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劝学》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1-06-16 16:30:02
相关推荐

《劝学》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教学设计(二)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求学之道”板块。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来劝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劝学。本文的特点是:善于用喻,运用高度生活化、丰富并且有角度变化的比喻来论述观点;语言质朴,通过易懂的文言词段来展开全文;观点突出,文章紧紧围绕“劝学”展开,说理透彻,气势浑厚。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选择鲜明的内容,运用平实的语言,善于用喻的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认识能力,加深对学习的思考。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用喻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和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珍惜和热爱;

(2)能体会作者对学习方法及态度的探索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阐述用喻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多,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世界,看看他对于学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劝学》的学习,点名主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讨论学习内容

教师先提问: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并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随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本组思想,进行自评和互评,努力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认识:所谓“文言”,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组成。其中,“言”是指字词句的音和义,“文”是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形式与技巧。只有先理清字词句的意思,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学习本文应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三)介绍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深奥,因此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应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文本、整理文意,进而独立自主地获得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听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想法,从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学习。自主诵读时,要入耳入心,保证每次诵读都是对课文的再次熟悉。并且,诵读时要格外注意艰涩的语段,这样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同时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保证每个字词都过关。梳理字词时,要紧密关注页下的注解,若有自己不懂而又未附注解的字词,就及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基本义项中寻找最佳答案;若还是无法确定字词意思,就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独立梳理一遍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共同解决;小组也难以解决的就由组长主动向全班提问,全体同学一起帮忙解决,直到一一过关。

然后进行组内检测。每人各出两三道不同的字词音义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掌握全部字词的音和义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出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班同学一起开口说或动笔写。完成后教师边逐个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诵说一次,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本文共有三段,检测时应按课文顺序逐段进行。例如——

第1题: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虽有(yòu)槁暴(pù)/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ì)明而行无过/吾尝跂(qì)而望矣/假(jiǎ)舆马者/君子生(xìng)非异也/不积跬(kuǐ)步/骐(qí)骥(jì)一跃/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不舍(shě)/金石可镂(lòu)。

第2题:实词

劝(劝勉、勉励)学/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名词,靛青)取之于蓝而青(形容词,深)于蓝/故木受(经受)绳则直,金(金属类的刀剑)就(接近、趋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检验)省(反省)乎己/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须臾之所(……的东西,代词)学也/而见者(的人,代词)远/声非加疾(快,这里解释为宏大)也/而致(到大)千里/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泛指,不是特指长江黄河)/善假(借助)于物(外物)也/不积跬(半步,跨出一脚)步(一步,跨出两脚)/锲而不舍(舍弃,停止)。

第3题:虚词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寒于(比)水/不复挺者(的原因;并表停顿,引出判断),輮使之然也(表示判断)/参省乎(相当于“于”,对)己。

第4题:一词多义

于: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善假于(向,对)物也。

而:取之于蓝而(可是,表转折关系)青于蓝/君子博学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不译,表相承关系)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地,表修饰关系)思矣/吾尝跂而(来,表承接关系)望矣/积善成德,而(因而,表因果关系)神明自得/蟹六跪而(又,或不译,表并列关系)二螯。

日:君子博学而日(每天,状语)参省乎己/吾尝终日(天,名词)而思矣。

水:冰,水(水液,名词)为之而寒于水/非能水(游泳)也。

之:青,取之(它,指靛青)于蓝而青于蓝/不如须臾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利。

焉: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一:骐骥一(一次,量词)跃/用心一(专一,形容词)也。

第5题:通假字

虽有(通“又”)槁暴(同“曝”,晒干)/輮使之然也

(设计意图:对文章的字词音义掌握,铺垫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字词进行主要攻破。)

(五)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边诵读句子边梳理句义,将全文逐字逐词翻译一遍,不能漏译或跳读;翻译要求以直译为本,忠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切忌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所加需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方可意译,但也要尽量保留原来的意思;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才能参阅手头资料,这样还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标示;时间8分钟左右。

独立梳理一遍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共同解决;小组也难以解决的主动向全班提问,全体同学一起帮忙解决,直到一一过关。

然后进行组内检测。每人各出两三个不同的句子翻译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掌握全部句子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出课前准备好的句子,全班同学一起开口说或动笔写。完成后教师边逐个亮出答案边诵说一次,同时解释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检测完成后,教师还要记得提醒学生,翻译靠的是知识与自信,而非资料书,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个句子。

(设计意图:掌握文章的句子,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句子的一些特点进行探究。)

(六)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边认真诵读课文边自主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概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并写在纸上,尽量细致而深入;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进行自我完善。随后教师随即抽点同学概括,让全班同学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就是——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接着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观点,感想、评价、疑问皆可;要求都是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汇总深刻、新颖的观点与全班分享。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与学生交流讨论——

本文在学习方面谈了许多观点,即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关于学习的意义,也就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个观点具有超时空性。关于学习的作用,作者主要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善假于物”两个观点,都非常重要,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实践、懂得最佳利用各种条件。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提出,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条都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定对它们的作用深有体会。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坚持锻炼我们的学习意志,专心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正是这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使许多同学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最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怎样的人性观使作者“劝学”?本文所劝之“学”,与今天的学习内容完全一致吗?请同学们联系文本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成员交流,以求启发与补充;随后教师随即抽点几人在全班介绍本组观点,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荀子“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人性观。第一段中,作者认为,木头要经过拉直的墨绳检测才能变直,金属要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可见在作者看来,人也是如此,生来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提高修养、改造自我,最终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正人君子。第二个问题,本文所劝之“学”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在于二者都包括知识的学习,不同在于本文更侧重品德修养的学习。如第一段中讲究“参省”与“行无过”,第三段讲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七)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认真梳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欣赏本文表达上的美感;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量细致、深入;梳理的`同时,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从而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每人所说不少于1分钟,不多于2分钟。再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观点。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是运用比喻,使“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且文中所用比喻有三个特点。一是生活气息浓郁。所用比喻都是熟悉的、常见的:如青取于蓝、冰水为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以及蚯蚓和螃蟹的习性等等,无不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人感到平易亲切,而且可信度高。二是比喻丰富,如第1段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意义,第2段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3段用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是比喻角度有变化。如第3段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论述了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讲“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此类推到人,“积善成德”,自然就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再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反对照,鲜明地突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讲“坚持”,采取正反设喻交替的方法,“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是反面设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正面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是反面设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正面设喻,使论述十分新鲜灵动;讲“专心”,也是先正面设喻,蚯蚓“用心一”,所以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再从反面设喻,螃蟹“用心躁”,所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可见“专一”效果之显著。除此之外,本文多有成对出现的排比句,使文气磅礴,文辞整齐,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于学习的议论文自古皆是,多用比喻的议论文也层出不穷,可是能将比喻用得如此通俗形象、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明了的的作者,实在极少。我们写作时,往往追求用语的艰深奇警,追求比喻的瑰玮诡谲,实际上,真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比喻,才具有超时空性,才拥有非凡的生命力。若非如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怎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呢?

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形式还有不同的见解或疑问,都可以当堂提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教师尤其应该鼓励那些有一定道理的新见解。

(设计意图: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进行探究,掌握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特点的了解。)

(八)美读与背默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自我的感受与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形式的领悟,更要读出气势与氛围,把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读完后,让学生进行现场背诵与现场默写。

(设计意图:对文章好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积累与掌握,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以深化学习并提升认识——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荀子著文长于譬喻,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又善用排比,或以韵

语描写,增强了气势,协调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有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对写作特点进行总结。)

(十)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收获准确、全面,启示深刻、读到。用一句话简练地写在纸上。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学生自主发言,再由教师抽点后排几位同学,力图让课堂效果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减少学习上的弱势群体。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比喻是我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但要用好它却不容易。因此我们见过的比喻不胜枚举,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在平常的写作中,我们要增强语言意识,思考本文的语言何以优秀,从而受到启发,使自己的比喻更加新鲜灵动,富有生命活力与个性魅力。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有助于下次更好的学习。)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课后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及实践。在此推荐两类文章:一是评价《劝学》的文章,如《《/span>劝学>赏析》(李建强)、《从《/span>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胡格非);二是荀子的《劝学》未删节的完整文章。希望同学们课后进行阅读,进一步感受荀子文章的特点,可写些简短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了解,对比阅读,进行积累,同时加深对本课文的学习。)

教学设计(三)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后天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劝学。本文的特点是:词汇丰富,包含“劝(劝勉)”、“于(从)”等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含有“于”、“輮”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句子浅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句子浅显易懂;内容充实,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一段还提出了学习的方法;比喻新鲜,选用“冰水为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新鲜形象。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丰富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句子的翻译,用生活中事物设喻并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三、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2.能对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并背诵全文;

3.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2.体会积累、专心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文中的比喻特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学生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读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做“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深切的理解了。

(二)介绍学习方法

每人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三)字词之学,梳理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当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坐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发课前准备好的试卷,当堂测验。

(四)文句之学,梳理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课文边梳理句子意义。要求逐词逐句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独立解决的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随即抽点同学进行句子翻译,同学一边翻译,教师一边评价并讲解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五)内容之学,梳理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说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即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及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要求真诚、深刻、新颖。每人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随机抽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教师也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生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跟今天的完全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同学介绍,边介绍边互评和自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

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一段他认为,后天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原来人生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他的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

(六)技巧之学,梳理表达技巧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新鲜。荀子运用比喻有以下三个特点:1.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都是每人生活中所熟悉的。2.比喻丰富。3.比喻角度有变化,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比喻。

在此基础上,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现场提问,现场讨论。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七)美读背诵

全班齐读,现场背诵,现场默写。

(八)了解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九)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十)课外篇目推荐

李建强《〈劝学〉赏析》

胡格非《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劝学》全文

五、板书设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文 我眼中的半命题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500字 下雪了作文100字 端午节的作文四百字 花开不只在春天作文 六下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以榜样为话题的作文 超越自我作文600字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作文 放烟花作文100字 幸福瞬间作文600字 申论大作文评分标准 小学二年级作文50字 关于理想的作文800字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作文 被姐姐打屁股作文 叶嘉莹作文素材 社会实践作文400字 摘抄优秀作文10篇 有趣的事作文100字 那一声叮咛作文 my father英语作文 长大真好作文 春天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什么的感觉真好作文 美的瞬间作文600字 有什么真好的作文 人间小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