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叙述技能提升导练

2021-01-06 03:15:01
相关推荐

2.1 叙述技能提升导练

2.1.1方法金指

【要义】

1、学会常用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这种划分是以对时序的处理方式为依据的);

2、学会叙述时要交代清楚,条理有序,还要富有变化,详略得当;

3、在叙述中能渗入思想、情感,有所寄寓。一、叙述的含义

叙述是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叙述的本质是大事物运动过程的转述,没有运动就没有叙述。 叙述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写作表达方式,在各种文体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记叙文和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交代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活动,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要用叙述;在议论文中,列举事实论据,要用叙述;在说明文中,对解说对象要用叙述。

二、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指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它体现了作者或作品中的叙述人观察、表现人物和事件时的立足点、身份、地位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感情距离。 在文章中以事件的目击者和当事人的身份,用“我”或“我们”的口吻叙述所见、所闻、所感,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日记、书信、自传、游记、回忆录、散文和短篇小说等文体常用第一人称。在纪实性文体中,文章中的“我”指作者本人,在文学作品中(主要指小说和剧本),“我”则代表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不能看成作者本人。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给人一种面对读者娓娓而谈的感觉,读起来真实、亲切,有效地缩短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二者的感情容易沟通。第一人称叙事的方法,多用于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的文章中,多角度、多侧面反映生活的大部头作品不宜使用这种方式。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就是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的,请看其中的一段: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在文章中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用“他”、“他们”或直称人物名字的形式进行的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作者或叙述人感知范围的局限,叙述人(作者或文中人物)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角色,可以自由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甚至对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了如指掌。 第三人称叙述决定了作者要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这就使得它不能像第一人称叙述那样可以直接表达叙述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的感觉也不如第一人称叙述亲切。 称文中人物或读者为“你”,直接对其呼唤或与之对话的叙述方式,称为第二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也如第一人称叙述一样,缩短了叙述者和叙述对象或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往往在感情异常强烈、深厚时使用。但与第一人称叙述相比,它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更受局限,在小说特别是中长篇小说中较少使用。 一般说来,在一篇文章中人称要一致;但有时为了充分发挥各种人称的优势,也可以进行转换。在进行人称转换时,必须交代清楚,衔接自然。下面的例子中就有人称转换的情况,请注意其变化: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 (鲁迅:《祝福》)

这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段,前边用第一人称叙述,有利于叙述人思想感情和认识的充分自由表达。后边要叙述祥林嫂的事迹,再用第一人称必然受到限制,所以改用了第三人称。在由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转换的过程中,作者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一个小段落进行过渡,使这种转换显得自然严谨。

三、对叙述的要求

(一)交代明白 夏丏尊说:“照物理的说法,一切的现象都含有四个要素;物质、能力、时间、空间……叙事文既是记述现象的,所以也有四个要素:(一)现象的主体,(二)现象的演变,(三)现象发生的时间,(四)现象发生的场所。”(夏丏尊、刘熏字《文章作法》) 这里所说的“现象的主体”就是人物,“现象的演变”包括事件、原因和结果三个方面。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包含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六个要素,称之为叙述六要素。要想把一件事叙述明白,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把以上六个要素交代清楚,这样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件全貌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的一个片断: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挑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间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

这段叙事虽然很短,但所有的要素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时间是三月中烧某日早饭后,地点是沁芳闸桥,人物是宝玉,起因是风吹花落,事件是收拾落花,结局是花瓣随波流去。 对叙述要素的交代方法要灵活,不能机械地罗列,或一口气“倾泻”而出。有时可以直接交代,有时可以侧面间接说明,有时还可以将其中的某些要素省略。 (二)条理分明 作者要想把一件事清楚地告诉读者,必须做到条理有序。何事在前,何事在后,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不然就会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把读者搅得晕头转向。 要做到叙事条理,首先要有一个明晰的线索。线索是事件发生发展的次序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者将与事件有关的芜杂材料组织在同一篇文章中的依据。没有线索,各独立的材料就没有了一个凝聚点,自然散乱无序。线索对叙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把所有场面连缀成情节整体。 由于作者思路和题材的千差万别,叙述的线索也多种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有的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有的以问题的划分为线索,如穆青等人的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有的作品则不止一条线索,如鲁迅的《药》。 不论使用何种线索,都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和材料自身的特点,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以此作为文章的主线,把繁多的具体材料组成一个次序井然、互相配合的整体。 叙事条理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一个同一的叙述角度。同一个事件可以从发动者的角度叙述,可以从受动者的角度叙述,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如关于诸葛亮伐魏的事,有时说“丞相出师”,这是从蜀国的角度说的;有时说“诸葛亮入寇”,这是从魏国的角度说的;我们说“诸葛亮伐魏”,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的。 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是不太长的文章,应该保持同一视角和同一叙述角度。否则,东说西说,头绪混乱,使读者摸不着头脑。 (三)详略得当 叙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细节都写出来,在写作时应有所选择和剪裁。当详则详,不惜用墨如泼;当略则略,不免惜墨如金。 如何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剪裁呢?最重要的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取材料。杜鹏程曾说过:“当你坐下来准备写作时,你已经长时期地孕育过主题思想,反复思量和设想过你要描写的人物,因而你一定是根据表现主题思想以及塑造人物的需要,来取舍情节的。”(杜鹏程:《关于情节》)这里讲的处理主题和材料之间关系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小说创作,也适用于所有文章的写作。 当主题和材料都确定以后,要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哪些材料对主题起决定性作用,哪些材料只起一般的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材料要详写,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只要略写就可以了。 (四)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希望故事能够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叙述的曲折性是由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都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运用叙述再现生活时,就应该根据生活的发展规律,写得富于变化,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 让故事曲折多变,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地了解生活,把握生活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不可把生活理解为单向的直线,而要把它理解成各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立体。《聊斋志异·促织》的情节设计就遵循了既符合生活逻辑,又曲折多变的原则。 文中有三次大的起落。第一落是:“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一落之后紧接着就是一起:成妻占卜得图,成按图索得一虫,而举家庆贺。二落是成子将所得之虫扑毙,惧怕已极,投井自尽,几乎临于绝境。然后又是一起:“东曦既驾,但卧长愁”之际,又得一虫。第三落是:所得小虫几乎被鸡啄食,“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紧接着又是一起:“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三起三落,时而波峰,时而浪谷,张弛相间,曲折动人。而故事的每一次起落,都是那么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因为它是从生活中经过典型化而得来的,不是人为地扭曲。 当然,我们还必须承认,生活中的曲折故事毕竟不多。还需要作者凭借着某些艺术手法——如跌宕、张弛、抑扬、擒纵等——增加故事的波折性。 (五)有所寄寓 尽管我们通常将叙述归入客观表达方式之列,但纯客观的叙述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作者往往通过事件揭示道理,抒发感情。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离气,有寓识。无寓,则如仍人矣。”也就是说,作者要在看似冷静的叙述中暗含某个道理、某种感情。需要注意的是叙述中的道理或情感是“暗含”的,不能特别地指出来,所以刘熙载接着说:“叙事不合参入断语”。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重申了这个意思,他说:“好文章是不下评语,但忠实地写出,令读者自见(说出反减少阅者趣味)。最妙是寓批评于叙事之中。” 下面是韩少华散文《霜痕漫语》中的一个片断: “大秋过了,家里怎么只有您自己?”听院门里鸦默雀静,我又随口问了句。 “可不,场光了,囤满了,秋果儿也摘了;孩子上学去了,大人开会去了——说是要‘总’什么‘结’哪。” 我刚“嗯”了声,一抬头,见墙里那棵枣树,果子搞净了,叶儿也稀了,蔫了,就说:“霜打的吧……” “按节气见霜,就不算‘打’,是‘封’。”老人见我不解的样子,索性起身,舒展了一下腰腿,笑了笑,“树木,庄稼,跟咱人似的,都有心血,气脉——人,不能劳伤;这梨树,那麦田,也不能亏损。要是到了节令就见霜,这霜就是让这果木、麦苗儿歇心、养血、缓气脉,‘封’住它的长势,让它将息一冬——就说麦子吧,‘今年个霜降见冰碴儿,明年个麦收过小年儿’。老言古语,不蒙人。” “这霜,要有个提早赶晚的呢?” “老辈人还说,‘霜早赛刀,霜晚赛烧’。早了,那害是明的;晚了,好比人发高烧,熬心血,耗气脉,没个不受暗伤的。要是天时正,地力足,咱汗珠子落地,那庄稼果木,才见出息呢——嘿,这节令,庄稼,人情,世道,一个理儿:冒了,不行;误了,也不行。是不是,您哪?”

这是一段寓理于事的文字,作者记叙的是自己与老农的对话,却借老农的口,不仅说出自然界的一般道理,而且也说出了人世间的深刻的哲理。

2.1.2示范分析

一、叙述的方式

古人说:“叙事之文,其变无穷。”(章学诚:《章氏遗书·补遗》)叙述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归纳出许多种叙述方法。

叙述方式尽管很多,但常用的仅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几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掌握了这几种方法就足够了。

㈠顺叙

顺叙,就是按照人物成长过程或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也称正叙。顺叙是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有两种具体的样式:一是按人物成长或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二是按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叙述,如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等。 顺叙的好处是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有头有尾,能突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运用顺叙必须善于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不可不分主次,平均使用笔墨,力避平铺直叙和记流水账。 下面是一篇题名为《三封电报》的微型小说,用的全是顺叙方法: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来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的家里接到弟弟的一封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来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了一封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来特”

这篇微型小说在美国曾获“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曲折”征文大奖。全文主要写了三封电报,三封电报按时间顺序的几次往返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框架。作品的开端写“巴布猎狮身死”,开句惊险;中间一段写佛来特运回狮尸,悬念顿生;结局说巴布葬身狮腹,出人意料。可见,只要安排得好,顺叙完全可以摆脱平直无味,变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㈡倒叙

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高潮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然后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叙事方式。 倒叙不是整个事件的逆向叙述,而是只截取后发生的一段倒置于前。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一种是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紧张的片断放在开头部分来写,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一种是先写眼前的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 倒叙可以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结构,使文章中心突出,或者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增强吸引力。 使用倒叙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刻画人物、强化情节或突出主题服务,不能为倒叙而倒叙,故弄玄虚。另外,在倒叙转顺叙的接榫处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气脉贯通。 上文我们曾提到的《祝福》的开头部分,使用的就是倒叙方法。作者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追叙她的往事。

㈢插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有关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主线进行叙述的叙事方式,叫做插叙。 插叙可以起到丰富情节、扩展内容、交待人物、说明因果关系、造成波澜、深化主题等作用。例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叙述了上海福临路一家东洋纱厂一天的情况和“芦柴棒”等女工的遭遇,这是文章的主线,是主要内容。在叙述包身工吃粥时,插进了下面的一段: 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之后,尤其是四年前的 “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家对于这种特殊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济原则的方法……

这段插叙,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读者对“包身工”这种劳动形式的来历和大致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写到“我”回到故乡后,插进了一段关于少年闰土的回忆。这也是比较典型的插叙,通过现实和回忆的比较,突出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等天灾人祸对老百姓的迫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使用插叙必须注意:插入的内容要与主线内容密切相关;插入的内容只是对主线内容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要处理好插叙与顺叙之间的衔接、过渡和照应。 插叙与倒叙都打破了事件固有的时间顺序,对各叙事单元进行重新组合,所以有一定的相似处。但二者的区别还是主要的,插叙是受主线中某人或某事的触发而作的补充交代和说明,是插入文章中间的另外一段叙述,而倒叙则是把结尾或某个中心情节提到前边,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㈣补叙

补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情况或事物所作的解释或说明,是一种特殊的插叙。清代李级在《秋山论文》中说:“叙中所阙,重级于后,为补叙。”可见,补叙的内容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重要的甚至关键性的环节,作者先有意隐去不写,以造成读者的悬念或错觉,等到事件出现了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读者产生疑问的时候,再作补充说明,让人恍然大悟,获得某种满足感。不仅如此,补叙用得好,还可以对原叙述起到补充、丰富、深化的作用,使其更加严谨、细致。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成功地使用了补叙方法。在初试时,陈伊玲的音质、音色、技巧和体态举止都是出类拔萃的,所有的考官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仅仅几天后,在复试时,她的演唱却相当糟糕。这引起了苏林教授的好奇,亲自跑到陈伊玲家里了解情况。原来在复试的前天晚上,陈伊玲所居住的街道由于台风起了火。因为救火,陈伊玲身心疲惫,影响了考试。关于火灾的叙述就是补叙,这一情节显然是作者有意隐瞒的,目的是为了造成悬念,增加文章的起伏。 运用补叙应注意紧扣前文,不可节外生枝;文字应简洁,不可拖泥带水;合乎逻辑,自然得体,不可卖弄技巧,为补叙而补叙。

㈤平叙

平叙,也叫分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文章的写作不像绘画那样可以将同时发生的两组或多组生活场面展现在一个画面上,只能先叙述其中的一个,至一个段落时再叙述另外的一个,这是平叙出现的客观原因。 平叙有两种具体方式:一是“A—B”式,即先叙述一件事,再叙述另一件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是“ABAB”式,即先叙述事件A,搁下,再叙述事件B,又搁下,再回头叙述事件A,再叙述B,如此往复交叉进行。 平叙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事件写得有条不紊,眉目清晰。请看下面的例子: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得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 ……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曹雪芹:《红楼梦》)

这是一段典型的平叙。宝玉成家和黛玉之死恰是同时,所以开头承接上文宝玉成亲,写道“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自日已经昏晕过去”,接着详细叙述了黛玉临死前的情况。黛玉气绝之时,又传来了宝玉成家的音乐之声。这段平叙将宝玉成亲和黛玉之死并行叙述,极大地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用平叙,要根据内容和主题的实际需要,还要把几件事的起讫时间、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些要求从上面的例子中都可以看出来。

2.1.3训练仿真

写作训练

分析下面这篇病文的缺点,修改使其“康复”。

一件珍贵的礼物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条红色发带。每当我打开抽屉、看到这根发带的时候,我的心就被带到了几年前的一天。 那是一个晴天,万里无云。小姨带着我和她四岁的小女孩去商店给我们买些发带一类的东西。 走了好几个商店,也没遇到称心的。这时过来一个人跟小姨打招呼,小姨跟她说了一会儿话,那人问小姨要买什么,小姨告诉了她。那人从口袋里拿出一条红色发带,那发带上有白色斑点,还有花边,漂亮极了!我的眼直勾勾的盯着,小妹也看发带!那人告诉小姨发带是在一家商店买的。小姨看出我和妹妹都喜欢那发带,便拉着我们往新益商店去了。 来到了新益商店,售货员告诉我们,这种发带只有一条了。小姨买了下来,然后问我们好看不好看。那还用问,当然好看了。可发带只有一条,给谁呢?小姨看了看我们,问谁要。妹妹先叫:“我要!我要!”我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来: 那一天中午,邻家给了我一条红绳子。可小妹一来,就看见了这条绳子,就要。后来,虽然我不愿给,可妈妈让我给了妹妹。今天,她又要抢我的东西了。她是小姨的女儿,小姨自然向着她了。 可小姨却把发带给了我。小妹虽然不愿意,却被小姨哄着也不要了。小姨,请原谅我刚才的胡思乱想吧。我将永远记着您对我的爱。 点拨:这篇病文的主要毛病是:交待不明,前后缺乏照应;插叙、倒叙和顺叙转解不清。此外还有其它的毛病。修改时,可以改文题,可以联想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但是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修改后的文章的字数不能超过原文字数的一倍半。

修改稿 一条红色的发带

许多女孩子都喜欢戴发带,使自己充满活力。我也有几条发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条红色的发带。它时常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家住乡下的小姨带着她四岁的小女儿来我家作客。我是个独生女,家里突然多了个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做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过了几天,小姨说:“我领你们小姐俩上街去玩玩儿,你们想买些什么呀?”我听了赶忙说:“我要《渴望》里小芳头上戴的那种发带。”小表妹也跟着嚷:“我也要,我也要!”小姨笑着说:“好吧,一人买一条。” 小姨领着我们一连走了几家商店,也没有看到我中意的那种发带。忽然,眼前一亮,我不禁叫道:“多好看的发带呀!”前面不远处,一位阿姨正领着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边走一边舞弄着手中的一条发带。小姨三步并做两步赶了上去,对那位阿姨说:“同志,对不起,请问这发带您是在哪儿买的?我看看行吗?”那位阿姨笑吟吟地回答说:“在新益商店买的。”说着,随手从小姑娘手中拿过发带递给小姨,并指点着新益商店的方位。这是一条红色的发带,上面有许多白色的小圆点,金线镶边,漂亮极了!小姨刚把发带还给那位阿姨,我就拉着小表妹快步向那家商店走去。 我们到了柜台前一问,非常遗憾,这种红发带只有一条了。小姨交完款,无可奈何地问我俩:“怎么办?你们谁要哇?”小表妹一下子跳起来:“我要!我要!”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发带,几天前的一件事又浮现在脑海里:那一天中午,小表妹看见了邻家给我的一条红绳子,张嘴就要,我舍不得给她可妈妈说,妹妹小,又是客人,应该让给她。结果那条红绳子我还没来得及玩一次,就归了小表妹了。想到这儿,我的心一下凉了。小表妹是小姨的宝贝心肝儿,这条发带肯定又是她的!我正在胡思乱想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把发带戴到了我头上,同时“哇”的响起了小表妹的哭声。就这样,我怀着无限的内疚,踏着小表妹委曲的哭声,不住所措地随着小姨走出了商店。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条红色的发带我一直珍藏着,没有舍得戴它。每当看到它,心头就涌起一股暖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感到它的珍贵和美好——它告诉我要像小姨那样去做人。

2.1.4迷雾导航

1、迷雾

1.开头过长;2.文章的结尾无升华;3.缺少细节描写,平铺直叙;4.事件缺少波折;5.主题不突出,以叙代议。

2、导航

1.注意选材: ⑴ 选材分三步:一想、二比、三定 。⑵选择好材料的标准:①自己熟悉并深有感触的;②有积极意义而较为深刻的;③较为新颖的;④取材聚集于一点。

2.细心观察,描画出细节中的精神实质,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恰当的议论、抒情,做好画龙点睛。

3.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①情节突转法;②设悬解悬法;③误会掀澜法;④情感起伏法;⑤巧合兴波法;⑥思想反复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