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话端午|没有粽子的端午节

2020-12-09 02:00:01
相关推荐

文 | 刘德民

A场景:

上世纪70年代,端午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浑身没穿一丝的衣服,揉着还没睡醒的眼睛,到自家炒菜的小灶台的铁锅里,拿起一个还热乎着的熟鸡蛋 ,在屋门上砸了一下,剥掉皮,吃了起来…

B场景:

上世纪80年代,端午节。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在自家院子的槐树下,坐在小板凳上,把一本书放在腿上,津津有味地看着,那本书的名字叫《楚辞集注》。这本书告诉他,在遥远的南方,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屈原”的诗人…

C场景:

现在,端午节。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走在大街上,大街上有许多卖煮熟的粽子的。他走进一家超市,买了一兜的生粽子,急匆匆地回到家,与家人一起煮了吃起来…

这些场景的主人公就是我,这是我的关于端午节的那些人生记忆。当将这些场景串联起来得时候,远去的那些岁月,渐渐地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这背后还有着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要讲呢。

先从A场景说起。儿时的端午节是没粽子可吃的。我老家在东平东边的接山镇,属于半山半洼地形,大田里的农作物就是一年两季的麦子、玉米,山上都是靠天吃饭的贫瘠薄地,最主要的作物就是地瓜,还有棉花,小地块种些谷子、豆子。那时大米是稀罕之物,农村谁家生孩子吃喜面时,才到集上买上几斤,作为“祝米”之用。

每年的端午节,恰值麦收旺季。大人们从小麦的收割、打轧、晾晒,一直到颗粒入仓,给打一场激烈的战争一样,忙得头颠腚撅的,一点闲工夫没有。那时的人们也都知道五月初五是个节日,但因为太忙了,没有多少浪漫心景,似乎可有可无,顶多让小孩吃个白煮鸡蛋而已。

我对端午的记忆就是从吃煮熟的鸡蛋开始的。麦季里,由于忙三夏,大人起得很早,有时候我还没醒,就差不多快从地里回来了。若到端午节,有时大人忽地想起来了,就在炒菜的小铁锅里,提前给煮几个鸡蛋,有时若真忙不迭,或者忘了,没给煮鸡蛋,这一天也就过去了。

我开头所描写的A场景,属于在我脑海里记忆深刻的一个端午节。那天,我娘专门早起给煮熟了鸡蛋,临下坡收麦走时,还特意嘱咐一句,“锅里给煮鸡蛋了,起来可别忘了吃!”我从水还热乎着的黑铁锅里,小心地捞出一个鸡蛋,找着其椭圆的尖部,对着饭屋的门板,狠狠地砸过去,鸡蛋皮一下子就裂开了。我剥掉鸡蛋的硬壳,里面先露出细嫩的白色的鸡蛋清,吃到嘴里,有滑滑的感觉,没有一点味道。最后是圆圆的鸡蛋黄了,我捧在手心里,反复地欣赏着那泛着光的黄色,看够了,才舍得吃下去。在儿时,这是奢侈级别的最高享受了。

那时农村粮食刚刚够吃,没有他收入来源,养几个母鸡下蛋,是用来随时换钱的。我的老家有句自嘲的口头禅“地瓜干子是主粮,鸡腚眼子是银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鸡蛋的价格,正好与当时食用盐是同一个价格,“鸡蛋换盐,两不找钱”成了一句使用比较频繁的形容交易双方价值正好等价的歇后语。我上了小学后,有时就拿着一个鸡蛋到供销社里去买作业本,营业员把该找回的几分钱,换成一个糖块与作业本一块交到我手里,既买了本子,又能有糖吃,这是当时上小学期间的一大快事。

有几次,学校里让换作业本,家里没钱,因家里来了客人吃饭唻,没了积攒下的鸡蛋,我就去等鸡下蛋。我娘每年春季都会从卖小鸡的那里,赊一些鸡雏来,家里的鸡一茬茬地接续,院子里没断过鸡的叫声,每天都有母鸡下蛋。下蛋的母鸡自觉地提前趴在鸡窝里,费力地下着蛋。我心急地蹲在鸡窝子前头,鸡瞪着两只黑黑的小绿豆眼看我,我瞪着两个大眼看它,相互对视着。大人们是不愿意让我这样的,鸡下蛋的时候,很费气力,也懂得含羞,我一个劲地看着,会影响它的精力。

每当这时候,我在我家院子里那只大红公鸡的眼里,就是不共戴天的“阶级敌人”,它一个劲地围着我“咕咕”地乱叫,总想找准机会向我发起攻击。我找根长玉米秸,一边看着母鸡下蛋,一边驱赶着愤愤不平的公鸡。母鸡抖抖屁股,浑身放松下来后,说明鸡蛋被艰难地拉下来了。我用秫秸将它驱赶走,拿着热乎乎的鸡蛋向供销社跑去,公鸡,还有所有的母鸡会不依不饶地追我老远。我说这些,是为了说明当时鸡蛋的珍贵,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也许成了不可理喻的传说了。

就在那天,我吃了鸡蛋后出去转悠着玩,邻居的一个小孩,拿着个他家母鸡刚刚下的生鸡蛋,磕破皮后,仰起脖子,连清带黄,倒在嘴里,我问他感觉如何,他享受般地答:“香,就是有点腥气!”原来他家小孩多,大人舍不得煮鸡蛋给他吃。他就偷偷地给自己过起端午节来了。我回家给大人说了,大人们都一个口气地说他家,“再咋着,过五月端午的,也得给孩子煮个鸡蛋吃呀!”

老家的人将农历的五月五日称为“五月端午”,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是是“五月蛋五”,蛋当然是鸡蛋的“蛋”了。农历五月初五,差不多是夏季最热的时节,也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小孩吃了鸡蛋,说是以后不拉肚子了。有时,大人会拿着煮熟的鸡蛋,围着肚脐眼划一圆圈,然后才让吃。

大娘的姐姐下地从坡里拔来一大抱的艾草,插在她家、我家、爷爷家的门框上。奶奶看着艾草,嘴里嘟囔道:“原来都熬一大锅的艾叶水,给孩子洗澡,现在的人都忘了啊!”

B场景的年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那时的我在老湖镇王台的东平三中上高中。此时的我成了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自己给自己定了个计划,是从中国的文学源头开始,读遍名著名篇。当时已经读完《诗经》,该学习楚辞了。我放麦假的时候,回接山老家的路上正好路过县城,专门拐到新华书店,买了那本《楚辞集注》。

麦子已经收家来了,庄里到处是湿着的麦秸味,像极了如今金骏眉茶叶的头一泡。这时的端午节,鸡蛋已经不是珍贵的东西了,我娘腌了半缸子。但过端午节,得煮没腌过的。

我在大人做饭的空暇,坐在自家小菜园里边沿上的大槐树下,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开始了楚辞的学习。楚辞语言晦涩难懂,刚开始读的时候,实在是不知所云,不懂原文就看注释。从注释里,在品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优美动人的辞句的同时,我知道了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也知道了南方过端午节的风俗是吃粽子,划龙船、赛龙舟。

老家如林,老屋如巢,我就是里面的小鸟。翅膀一硬,就挣扎着往外飞。我外出求学,来到微山湖东岸的一个城市里,那里是产稻子的鱼米之乡。那里的饮食习惯,与在老家东平时有些许的不同。东平人爱喝玉米粥,那里喝大米汤,大米在东平是稀罕物,而在那里天天都能吃上蒸大米。端午节的时候,大街上就有推着车子卖粽子的,火车站、汽车站旁边,有很多卖粽子的小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粽子的模样。同学们出门,总要多买上几个,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尝尝。那时的我实在没吃出粽子的好吃来,总觉得没肉好吃。

C场景所说的就是现在了。外地的求学很快结束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如在外盘旋了一圈的燕子,又回到东平参加工作并在县城安家。回到东平的很长时间里,端午节依然是吃着煮鸡蛋过的。结婚生子后,每年端午节的清晨,我也是早早地煮上几个鸡蛋,让女儿吃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南风逐步北渐,这几年来,一到端午节的时候,东平也有了粽子,甚至也举办了龙舟赛。尤其有了小长假后,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东平也如我早年求学时的那个城市,各处飘起了粽子的香味。

现在的我,依然不喜欢吃粽子,总觉得没有弄一碗大米吃起来痛快。但是,端午节吃粽子,眼下俨然已成了一种时俗,我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与众人一起感受端午节的氛围,也走进了超市,精心挑选粽子,拿回家去煮。

有时我想,人生如果如电影一样可以随意剪辑,可以自由地在上面的A、B、C三种场景里来回穿梭该多好呀!可人生天天都是直播,没有回放功能,一代代人靠着不断的传承,故能生生不息。

节者,竹之“疖”也。岁月如条长长的绳子,节日就是一天又一天形成的一个时段的接口,用力一拽,就是咱老百姓所过的日子。

以后,再也不会过没有粽子的端午节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另一条路作文 幸福为题作文600字 国画作文 我真高兴作文400 恐怖的梦作文 布娃娃玩具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集 女人梦见写作文 国庆婚礼作文 你是我最难忘的人作文 老鼠和猫的故事作文 描写羊的作文 我的故事作文 写英雄事迹的作文 作文班级趣事4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300字 拖地的作文300字 邓亚萍作文素材 夏天的海边作文 家庭小风波作文 秋天里的童话作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作文 留言条的作文 关于心得体会的作文 有关亲情的作文题目 三年级作文400字 我的愿望作文200字 什么的滋味作文700字 英语作文五十词 父母的爱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