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论孟子的义利观

2020-10-22 15:45:01
相关推荐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

林桂榛

内容提要: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孟子;义;利;政治观;生活观;人生观

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的义利学说作一番考察,以期厘清孟子的义利观,并寻找这一思想资源予以我们的现代启示。

一、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共计98次。如:

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之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

⑵“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⑶“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共计10次。如:

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⑵“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

⑶“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孟子》一书“仁”字共出现157次,“义”字共出现108次,“仁义”一词共出现20次。)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如: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⑵“夫义,路也;礼,门也。”(《万章下》)

⑶“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

⑷“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

⑸“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⑹“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从上面⑴—⑹项孟子对“仁”、“义”的界说来看,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它是人之居,人之安宅。这种道德品性也就是孟子所认为的人该去修养的道德德目。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它是人路,人之正路。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有五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共计24次。如:

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⑶“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

其二是有利于、利用的意思,作动词,共计8次。如:

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

⑵“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尽心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战争与和平作文 我的梦中国梦作文 关于长城的英语作文 学雷锋做好事作文 写狗的作文400字 美在我身边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平均分 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作文 植树节作文二年级 关于小学毕业的作文 作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2022语文高考作文 我的闪光点作文 关于责任的作文素材 身边的感动作文 作文我熟悉的一个人 初中英语作文带翻译 关于阅兵的作文 防溺水作文400字 我心目中的老师作文 2020高考作文题目 2018年高考作文 三年级作文自我介绍 写人的作文450字 国庆节游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关于台风的作文 观察小动物的作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作文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