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温《步履不停》 悟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2020-11-24 04:00:01
相关推荐

文|怡非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说起家庭,每一个男人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父子关系。在父子相处的一生中,或有作为儿子的叛逆,或有作为父亲的无奈,这都是所有男人终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题。

《步履不停》中对于父子相处生活的书写和细节刻画,温暖又不温情,平实中蕴含着矛盾和冲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内心的痛点,唤起了我对于家庭关系和生活的反思。

这部电影也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最满意的一部,可以说是他的巅峰佳作。影片获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是枝裕和也因此获得最佳导演,豆瓣评分8.8分。

这是被冠以“电影诗人”的是枝裕和导演第一次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电影叙事的冒险,灵感来自母亲临终前的陪伴与回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长子忌日相聚的普通两天一夜。

《步履不停》大部分影评都从家庭与时间主题入手,解读其中的爱与隔阂。但是,最触动我的还是其中父与子的刻画,不仅是导演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社会时代化的表现。

今天怡非就换个角度,从父子关系的叙事艺术、主题呈现、符号解读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导演是枝裕和电影风格谈谈此部电影带来的思考。

01、松散的叙事结构推动父子关系的演变

“电影如诗”的个人化表现方式是是枝裕和电影给我最触心弦的感受,很难在具体的情节中说出父子关系发生了什么大的变化,或者明显的冲突和突转,但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生活流”在推动父子关系的转变。

①淡化故事高潮,生活琐碎中显张力

“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在于细节”——马克·席林《是枝裕和访谈》

《步履不停》中父亲和儿子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激烈的或者戏剧化的事情推动,导演只是温柔细腻地展现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片段,在其中观众自能看到父子亲疏的转变。

影片的高潮也是一顿普通的晚饭,但良多母亲让她播放的《蓝色街灯下的横滨》引出父亲年轻时出轨的往事。镜头聚焦了父亲默默吃饭的尴尬,儿子悄悄看父亲反应的微妙。

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父子彼此的沉默和母亲的含混其词中流淌,此高潮也是父权在家庭中失坠的时刻。

没有太多套路化的戏剧故事,没有太多煽情的片段,在“生活化”的时光琐碎中却充满父子感情的张力。

父子的关系在良多和妻儿商定下次回家的时间中看到了缓解,但最终“下一次”团圆在何时,答案交给了观众。

影片中如此平凡却真实的父子,让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因为工作或学业的原因,每一次离开父母家,都不知道何时重聚。看似松散的生活叙事,却处处触动心弦,更让人陷入沉思。

②“栏杆式”构图、灰暗的色彩是父子共同心理空间的外化

影片中,父亲和良多俩人单独相处的重要片段有两处。这两处的构图大体一致:父子俩面对面坐在日式客厅的榻榻米上,导演利用日式房屋层层木质门框和窗框,将父子两人框在重重限制中。

栏杆不仅在画面上形成了有形的围墙,也标示着父子俩心理空间无形却又厚重的隔阂和缝隙。

客厅房门像是一扇窗户,隔开了房间内外的色彩。屋内灯光昏暗、父子严肃,屋外阳光明亮、孩童愉快嬉闹,明暗、动静的对比外化了父子被束缚、压抑的矛盾。

在我看来,导演在镜头画面中割裂和限制的栏杆,重在凸显父子共同的心理对白,揭示父子情感状态,也是这个家庭失子的悲伤氛围的写照。

③主观视点镜头,是视觉上的内心独白

“视点镜头”是表现主体的观看过程和观看到的景象的镜头,有明显视点出发者的是主观视点镜头。视点镜头的分配,在电影中代表社会话语权的分配。

影片中,主观视点镜头的数量虽不多,但意义重大,就在其中一个主观视点镜头,让我捕捉到了父子偏见消解的瞬间。

父亲接到邻居生病求助的电话,良多跟随父亲出门,父亲在救护车旁想询问病情,医生却嫌父亲碍事让他走开。这都没有逃过良多注视的眼神,随后镜头切换为父亲背影的中景。

就在这一瞬间良多理解了父亲日渐衰老、力不从心的无奈,对父亲的偏见和不满也开始化解。通过一方对另一方的注视,让我看到了一方内心的触动,从而完成了内心独白式的镜头表达。

02、从“弑父”到“立父”,在对父权的追求中获得自身成长

目前,导演是枝裕和已上映的电影中有12部内涵父子关系的刻画。导演在创作时,虽然会试图创造个人的特色和风格,但却注定会被“内置于”其所处在的时代,所呈现的作品也不可避免面地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和历史烙印。

是枝裕和个人经历了日本特定社会环境下父子关系的困境,这与当时日本社会和家庭中秩序瓦解和重建密不可分。

在日本传统家庭观念中,父亲具有绝对的权威。但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投降,日本主宰社会的天皇权威瓦解,君臣秩序的动摇也撼动了平凡家庭中父子的秩序。此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西方民主文化的输入和影响,也导致日本传统权威体系的崩塌。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传统父权的分离瓦解造成的“无父社会”带来系列严重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呼唤传统人伦回归。

电影中以人物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父子在“弑父”和“立父”这两种互相关联又矛盾的社会心理倾向。

《步履不停》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弑父”行动,但可以在深情和对话中捕捉到明显的“弑父”心理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能力的缺失导致父亲难担“家庭支柱”传统重任。失业的良多带着妻儿回父母家,不仅要哄妻子隐瞒没有经济来源的窘境,且受到父亲的嘲讽。

其二,对于孩子缺失情感投入,导致父亲形象模糊。良多的父亲忙于事业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同时还有出轨的经历,对家庭和孩子都造成了情感上的亏欠。

工业化进程的浪潮日本男性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的现状,导致父亲对孩子成长陪伴较少,父子情感薄弱。

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难以明晰,更难以成为具有强大的精神象征的“父之名”。

电影中“弑父”主要通过对父亲的否定来实现,日本一直以来“无父社会”社会环境的映射。

父亲的权威体现在对于下一代职业的决定权,能够询唤下一代在社会上立足是父权所在,子辈是否认同父辈的价值体系并延续成自我价值是“父亲”之实。

在影片中父亲医生的职业是权威的外化,话语权的矛盾点也在与是否让子辈成为一名医生。良多小时候曾想像父亲一样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因为父亲的否定,理想破灭。

子辈无法在父亲那里得到话语权的承认,也就失去了形成自我价值的引导和模板,因而在获得话语权的道路上,势必将父辈视为障碍。

"是否作一名医生"也是良多继子小墩的选择,爷爷横山想继续其话语权让孙子成为医生,但受到良多的的坚决反对。父子话语权的矛盾是“弑父”的又一表现。

如生活现实一样,“弑父”后是“立父”的成长。父子关系的微妙改变,总在不经意的一个镜头、一个瞬间。

影片中的镜头,聚焦了独处的良多,他在父母的老屋中细心地酝酿了很多的爱。细心地发现父母卫生间安装了防滑扶梯;独自粘好小时候想当医生的作文;与父亲散步时,假装不经意地停下等他……

良多的内心,依然渴望回归到传统家庭关系中,承认传统的父亲权威。这既是作为儿子的良多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也是作为父亲的良多对自我尊严和权威的寻找。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人炸天妇罗的片段,一片祥和的劳动场面,各司其职。良多母亲负责掌勺,妻子辅助,他教小墩剥玉米,并告诉继子这是自己一直负责的部分。

通过劳动分工,良多告诉了小墩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有位置,在继子面前树立起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引导继子融入大家庭的生活,认同这个家庭关系,填补继子心理上父亲位置的缺失,给予回归家庭的幸福感。

在我看来,“立父”的完成最终是以男性人物的自我成长做结,也就是说,影片中男性的成长以人物完成精神“立父”为前提。

影片中蕴含着导演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真实心理,从20世纪60年代“无父社会”成长起来的男孩,在90年代真正到了为人父的时候,社会身份的转变让他们产生了“立父”的焦虑,重新审视父子关系,也在和解和包容中从心理维度获得了父亲之名。

03、父子关系中的符号化修辞,蝴蝶寄托哀思,列车奔向未来,以戏剧化的张力,拓宽父子关系的符号叙事

黄色蝴蝶: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一只黄色蝴蝶在晚上飞进了客厅,母亲认为是死去长子纯平的化身,父亲和良多本来不信,但当蝴蝶落到纯平遗像上时,画面似乎静止在这一刻,一家人静默地盯着遗像上的蝴蝶,仿佛看到了纯平。

把蝴蝶和亡者之间在蝴蝶落在遗像的这一刻建立了联系。飞舞的蝴蝶和飘逝的生命形成鲜明的类比,鲜活的生命和陈旧的回忆涌在心头,寄托着亲人深深地哀思。

蝴蝶与生命的关系并非导演随意为之,从文化寓意看,蝴蝶蜕变的过程被赋予重生、死而复生的寓意。

中国传统故事“梁祝”中,蝴蝶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同样,日本文化中蝴蝶象征死亡。是枝裕和以蝴蝶承载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沉淀。

飞驰的列车:超越过往 走向未来“这种交通工具生来就背负着要与他人一同搭乘的宿命”——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影片开头,在行驶的列车上,良多与妻儿一起前往横山父母家。这是良多第一次说到父亲,“说到父亲这个词,至今为止我觉得我是一名棒球迷”,此时良多的儿子直呼他为“良多”。

飞驰的列车似乎有着某种情绪的张力,成为父子关系的粘合剂,承载着父子情感的沟通和碰撞。

列车向前行驶,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探寻。对于良多来说,探寻的过程中伴随着对于父亲的情感关系的探寻,以及和儿子父子关系的建立。

父子间的隔阂和矛盾停留在身后,摒弃过往的不愉快,下一站是生活上默契的交流和心理上的认同。父与子摒弃过往的不愉快,飞驰向美好的未来。

04、是枝裕和影片中父子关系的书写带给我们的启示

"电影诗人"是枝裕和的电影汇集了几种力量,既有山田洋次所代表的日本主流叙事,也有小津安二郎的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诗意化风格,慢而不闷,充满对平凡琐碎的体悟。

相比国内导演的父子关系的叙述,大多沉迷于父与子的宏大制作,重隐喻和暗示,具有明显的西方艺术倾向,对于我国的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表现上有待加强。

下面,基于我的观影心得,结合是枝裕和系列电影作品,谈谈其中父子关系叙述对我们的启示:

①挖掘生活化叙述,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是枝裕和电影中对于父子关系的叙述主要依靠生活琐碎细节的刻画、勾勒形成,着力挖掘蕴藏于平凡生活背后的丰富细腻的情感转变。

观看中不仅不枯燥,反而更能感受到影片的真实,平平淡淡中不需直言的深沉又丰富的情感极富戏剧张力。生活化的纪实,具有明显的是枝裕和风格。

视线回到国内,比如最近大热的《囧妈》,母子和解是在狗熊袭击时母亲的舍身救子,影片情感关系的变化主要依靠跌宕起伏的剧情、悬念的营造。

对比而言,在“舍身成仁”的轰轰烈烈的宏大叙述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关注平凡的生活和家庭,如导演所说“但我就是想拍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形成特色的个人风格,在琐碎细节中描绘出父子关系的社会图景。

②突出个体的价值,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是枝裕和影片中的父子书写,家庭只是依托,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才是影片的焦点。如《步履不停》的良多、《无人知晓》的阿明、《花之武者》的宗左等,“人”的价值被突出和关注。

这个倾向不仅存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甚至在日本文学中,强调“人的文学”,一直延续的“私小说”就是典型例证。

生活范围的问题在任何民族作家中都存在,但私小说却是日本民族性文学,归根结底是日本某种民族心理产生的影响。

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抛开对西方主流叙事的迎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影片,如何体现个体的价值,传播和弘扬怎样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独有的民族气质和传统美学追求。

③以小见大,融入时代性和民族性

影片中,看似平淡和平凡生活的背后是日本社会的变迁,以导演观察社会的角度呈现给观众。

同样是家庭与社会中的叙述,影片惯常宏大叙事的“家国同构”,而是内置于社会中,以小的细节变化和复刻,反映了日本“无父社会”的困境,并对传统父子秩序回归给予呼唤。

国内“第六代”导演的父子关系的家国叙述,也蕴藏着社会的情绪,但却没有描绘出时代主流,更多的是关注城市边缘群体。

因此,国内导演要想更好地完成父子关系的创作,那么更要在平凡的视角中,演绎出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某些时代症候。

总结一下:

看完《步履不停》,不仅对影片的主题呈现和讲述艺术叹为观止,更想要深入地了解电影背后的导演和故事。通过对是枝裕和诗意的风格深入了解,引发观众对于“父子关系社会思考和领悟。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了《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对父子的主题呈现和艺术化叙述,结合导演系列作品谈了对我们的启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心中的偶像作文600字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我喜欢的人200字作文 作文排比句 花开不止在春天作文600字 武汉战役作文 美丽的春天250字作文 恩师难忘作文 班级植物角作文 作文350字写景 六年级作文真情 怎样保护环境的英语作文 关于煮饭的作文 贸易节作文 种下一粒种子作文 角度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一年级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500 东钱湖作文 校园落叶作文 我想要的作文 穿越的作文 看荷花的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300字作文 游养马岛作文 游许昌西湖公园作文 感谢磨难作文 花的四季作文600字 读后感作文600字 生命是坚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