、就业和结构目标的前提条件下大力发展服务业,将“结构调整阵痛期”转化为“结构升级机遇期”。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不在消费性服务业,而在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也应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尽快扭转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的局面。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工业、农业部门的提质增效,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在降低物耗、减少投资的情况下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随后,国务院又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可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应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努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对外对内开放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深化改革,改善环境。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门槛,对不同所有者资本一视同仁,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将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对隶属政府部门的中介服务类机构,加快实施脱钩改制。二是完善政策,加强扶持。认真清理、修订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与工业同等的财税、金融、电价、土地等政策扶持体系。在减税方而,除了减收企业所得税之外,目前一个较为现实和有效的途径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问题。三是强化培训,保障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探索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全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努力形成人才加速集聚、有序流动的局而,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四是扩大开放,提升层次。当前,全球经贸谈判的重点在于服务领域,我国应积极参与多双边贸易机制谈判,参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验,通过开放“倒逼”国内打破服务业行业壁垒,把高标准的开放、规则和竞争等理念转化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被打屁股的作文 滑冰作文400字 打屁股针作文 环境描写作文开头 家庭大扫除作文 写人的作文100字 作文集模板 运动的好处英语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300字 阅读作文600字 抓娃娃的作文 好写的作文题目 描写江南的作文 温馨的一幕作文 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绑架美女作文 劳动作文500字 想象作文450字 写物作文300字 盼作文600字 走过才明白作文 写包饺子的作文 我的偶像作文800字 关于爬山的作文 寒冷的冬天作文 三坊七巷作文 写江南的作文 写汤圆的作文 坚持的力量作文 扫雪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