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为何又说人人都可成为“禹”这样的圣人?

2021-01-04 15:55:01
相关推荐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的集大成者,和孟子一样,荀子也十分尊崇孔子思想。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一说,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即便“人性本恶”,但每个人都有成为“禹”这样圣人的潜质。

本质是“恶”的,为何还能成为“圣人”?这一说法看似荒谬,但只要用心体悟荀子“性恶说”,就能理解其背后深远的逻辑关系。

一、荀子之人性本恶:道德是后天形成的,属“伪”,可以掩盖人的先天之“恶”

我们先来看看荀子人性恶指的是什么,《荀子》一书中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矣。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矣。”

也就是说,荀子所谓的恶之性,指的是人生来就好利,好耳目声色之欲等。说得直白一些,人饿了,就有想吃饭的念头,看见好东西,就想据为己有等等,这些先天就没谁教过我们。比如,吃梨子,当然挑大的,没有经过后天教育的我们自然不会有孔融让梨那般“善”之举动。为什么会这样做?利己天性使然,荀子便是把这利己之天性看成恶。

所以,荀子从人的自然天性出发,提出“人性本恶”一说,指明人生来就有的,即大自然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真”,而自然本性中没有“道德原理”,则是人后天在社会中习得的,可看成“伪”。

《荀子》一书有云: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也就是说,那些不用学习,不用通过后天努力而生来就有的,是人的天性;经过后天学习而努力做到的,便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因此,荀子总结:“天性”因其生来就有,属“真”,而后天习得的道德,有后天人为因素,便是“伪”了。

《荀子》一书还记载: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礼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亦为了人之身心健康,人生来就有的耳目口舌等“逐利”之欲便不能肆意发展,否者便会造成争端不断,甚至天下大乱等严重后果。于是,基于抑制人“利己”之性,“道德”孕育而生。

后天习得的“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道德”可以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逐利”天性发展,人继而不会盲目求利,继而有所不为间表现出“善”的一面。

这就是说,如果人没有“恶”之天性,那么“道德”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后天之“道德”来帮助人们压抑天性中的“恶”,且放任耳目口舌等“逐利”之欲,那么人的本性也将难以完美,人会趋于成为如“野兽”一般只知掠夺的存在。

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荀子“人性本恶”思想里面的“善”和“恶”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善”和“恶”。荀子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善恶”之外,从“自然”的客观视角出发,对人之本性和道德作出了“真”与“伪”的区分。

所以,要理解荀子“人性本恶”思想,就不要把“人性本恶”之“恶”理解为“贬低批评”的意思。荀子不过是将人的天性与后天道德进行对比,继而作出了一个客观的区分,并不带感情因素。

因此,我们在理解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时候,要力求客观一些,抛开情感立场,以旁观者之视角来看待荀子在性恶论中的“善”和“恶”。只有这样,我们可能更能寻得荀子性恶说中的几分真意。

二、荀子:人虽性恶,但人人皆可为“禹”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思想以后,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积极的发挥。他指出人因拥有后天学习能力,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禹”一般圣人的可能。

《荀子》一书中说:

“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荀子指出,禹之所以能成为圣人被后人称赞,是因为禹身上有“仁义法正”这样的高洁德行。但是禹再完美再强大,他终究也是“生来就有恶之性”的人。这便是说“仁义法正”是禹后天习得的,既然禹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成为圣人,为什么你我他不行?

因此,荀子认为,人虽然天性里面有类似耳目口舌这类利己之欲,但是人因拥有后天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体悟“道德原理”继而合理抑制先天利己之欲。久而久之,在长年累月的学习中,高尚德行就成了自身的习惯。于是,人虽性恶但亦能成圣人,

关于“人通过后天努力成为圣人”这个观点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荀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证:

“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这句话是说,人在长期学习耕种技术以后,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农民;人在长期学习砍削技艺以后,可以成为出色的工匠,人在长期积累贩卖货物的技术以后,可以成为出色的商人;那么人长期积累“礼义”一类的道德知识,也可成为高尚的君子。所以,荀子认为,即便是路上的无名百姓,只要长期学习并践行道德原理,也可以成为圣人。

三、总结:荀子“人性本恶”之“恶”并无贬义;“人性本恶”与“涂之人皆可为禹”亦并不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人性本恶”中的“恶”并非意在批判或者贬低人,这仅仅是荀子长期观察人性所得出的一种客观结果。

荀子人性思想中所谓的“恶”并非人人喊打的带有贬义感情色彩之“恶”,荀子所谓的“恶”是大自然赋予的,是万物生来就有的“追求耳目口舌之欲”等利己天性。这个天性有浓郁的排他意味,与人类社会中“道德”之“善”属对立关系。

但是人拥有“后天向善”之能力,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践行去提升自身的德行,继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利己排他”之天性,表现出“善”的一面。而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后天不断的学习和践行中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如“禹”一般的圣人了。

可见,荀子在人性上的深刻思虑,实在让人佩服。

但是荀子这般深刻的思虑,却在后世引起了诸多争议,许多人不大赞成“人性本恶”之说法,认为荀子此举是在否定人性。

后人对荀子就性恶说之批判的对与不对我们暂且不论,毕竟每个人的历史背景和立场不一样,对一件事情的判断结果也会不一样。只是在这里我想说,当我们分析先贤思想的时候,如果能够抛开个人的主观情绪,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分析并试着理解先贤提出一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我们可能更能克服“望文生意”之哀,继而获得更多。

其实我想说,荀子人性恶思想也好,其它诸多先贤哲思也罢,研究先贤思想,不应太过拘泥于对错评判,切入先贤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深刻去理解这些思想中的人文内涵,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吗?

参考资料:

《荀子》,安小兰译注,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西红柿炒鸡蛋的作文 满分作文600字初中 我眼中的学校作文 合作共赢作文素材 关于滑雪的作文 他们作文600字 我的爸爸二年级作文 包汤圆的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英语作文 贴窗花作文 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 春节作文150字 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做花灯作文 写事作文200字 传统习俗作文 我就是我作文500字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 包饺子英语作文 寒假的一件事作文 义卖活动作文 写家乡美景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菊花展 作文 挠脚心的作文 家风作文80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 坚持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