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孔子与孟子的义利观

2020-10-22 15:45:01
相关推荐

一、孔子对 义 利 的反思

按照传统的说法,儒学具有修己和安人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不论是修己还是安人,儒学都以 君子 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 君子 ;安人则必须先成为 君子 。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就是君子之学。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 君子 这个观念。孔子谈 义 就紧扣 君子 。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又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当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回答说: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立身之本,是君子行为的最高标准。君子处事合于义则作,不合于义则不作。

在孔子思想中,与君子对照的是小人,与义对照的是利。他的名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这种观念的充分体现。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下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依照朱熹的解释, 喻 是晓的意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君子了解义,小人了解利。但据当代学者张诒三的考证, 喻 字应理解成 愉 字,意思是 勤劳 、 劳苦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应理解成 君子为了义而劳作,小人为了利而劳作 。本文采用张诒三的观点。因为这个解释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即君子以 义 为安身立命之地,小人以 利 为安身立命之地。若此理解是合理的,那么孔子实际上就是把求利与求义的分野看作是小人与君子的分别。孔子对 义 、 利 没有作具体的界定,但从其言谈中可大体了解其含义。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可见 利 包括 富 、 贵 、 安居 、 饱食 。这些 利 是指满足个人需求的 私利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自己的理想,他说: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孔子的理想中,作为个体的孔子本人已经完全融入到人类整体当中。当子路问 君子 时。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我们看到君子更加注重的是人类整体的和谐安乐。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在孔子思想中, 义 是指人类的 公利 , 利 是指个人的 私利 。关于这个观点,冯友兰先生有所阐述,他说: 儒家所谓义利之辨之利,是指个人私利 若所求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社会的公利,则其行为不是求利,而是行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层次是:一个道德原则(或称作道德根本原则或道德基本原则),几个道德规范,若干道德范畴,以及某些特殊领域的道德要求。在这样的层次结构中,道德原则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是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精髓,是不同道德类型相区别的最根本和最显著的标志。孔子所说的 义 实质上就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道德原则。在他看来, 义 与 利 的对立是道德原则的对立。君子和小人遵循不同的道德原则,君子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小人以个人祸福为归依。但是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反对违义之利,但不反对符合公利的个人利益。相同的逻辑,小人也不应该反对符合个人利益的公利。这既是说,公利和私利只是道德原则层次的对立,在较低层次公利与私利具有统一的一面。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做的这个区分对中华文明产生极大影响。

二、孟子对 义 利 的反思

孟子同样以 义 和 利 区分君子和小人,认为一切行动只能以义为标准,而不能顾及其它。

首先,孟子把义这个观念提升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标准。他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这样,孟子实际上是把以 利 为道德原则的 小人 等同于动物。而只有行义的君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里取义和取利,已经不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人与动物的分野。应该说此时的孟子已经关注到 人是什么 的问题。义利问题也已经涉及到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的问题。

其次,孟子明确的把 义 定性为善恶的标准。他说: 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在孟子看来, 为利 是小人的行为,盗跖的品质;而 为义 既是 为善 则是君子的行为,圣人的德性。在这里,孟子确实已经有了 为利 就是 为恶 , 为义 就是 为善 的思想。

如果按照孟子的逻辑,世上的大多数人不是禽兽,就是盗贼。

虽然孟子自称是继承孔子,也强调义、利之分,但他所说的义、利同孔子说的义、利有很大的区别。先说 义 。孟子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他又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综合这两段话可以得出结论, 义 在孟子的思想中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 良知 与 良能 。

再说 利 。当梁惠王问孟子能给他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时,孟子回答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相利,而国危矣。 在这里和 义 对立的不完全是个人的 私利 ,即使是国家的 公利 在 义 面前也没有优先性。所以说,在孟子思想中 利 应该是泛指一切外在的利益。

这样看来,虽然孟子仍然把 义 确定为自己伦理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但此 义 之内涵与孔子已有所不同。在孟子思想中,作为道德原则的 义 、 利 对立是指内在的 良知 与外在利益之间的对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秀作文400字写事 希望作文 作文传统节日300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家乡 快乐的元旦作文200字 关于法治的作文 一篇写人的作文500字 描写狗的作文450字 我的小院作文300字 礼物作文初中 英语作文短语 绿色文化作文 中考总结作文 英语评论性作文怎么写 考后反思800字作文 朋友给我带来快乐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600字 美丽的季节作文 小学二年级写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同学特点作文 畅想未来作文 篮球训练的作文 小狗的作文三年级 乡情700字作文 关于抽烟的作文 想象作文ppt 作文愉快的一天 课间十分钟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